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熔点的锡膏(合金成分一致,如SAC305、Sn63Pb37),在点胶工艺与印刷工艺中表现出的核心差异,本质是工艺对锡膏物理形态适配性、性能稳定性、量产兼容性的不同要求导致的——两者的合金粉末、熔点虽完全相同,但在黏度、触变性、颗粒度、助焊剂含量等关键参数上需针对性设计,同时工艺适配性、应用场景也存在显著区别。
1、核心差异:锡膏关键性能参数的针对性设计
熔点相同意味着锡膏的合金粉末成分与比例一致(如SAC305 含3% Ag、0.5% Cu、余量Sn),但为适配两种工艺的“物料传输方式”(点胶靠针头挤出、印刷靠钢网刮涂),以下4个参数必须差异化调整,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性能参数 | 点胶工艺用锡膏 | 印刷工艺用锡膏 | 差异原因分析 |
黏度(25℃) | 高黏度:通常150,000-300,000cP(厘泊) | 中低黏度:通常80,000-150,000cP | 点胶需抗 “重力坍塌”:高黏度能让锡膏从针头挤出后保持独立 “点形态”,不流淌、不扩散(尤其细间距点胶); |
触变性 | 高触变性(触变指数 TI>4.0) | 中触变性(触变指数 TI=2.5-4.0) | 触变性 =“剪切时变稀、静置时变稠” 的能力: |
合金粉末颗粒度 | 细颗粒:通常20-45μm(#325-#635 目) | 中粗颗粒:通常45-75μm(#200-#325 目) | 点胶针头孔径小(如 0.1-0.3 mm),细颗粒可避免堵塞针头,同时保证点胶后焊点均匀; |
助焊剂含量 | 稍高:通常12-15 wt%(重量百分比) | 稍低:通常 8-12 wt% | 点胶单次出胶量少(如 0.01-0.1 mg / 点),稍高助焊剂含量可确保 “少量锡膏” 也能充分去除焊盘氧化层、促进润湿,避免虚焊; |
除了锡膏本身的参数,两种工艺的“操作逻辑”也决定了锡膏的使用限制,具体差异如下:
对比维度 | 点胶工艺用锡膏 | 印刷工艺用锡膏 |
工艺核心需求 | 精准控制 “单点用量”,适配异形 / 少量焊点 | 高效复制 “批量图形”,适配规则 / 大量焊点 |
适用焊点类型 | 异形焊点(如不规则焊盘)、少量返修焊点、大尺寸 BGA 点胶(如汽车电子功率器件) | 规则阵列焊点(如QFP、01005/0201Chiplet、批量BGA)、PCB量产焊点 |
量产效率 | 低:单点逐次点胶,适合小批量 / 定制化生产(如研发样品、军工小批量产品) | 高:一次印刷数十 / 数百个焊点,适合百万级量产(如消费电子PCB) |
工艺控制难点 | 需校准针头直径、点胶压力 / 时间(避免 “断胶” 或 “溢胶”);锡膏易因针头残留导致用量偏差 | 需控制钢网开孔精度、刮刀压力 / 速度(避免 “少锡”或“多锡”);锡膏易因钢网堵塞导致印刷图形残缺 |
焊后缺陷风险 | 易出现 “点胶量不足(虚焊)”“针头挂胶(溢胶)” | 易出现 “桥连(细间距)”“印刷偏移(图形错位)” |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熔点相同,点胶锡膏和印刷锡膏可以互换”,但实际会导致严重工艺问题:
若将印刷锡膏用于点胶:低黏度 + 低触变性会导致锡膏从针头挤出后快速流淌,无法形成独立焊点(如相邻焊点桥连);中粗颗粒易堵塞细针头,导致“断胶”。
若将点胶锡膏用于印刷:高黏度会导致锡膏难以填充钢网开孔,刮刀刮涂后钢网表面残留大量锡膏(“刮不净”);细颗粒易团聚,导致印刷图形边缘毛糙,甚至出现“漏印”。
核心逻辑是:熔点由合金成分决定,而锡膏的“工艺适配性由物理形态(黏度、颗粒度等)决定”。点胶锡膏的设计核心是“抗坍塌、防堵塞、少用量也能焊”,印刷锡膏的核心是“易填充、高一致、量产无缺陷”——两者虽熔点相同,但针对不同工艺的“物料传输与成型需求”,在关键参数上必须“量身定制”,才能保证焊接质量与生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