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做出讓人失望或生氣的行為時,我們常常第一時間會責備:「你怎麼可以這樣?」「你太沒有同理心了!」但這些話,真的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嗎?還是,只是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個壞孩子」?
孩子其實不是故意要惹人生氣。大多時候,他們只是還不懂怎麼表達情緒、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相處,甚至連「對人好」這件事該從哪裡開始,都還沒學會。
舉例來說,當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他可能不是想欺負對方,而是還不知道「等待」和「輪流」是什麼意思;當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他可能不是心懷惡意,而是模仿了他曾聽過的大人語氣,卻不明白那句話會讓人受傷。
如果我們在孩子犯錯的當下,只忙著罵他、貼標籤,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我就是不好的人」,而不是「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久而久之,孩子不是學會改正,而是學會壓抑、掩飾,甚至放棄變好的可能。
真正的教養,應該是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的情緒,探索行為背後的原因。當他打人了,我們可以問:「你是很生氣嗎?那時候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讓你說出來?」當他說謊了,我們可以說:「你是不是怕被罵才沒講真話?那我們來想想,下次可以怎麼做比較好?」(相關閱讀:寓教於樂不說教,爸媽可以利用故事溫和、堅定的引導小孩邁出成長的步伐)
這樣的對話,不只是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自己還有機會學會如何做好。孩子的內心是柔軟的,只要我們願意耐心傾聽,就會發現,許多「壞行為」背後,其實藏著「我也想被理解」、「我只是還不會」的渴望。
孩子不是生來就懂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善意表達的。他們需要被教、被引導、被接納。當我們願意暫停責備、轉向理解,我們給孩子的,不只是一次改過的機會,更是一個學會「如何對人好」的開始。
畢竟,我們想養大的,不只是乖孩子,而是懂得善良、願意成長的人。這樣的孩子,才會在未來的世界裡,真正溫柔有力地與他人相處。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