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打满”还是“摸鱼”?- 解密进程调度与CPU调优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 服务器明明是8核CPU,但一个程序就把系统拖慢了,其它核心好像在“围观”。
- 一个重要的数据库备份任务正在运行,却因为网站上几个无关紧要的分析脚本,导致备份时间被无限拉长。
top
命令显示CPU使用率不高,但系统感觉还是很卡顿。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指向Linux的进程调度器 (Scheduler)。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影响这位“CPU工头”的决策。
1. 进程调度器:一位追求“公平”的CPU工头
如果说内核是“大管家”,那么进程调度器就是他手下专门负责分配CPU工作的“工头”。你运行的每一个程序(进程),都像是一个等待被分配任务的“工人”。
Linux默认的调度器叫做CFS (Completely Fair Scheduler),即“完全公平调度器”。顾名思义,它的核心目标是公平——确保每个进程都能获得“公平”的CPU时间。
这种“公平”在大多数通用场景下表现良好。但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公平,而是“偏心”。我们希望告诉工头:“那个叫‘数据库’的工人是VIP,请优先把最好的工具(CPU时间)分给他!”
CPU调优的核心,就是通过一些手段,合理地“偏心”,让关键任务得到优先处理。
2. 关键概念:理解工头的工作方式
在下达指令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影响工头决策的关键因素:
-
上下文切换 (Context Switch)
- 比喻: 想象一位外科医生(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