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工程与环境保护】
爆破工程在各个领域如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和矿山等广泛应用,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显著影响。爆破不仅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如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生物的伤害,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如鱼类死亡、人员伤亡等。因此,爆破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爆破工程中主要的环境问题源自爆破公害,包括:
1. 爆破地震: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可能导致地面振动,影响周围建筑物和设施的稳定性。
2. 爆破冲击波:高速压力波对周围环境产生强烈冲击,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 爆破有害气体:炸药爆炸释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威胁人体健康。
4. 爆破飞石:抛掷的石块对人员、建筑和设备构成危险,是中国爆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5. 爆破噪音:钻孔、装载和运输设备产生的噪声以及炸药爆炸声,对人类听力和心理健康有潜在危害。
6. 爆破粉尘:大量粉尘悬浮于空气中,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形成二次污染。
环境保护是对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管理和控制,防止环境污染。爆破工程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1. 大气污染:爆破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对空气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可能形成二次污染物,如硫酸雾。
2. 水体污染:陆地爆破的有毒物质可能随雨水流入水体,水下爆破产生的有毒物质溶解于水中,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3. 土壤污染:爆破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有毒物质渗透,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地下水资源。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爆破设计,减少爆破能量对环境的冲击;采用环保型炸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设置安全警戒区,防止飞石伤人;实施粉尘抑制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加强废水处理,防止水体污染;同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方案。
爆破工程与环境保护并非无法调和。通过科技创新和严格管理,可以实现爆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又能有效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环保专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以确保爆破作业的高效与环保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