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状态实验知识点详解
####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液体运动时的沿程水头损失**:本实验旨在测量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的能量损失,通常表示为沿程水头损失。该参数对于理解和优化流体输送系统的效率至关重要。
2. **绘制流态曲线并计算临界雷诺数**:通过实验数据,在双对数坐标上绘制反映流体流动状态变化的曲线,并确定层流转变为紊流的临界点,进而计算出临界雷诺数。临界雷诺数是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的重要指标。
#### 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以下部件:
- **1. 稳压水箱**:用于提供稳定的水流压力。
- **2. 进水管**:连接稳压水箱与实验管路,保证水流平稳进入。
- **3. 溢流管**:确保水箱内部压力恒定。
- **4. 实验管路**:主要研究对象,用于观察不同流速下的流体行为。
- **5. 压差计**:测量两点之间的压力差,从而计算水头损失。
- **6. 流量调压阀**:调节实验管路中的流量大小。
- **7. 回流管线**:将实验后的水流回蓄水箱,形成循环系统。
- **8. 实验台**:支撑整个实验装置的平台。
- **9. 蓄水箱**:储存实验用水,同时也作为实验后水流的收集容器。
- **10. 抽水泵**:用于将水从蓄水箱泵入稳压水箱,维持水循环。
- **11. 出水管**:将经过实验的水流排出系统。
#### 三、实验原理
1. **流动状态**:液体在同一管道中流动时,根据速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状态。层流的特征是流体质点沿着直线移动,不会相互混合;而紊流则是质点相互混合,伴有脉动现象。不同流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平均流速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 层流: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
- 紊流: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幂次方(通常为1.75至2.0之间)成正比。
2. **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通过测量A点和B点的测压管水头差来计算沿程水头损失。公式为:
\[
h_f = h_1 - h_2
\]
其中,\(h_1\) 和 \(h_2\) 分别为A点和B点的测压管水头。
3. **雷诺数的计算**:雷诺数用于判断流体的流动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
Re = \frac{D \cdot v}{\nu}
\]
其中,\(D\) 为管道直径,\(v\) 为断面平均速度,\(\nu\) 为运动粘度系数。
- 当 \(Re < Re_{c,lower}\) 时,为层流;其中 \(Re_{c,lower}\) 一般取2000~2320。
- 当 \(Re > Re_{c,upper}\) 时,为紊流;其中 \(Re_{c,upper}\) 一般取4000~12000。
#### 四、实验要求
1. **实验条件**:实验管径 \(D = 1.0cm\);水温 \(T = 16.6°C\);水的密度 \(\rho = 0.998868g/cm^3\);动力粘度系数 \(\mu = 1.09412mPa·s\);运动粘度系数 \(\nu = 0.0109536cm^2/s\)。
2. **计算实例**:以表1-6-1中的第一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
- **沿程水头损失**:
\[
h_f = h_1 - h_2 = 54.7 - 13.4 = 41.3cm
\]
- **运动粘度系数**(已给出):
\[
\nu = 0.0109536cm^2/s
\]
- **流量**:
\[
Q = \frac{V}{t} = \frac{1000ml}{12.10s} = 82.64463ml/s
\]
- **断面平均速度**:
\[
v = \frac{Q}{\pi D^2 / 4} = \frac{82.64463ml/s}{\pi (1.0cm)^2 / 4} = 105.2264cm/s
\]
- **雷诺数**:
\[
Re = \frac{D \cdot v}{\nu} = \frac{1.0cm \cdot 105.2264cm/s}{0.0109536cm^2/s} = 9606.559
\]
3. **实验数据记录处理**:表1-6-1提供了流动状态实验的数据记录及处理方法,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不同流速下的流动状态及其对应的雷诺数等参数。
4. **绘制流态曲线**: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流动状态与平均流速的关系曲线,进一步分析流体的流动特性。
通过以上实验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