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L中关村在线原创专访】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有幸采访到美的集团高端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蓝橙实验室团队的四位研发专家:精密传动高级研究员朱仕元、电机驱动部门负责人杨雷、整机设计学术带头人吴文镜、运动控制部门负责人侯澈。围绕技术攻关、产业使命与科研精神等话题展开分享,揭开了中国高端重载机器人自主创新的幕后故事��?
依托企业平台的独特优势:从技术到产业的全链条突破
作为全国机器人领域唯一依托企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蓝橙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基因”,与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单一技术突破不同,其以美的集团为支撑,打通了“核心部件—整机技术—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例如在所承担的国家科技专项中,实验室联合RV减速器头部企业、航空航天及新能源下游用户,形成“上下游协同攻关”的创新生态,解决了传统科研机构“技术落地难”的痛点��?

吴文镜指出,蓝橙实验室的定位是“三个非”:非干不可(保障国家战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非你莫属(依托美的在机器人领域的强大研发能力和产业基础)、非常期待(推动国产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这种定位使其在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技术突破与产业赋能”的双重使命��?
核心技术攻坚:从“卡脖子”到“全闭环”的突破
精密传动:打破减速器垄断
朱仕元所在的团队主攻RV减速器,这一被日本企业垄断的核心部件涉及材料热处理、摩擦学等多学科难题。通过多学科国际化团队联合攻关,团队从仿真设计到材料开发到工艺优化,实现了部分型号减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他强调,科研人员需耐得住“枯燥”,通过“仿��?+实验+失效分析”的循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

电机驱动:挑战极端工��?
杨雷团队针对重载机器人电机面临的高温、高转矩波动等极端工况,开发适配200公斤��?-1000公斤级机器人的重载伺服电机。通过引入取向硅钢、扁铝线等新型拓扑结构,电机的转矩密度与轻量化水平显著提升,部分技术已通过严苛的性能和耐久测试��?

整机与控制:全闭环精度革��?
吴文镜团队突破传统串联构型局限,通过全闭环控制系统(在关节低速端增加位置传感器反馈)与新构型+拓扑优化设计,使机器人刚度精度提��?3-5倍,绝对精度达到亚毫米级。这一技术预计将会解决重载机器人在航空航天精密加工场景(如C919大飞机自动化装配)的应用瓶颈��?
侯澈团队则聚焦运动控制算法,团队探索“数据驱��?+机理模型”融合路径,致力于将工业工艺知识注入大模型,推动重载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向“柔性化产业工人”升级��?
人才与创新生态:年轻化团队的攻坚密码
蓝橙实验室的研发团队以青年科研骨干为主,团队年龄都很年轻却在高压下保持着创新活力。吴文镜认为,应对“内卷”的最佳方式是技术革新,团队通过“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个一代”研发模式,既保证短期项目落地,又前瞻布局未来技术��?

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朱仕元建议:在实践中积累隐性知识,通过参与企业实习、行业竞赛等方式,缩短从理论到工程的距离。杨雷则强调“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电机研发需融合材料、控制、热管理等多领域知识,青年科研者应保持开放视野��?
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跨越
面对智慧工厂与智能物流的爆发需求,蓝橙实验室将重点突破定制化开发与正向设计仿真平台,以快速响应汽车、新能源、航空、轨交等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吴文镜预测,未来重载机器人将向“高刚高精高可靠”与“智能化、通用化”双轨发展,而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链条,有望在具身智能与柔性制造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从收购库卡到自主建实验室,从零部件突破到整机国产化率��?80%,蓝橙实验室的实践印证了一条路径: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导向、以开放合作聚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正从“跟跑”迈向“并跑”。这群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生产线”的韧性,在重载机器人领域书写着属于中国的创新答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