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政府于本周公布2025年财政预算案,强调以推动经济成长为核心目标,藉由减税、控制通膨与削减公共开支,试图恢复财政纪律。然而,外界普遍认为,这份预算案在公平性、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以及政治回应上存在显著争议,可能无法赢得中间选民与弱势族群的支持。
以下为本届预算案引发的五大关键问题:
1. 减税谁受益?中产阶级仍感压力
尽管政府推行的减税措施旨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部分分析指出,中低收入家庭从中受益有限,实质可支配收入提升不明显。批评者质疑此举更有利于高收入群体,忽视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夹心层」(squeezed middle)。
2. 公共服务削减与长远发展的矛盾
教育、卫生与警政等部门预算均遭删减,引发公众对公共服务品质下滑的忧虑。反对党抨击政府「牺牲服务以平衡帐面」,将对社会稳定与长期经济成长构成潜在威胁。
3. 薪资平权议题未解,工会关系紧张
本届预算未为女性主导的公部门职业(如教师与护士)预留薪资调整所需经费,导致薪资平权协议(Pay Equity Agreements)破裂。工会批评政府未能履行承诺,恐进一步引发罢工与劳资对立。
4. 投资重短轻长,气候与创新领域资源不足
环保团体指出,预算未为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提供足够支持,令人质疑政府是否忽视长期挑战。政策观察人士表示,此举可能损及政府在年轻与环保选民间的支持度。
5. 政治回应不足,社会裂痕加深
尽管预算在财政技术上表现稳健,毛利党与部分反对党仍对预算案表达强烈不满。毛利领袖更缺席国会预算辩论,以表达对政策取向的不满,凸显政府与部分社群之间的信任危机。
各界回应:
工党财政发言人表示:「这是一份缺乏同理心的预算,忽视了新西兰普通家庭面对的现实挑战。」
行动党则赞扬预算案推动财政纪律,但也提醒:「政府需更积极应对基本服务与公务员士气问题。」
经济学者则指出:「预算案在数字上或许合理,但缺乏一个让社会多数人能共同前进的愿景。」
随着预算案进入实施与监督阶段,政府未来数月将面对来自选民、工会与社会团体的压力,如何在成长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考验执政团队的政治智慧与政策灵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