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均匀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称为溶质,另一种称为溶剂。
2. 溶解性:花生油、泥土和汽油放入水中无法形成溶液,而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3. 常见溶剂:在配制溶液时,最常用的溶剂是水(B选项)。
4. 调味品与溶液:醋、蔗糖和食盐能溶于水形成溶液,而花生油则不能。
5. 洗涤剂的作用: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分散成微小的液滴,便于清洗。
6. 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是一种强碱,不能直接用作厨房清洁剂,因为它对皮肤和物品有腐蚀性。
7. 分离溶质与溶剂的方法:过滤主要用于分离固液混合物,蒸发和蒸馏常用于分离溶剂和溶质,结晶则适用于从溶液中析出溶质。
8.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硝酸铵溶解于水时会吸热,导致溶液温度降低。
9. 制冷效果: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可产生制冷效果,适合用于自制汽水。
10.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溶解于水时会放热,硝酸钾晶体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
11. 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60℃时饱和溶液降温至30℃,溶解度降低,部分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少。
12. 澄清石灰水性质:加热澄清石灰水会产生白色浑浊(CaCO3沉淀)。
13. 溶液性质:配置溶液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和溶解;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是因为存在Na+和OH-离子;硝酸钾饱和溶液可通过降温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
14. 溶液饱和度: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将所有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这取决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将100g 10%的NaCl溶液稀释到5%,需加水100g;增加KNO3晶体和蒸发水分均可提高溶液浓度。
15. 溶解度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不总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Ca(OH)2;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是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16. 配制溶液:5g氯化钾溶于95mL水中可得到5%的KCl溶液;生石灰(CaO)遇水反应产生大量热量,不能直接配制溶液;浓盐酸稀释时要考虑其挥发性;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配制出5%溶液。
17. 物质与饱和石灰水反应:如果物质能与水反应生成固体,加入饱和石灰水中会使Ca(OH)2因溶解度减小而析出,造成溶液浑浊。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性、溶剂的选择、乳化现象、溶液的配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等化学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