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是验证原子轨道能量量子化的非光谱实验。
1. 实验背景
依照波尔理论,原子内存在一系列分立的能级。
电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就会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电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原子将处于激发态(寿命很短)。
电子在激发态停留约纳秒级时间,向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返回到基态。
2. 实验设计
1914年夫兰克-赫兹用一定能量的电子去轰击原子,把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证明了能级的
分立性,进一步证明量子态假设的正确性。
上图为实验装置图,玻璃容器内充满汞蒸气。灯丝为图中标为K,给灯丝加热,灯丝即会释放出电子。G是栅极,K和G之间存在加速电场。当电子在KG空间经过加速、碰撞后,进入GA空间,G与接收极A之间有减速电场-0.5V。
当电子能量足以客服减速电场,就成为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如果能量很小,不足以克服反电压,到达不了A,就不能被电流计检测。
3. 实验现象
KG电压从0开始增加,电流计探测的电流随着增加;电压增加4点几伏左右,探测电流开始下降。
继续增加KG电压,探测电流又开始增长,直到9.0V又一次下降。
随着电压的不断增加,电流增加又下降,周而复始;相邻两个电流峰之间电压差为4.9V。
实验现象上,汞原子对外来能量并非来者皆是收,而是当外来能量达到4.9V时,才会吸收。即汞原子存在一个与基态能量差4.9V的激发态。
4. 实验现象解释
当电压从0开始增加,电子到达栅极G的能量也随着增加。但是又达不到让汞原子激发的能量,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克服GA之间的减速电场到达A,电流计探测的电流随之增加。
电压增加到一定伏数,探测电流开始下降,是由于电子在KG之间加速得到的能量,可以被汞原子吸收进行激发。栅极附近的汞原子吸收电子,电子剩余的能量不足以克服减速电场,所以电流大幅下降。
急需增加KG电压,电子携带的能量进一步增大,探测电流又开始增长。而汞原子只吸收激发所需要的4.9V,电子携带剩下的能量,足以克服减速电压到达A板,探测电流又继续增长,直到电子在加速电场中能够获得两倍于4.9eV的能量。此时,电子在经过一次碰撞失去4.9eV能量后,会再次跟另一个原子第二次碰撞,损失第二个4.9eV,周而复始,得到上图的曲线图。
此现象非常清晰的证明了原子中量子态的存在。
5.实验思考
4.9eV为汞原子第一激发电势,焦耳,
埃。
实验中同时观测到波长为2537埃的光谱。
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很窄的,为什么电流增加和下降的峰是有一定宽度,非线状的?
这是因为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能量具有一定的能量分布,非一条线。
为什么只观察到一个能极差,原子中应该有多个激发态,其他的激发态为什么没有观测到?
这是当时实验装置设计的缺陷带来的——电子在加速电场中加速,累积到4.9eV即发生碰撞传递给汞原子,损失能量后又继续开始加速,再次累积到4.9eV再次碰撞,无法一次性加速超过4.9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