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更是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的能力。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指向:双基指向、问题指向和学科指向。
双基指向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讲授科举制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基本内涵,还要让学生掌握其外延,即科举制度在实际历史中的运用和发展。通过明确科举制度的基本内涵,学生可以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通过了解其外延,学生可以分析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完善情况,从而加深对科举制度利弊的认识。
问题指向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影响设计相关习题,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程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科举制度影响的理解。例如,可以结合传统年画《教子成名》来设计习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利弊的辩证思维。
学科指向则强调在引导学生感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构建学科能力体系。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通过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文化兴衰与政治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科举制度对社会价值观的整合作用,以及对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影响。
除了核心素养,历史术语教学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名词术语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媒介。在教授科举制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举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明确内涵与外延的方法自学其他名词术语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例如通过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引入宋朝、明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历史演变,使学生能够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对科举制度有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举制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将来的理性分析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历史术语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知识点,设计出既能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习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在历史学科上获得知识,更能形成综合性的素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