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tow
Undertow是一个NIO思想为基础的IO框架,X是指这个框架可以有多种实现,我们可以从代码库 https://github.com/xnio 中发现一个项目xnio-native,里面有用C实现的nio层,就能体会到这个X的含义,可以直接基于操作系统C库。目前在Xnio中默认的实现是nio-impl,也就是JDK的NIO。
可以认为xnio是在JDK的NIO之上,进行了扩展,融入了一些JBoss开发人员对于并发访问异步通信的理解和思考,总结出一套API,并用基于JDK NIO进行实现。
要学习XNIO,必须得有JDK NIO的基础知识,本文假设读者已经学习过NIO,如果还没有可以阅读参考书籍[1],[2]。另外对Netty有所了解的话,就会融会贯通,比较容易的理解XNIO的基本原理,因为两个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
XNIO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1. Channel,是传输管道的抽象概念,在NIO的Channel上进行的扩展加强,使用ChannelListener API进行事件通知。在创建Channel时,就赋予IO线程,用于执行所有的ChannelListener回调方法。
2. 区分IO线程和工作线程,创建一个工作线程池可以用来执行阻塞任务。一般情况下,非阻塞的Handler由IO线程执行,而阻塞任务比如Servlet则被调度到工作线程池执行。这样就很好的区分了阻塞和非阻塞的两种情形。
我们知道NIO的基本要求是不阻塞当前线程的执行,对于非阻塞请求的结果,可以用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对于请求很快返回一个引用(如JDK中Future,XNIO中称为IoFuture,其中很多方法是类似的),过一段时间再查询结果;还有一种是当结果就绪时,调用事先注册的回调方法来通知(如NIO2的CompletionHandler,XNIO的ChannelListener)。显而易见后者效率更高一些,避免了数据未就绪情景下的无用处理过程。但JDK7之前无法将函数作为方法参数,所以只能用Java的匿名内部类来模拟函数式方法,造成代码嵌套层次过多,难以理解和维护,所以Netty和XNIO这样的框架通过调度方法调用过程,简化了编程工作。
XNIO和Netty的最主要的一个区别
XNIO继承重用了JDK NIO的ByteBuffer类,而不像Netty另起炉灶,完全重建自己的ByteBuf体系。我们知道NIO的ByteBuffer使用时有个状态切换的过程,读和写要显式的通过调用slice, reset等方法切换,就和unix使用vi编辑器编辑和处理文本需要用'i'和Esc切换状态类似。Netty通过读写指针索引值移除了这个“不便操作”,但XNIO保留了和JDK NIO一致的做法。
无论NIO还是Netty,都有heap buffer和direct buffer的概念,前者可以认为是byte数组的封装,缓冲区存放在堆上,后者可以直接通过调用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在内存上分配缓冲,这样在一些IO操作时,比如从网卡上读出大量数据,再写到硬盘文件中,就不必拷贝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