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交流会,除了记录企业关心的问题,这些讨论也让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应该在什么场景中应用与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最关注的是“降本增效”,但我认为人工智能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应该去承担人类不愿做或无法做的事情。那么,什么是人类不愿做的呢?通常,这指的是那些虽然能力上可以完成,但充满过劳、危险或高强度要求的工作。例如,高精度、长时间的重复性任务,夜间或极端环境下的工作,以及高危行业中的突发应急任务等。在这些场景中,人类往往受限于生理和心理因素,而人工智能可以弥补这些限制,使人类从高风险或高负荷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尽管技术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我们也应关注人文关怀,避免人工智能的应用过度挤压人类的社会生存空间。人工智能不应成为封闭的象牙塔,而应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福祉的桥梁。
另一个令我动容的想法是,人工智能也是对于即将失传的文化技艺的一种传承方式。一位企业家曾提到,他们的产品制造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而这些技艺的培养需要大量实践。然而,由于学习成本高、使用场景有限、传承难度大,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投身其中,即使提供高薪,也难以阻止技艺因老一辈匠人的逐渐退休而流失。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广泛存在于文化技艺的传承中。许多传统技艺因无人愿意学习而濒临失传,而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成为这些技艺不被埋没的新途径。任何知识与流派的传承,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新的血液加入,推动其发展与创新。古老的技艺需要适应时代,新兴的人工智能亦然。
其次,是关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澄清。
很多企业在谈论人工智能时,往往将其等同于算法、模型或机器学习,但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大模型技术。许多企业将大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交互式对话等概念混为一谈,但在许多场景下,大模型并非最佳方案。例如,在一些无需自然语言交互的任务中,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依然更具优势,且效率更高。然而,随着大模型的发展,许多曾经可以由传统算法解决的问题被重新包装成“人工智能”应用,这种趋势不仅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让人对人工智能的实际能力产生误解。真正的人工智能应用,应当关注其是否能够模仿和扩展人类的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提升计算效率或降低成本。
再者,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存在形式也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AI手机”“具身智能”等概念层出不穷,但这些概念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是否仅仅是在手机上运行一个大模型,或是让一个机器人拥有对话能力就足够了呢?我认为,技术的本质在于满足需求,而非单纯追求形式。AI手机的核心价值应在于提供更智能化、更便捷的端侧人机交互方式,而非仅仅是移植云端AI能力到移动端。未来的软件和硬件若真正拥抱大模型,应当从交互模式、任务流程乃至底层架构上进行重新设计,而不仅仅是现有框架的简单升级。
最后,我相信,人工智能与人类会走向一种新的共生模式。它不仅会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将成为人类知识、文化和精神的一种延续方式。或许在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既相互依存,又不断进化,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