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年前的一个决定
认识我时间长的朋友可能知道,之前我从程序员跨界去做了半年保险,最后又转回做程序员。
2022年7月,经历了半年的IT行业空窗期,我又踏上了敲代码之路,那一年新冠疫情还没结束,但是求职寒冬已经拉开了序幕。
所幸当时还没完全进入寒冬,凭借着过去几年不上不下的经验和这张能说会道的嘴(简称吹牛逼)几个月内面试了几十家公司,也收获了大约7、8个意向offer。
最终选择了这家做跨境发卡、支付的公司,开启了跨境之路。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决定没有错,国内金融业务可谓是罚的罚,砍的砍,裁的裁。
在这家公司虽然人不多,但我个人觉得工作是非常顺畅的,除了自己喜欢的金融业务,还有非常轻松、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同事关系。
也是这3年,才对跨境金融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知。
如果说工作前3年我是一个只专注于技术
的大傻逼,后3年算是一个技术
+业务
+项目管理
+团队管理
协作,朝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ITer。
在这里,遇到了合作非常顺畅的同事,以前公司会碰到很多同事自带班味和吐槽,这里大家在忙碌之余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也感受到了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积极主动。
由衷地感谢这三年和同事们的遇见!
出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是官方话,后面详聊),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写下了这份辞呈。
二、为什么离开现在的环境
其实3年前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在我心里始终有个信念,就是到某个阶段要突破经济和成长的限制,我给我定的目标就是如果还在公司打工,那么最终达到年薪50万。
别人俗不俗我不知道,反正我就是一个俗人,物质和成长上的追求是对我自己的认可。
而且到这个年纪,再过若干年就会上有老,下有小,人也慢慢变得现实和理性。
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在目前的环境,个人很难再有实质性突破了,我也想从技术+业务变成技术+业务+产品+管理+市场。
说白了,现在已经不想只作为一颗螺丝钉,而是想从全局把控,我始终坚信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修行场,也是修炼认知、关系的一个地方。
除了一亩三分地,知道的越多,综合能力越强,这些通用的能力同样可以迁移。
最基本的工作做不好,压力扛不下去,还谈何以后可能的创业?
三、为什么选择去顺丰支付
行内人士都说顺丰卷,加班风气很严重,其实我觉得这些都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
个人目前最看重的是行业,之前在太平做保险,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的时候,当时太平东区的区域总监赛美老师(我们称赛妈,从IT跨界做保险)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选择了认可的行业,就努力做到这个行业的Top。
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开始在心里种下了一颗行业沉淀的种子。
而我这次即将入职的这家公司是顺丰旗下的恒通支付,他们刚好也在做跨境金融,和我目前的业务对口,而且是全新组建的团队、从0到1的业务。
有人可能会说新业务可能风险高,万一起不来怎么办?
作为一个喜欢冒险的我,风险和机会其实是同在的,既然已经决定,那唯一的念想就是把业务给实际落地。
当然,这其中也挣扎了很久,比如也会担心他们未来的战略规划重心会不会放在出海业务上,公司在海外的支付牌照怎么样,海外业务成型和盈利时间长会不会有变动,还有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等等。
思考良久,我觉得上面的风险还是可以承担,毕竟我还没到30好几的年纪。
其次,国内业务已经彻底饱和,凭借着个人判断,如果他们不出海,很难再有其它利润空间。
加上他们物流体系、供应链本身积累了境内境外的商户资源,不通过金融去变现,说真的还真是浪费。
堵就堵一把吧,咱都是光脚的,也不怕穿鞋的。
四、为什么不考虑再去小公司
其实这还是个关于行业的问题,金融行业尤其是做跨境收单、支付。
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流、支付牌照以及与当地政府的良好关系和背景,很容易就死掉。
牌照本身就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还有境外各地区的支付渠道合作费用、金融监管,没点实力业务确实很难拓展。
加上海外业务短时间内很难盈利,前期投入也很大,钱烧完了怎么办?
大点的公司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更强些,业务不行不至于死得太快,最终至少还有老板拍脑袋绝对是否存留的空间。
当然,个人也是想要多积累业内知名公司的职业履历,至少在职场职业履历是非常重要的。
也不是说小公司不好,小公司灵活,没有那么多规章制度,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会越大,只是每个人的不同阶段想要的东西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