根据给定文件信息,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说明:
1. 分布式数据库应用:分布式数据库应用是基于网络中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数据库的集合,这些数据库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和集中管理。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允许用户在物理上分散的多个节点上存储和管理数据,同时为用户呈现一个统一的视图。它在提高数据的可用性、性能以及实现无连接计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适合于大型部署的场景。
2. Oracle10g数据库复制功能:Oracle10g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复制功能允许多个数据库之间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或Internet进行数据的同步和拷贝。Oracle10g数据库复制可以分为局域网复制、广域网复制和远程复制。复制功能确保了分布式数据库环境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使得不同地点的应用程序能够访问和使用相同的数据。
3. 实体化视图复制:实体化视图复制是Oracle数据库复制技术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使用实体化视图作为数据复制的目标。实体化视图是基于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的数据的只读复制,它可以存储查询结果。实体化视图复制主要用于将数据复制到非主站点,可以是只读的、可更新的或可写的,这取决于实体化视图的定义。与传统的主从复制相比,实体化视图复制可以降低更新冲突,并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但是,主节点的性能瓶颈和故障恢复是其潜在的缺点。
4. 复制技术概述:复制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涉及拷贝和维护组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多数据库上的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复制与分布式数据库概念不同,后者确保数据在多位置可用,但特定表仅存在于一个位置。复制对象存在于多个服务器上,通过复制组管理。复制环境通常支持主体站点和实体化视图站点两种站点类型。复制组中的主体站点可以进行数据修改,而实体化视图站点则提供数据复制的目标。Oracle10g支持的复制环境类型包括多主体复制环境、实体化视图复制环境,以及二者混合的结构环境。
5. 复制环境的创建步骤:创建Oracle数据库复制环境通常遵循一系列明确的步骤,包括设置主体站点、创建主体组、配置主体表的冲突解决策略、设置实体化视图站点、创建部署模板、实例化程序包和实例化部署模板,以及创建实体化视图。这些步骤通常通过图形化流程图展示以指导用户完成复制环境的搭建。
6. 复制技术数据捕获方法:Oracle10g数据复制使用多种方法捕获数据,包括基于触发器的方法、基于日志的方法、基于时间戳的方法和基于API的方法。基于触发器的方法依赖于在业务数据表中创建的触发器来触发复制操作。基于日志的方法利用数据库日志分析捕获数据变化。基于时间戳的方法依赖于应用系统中时间戳字段的记录,而基于API的方法则通过应用程序接口直接调用复制服务。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7. 多主复制和延迟远程过程调用(RPCs):多主复制技术中的延迟远程过程调用机制用于在多主体复制组内传播和应用数据变化。变化可以立即基于事件传播,或在特定时间点(如网络空闲时)传播。如果远端系统未准备好,变化会暂时保存在本地队列中,待系统准备好后执行。这允许系统更灵活地应对不同的复制需求和网络条件。
8. 实体化视图的类型和应用:实体化视图可以分为只读实体化视图和可更新实体化视图。只读实体化视图提供基础结构中的只读访问表数据,通常来源于主体站点或主实体化视图站点。可更新实体化视图站点允许用户通过实体化视图对数据进行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实现与主表或主实体化视图的同步。这些高级结构能够满足更复杂的业务需求,但可能带来潜在的性能风险和故障恢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