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定位技术是实现水下目标(如潜水器、潜艇、水下机器人、鱼类等)位置感知的核心技术,由于水介质对电磁波、光波等信号的强衰减特性,其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与陆地定位(如 GPS)有显著差异。目前主流技术以声学定位为核心,辅以电磁、光学、惯性导航等技术,以下是详细分类及特点:
声波是水下传播衰减最小的能量形式(远优于电磁波),因此声学定位是目前水下定位的核心技术,按定位原理可分为基于距离测量和基于方位测量两类,具体包括:
- 原理:在水下布设 3 个以上固定信标(组成 “基线”),信标预先标定绝对坐标(如通过 GPS 在布放时定位)。待定位目标携带声呐应答器,向信标发送询问信号,信标接收后回复;目标通过测量与各信标的信号传播时间(TOF) 计算距离,再通过三角定位法解算自身坐标。
- 基线长度:通常数百米至数公里,信标可布放于海底或悬浮于水中。
- 优势:定位精度高(厘米至米级,取决于基线长度和信号带宽),作用距离远(可达数十公里),抗干扰能力强。
- 局限:需预先布设信标,布放和回收成本高,灵活性差;信标位置易受水流、地形影响发生偏移,需定期校准。
- 应用场景:海底资源勘探(如油气管道检测)、水下机器人(ROV/AUV)高精度作业、潜艇定点潜伏等。
- 原理:将 3 个以上换能器集成在一个紧凑的 “基阵” 中(基线长度通常 1-10 米),固定于母船或水下平台。基阵向目标发送信号,通过测量目标反射 / 应答信号到达各换能器的时间差(TDOA) 或相位差,计算目标相对基阵的方位角和距离,再结合基阵自身坐标(如母船 GPS 位置)得到目标绝对坐标。
- 优势:无需预先布设信标,灵活性高,设备便携(基阵可安装在船底),适合临时作业。
- 局限:定位精度随距离增加显著下降(百米级距离精度约数米),作用距离较近(通常 1-10 公里),受基阵安装误差影响大。
- 应用场景:水下搜救、潜水员定位、近岸水下工程(如桥墩检测)。
- 原理:基阵更小(基线长度通常小于 1 米,甚至集成在单个换能器内),通过测量信号的方位角(水平角 + 俯仰角) 和距离(TOF)确定目标位置。本质是 SBL 的 “微型化”,依赖高精度相位差测量技术。
- 优势:设备体积最小(可手持或安装在小型水下设备上),部署极灵活,成本低。
- 局限:定位精度最低(百米距离精度可达 10 米以上),作用距离最短(通常数百米至 1 公里),易受船体晃动、声速不均匀(水温、盐度变化)影响。
- 应用场景:水下机器人近距离操控、渔业网具定位、潜水员短距离跟踪。
- 原理:由大量低成本水声传感器节点组成分布式网络,节点通过自组织通信(如多跳传输)交换距离信息(TOF/TDOA),通过分布式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实现全网节点的协同定位,无需依赖固定信标。
- 优势:覆盖范围广,可动态扩展,适合大规模水下监测(如海洋生态、地震预警)。
- 局限:算法复杂,定位延迟高,节点能耗大(水声通信功耗高),精度受网络拓扑影响大。
- 应用场景:海洋环境监测(如赤潮跟踪)、水下战场态势感知。
电磁波在水中衰减极快(海水是良导体,高频电磁波衰减距离仅数厘米),但低频电磁波(如甚低频 VLF、极低频 ELF)或特殊调制技术可实现短距离定位:
- 原理:利用纳秒级窄脉冲的低频分量(通常低于 1GHz)在水中传播,通过 TOF 或到达角(AOA)测量定位,需在目标和接收端安装专用 UWB 收发器。
- 优势:近距离精度高(厘米级),抗多径干扰能力强(UWB 脉冲特性)。
- 局限:作用距离极短(淡水数十米,海水仅数米),设备功耗较高。
- 应用场景:水下机器人对接(如潜艇与深潜器对接)、水下设备精密装配。
- 原理:通过低频(<10kHz)电磁信标发射信号,接收端通过磁场强度或相位差计算距离,适合金属环境(如沉船内部)。
- 优势:不受水质浑浊影响,可穿透金属障碍物。
- 局限:精度低(米级),作用距离短(通常 < 100 米)。
- 应用场景:沉船搜救、水下管道内部检测。
依赖光波(激光、可见光)传播,适合水质清澈的短距离场景:
- 原理:发射激光脉冲,通过测量反射光的飞行时间和角度,构建目标的三维位置模型。
- 优势:定位精度极高(毫米至厘米级),分辨率高,可同时获取目标形态信息。
- 局限:受水质影响极大(浑浊水衰减距离仅数米),作用距离短(清澈海水最大约 50 米),设备体积大、功耗高。
- 应用场景:水下文物精细测绘、珊瑚礁生态监测、水下机器人近距离避障。
单独的惯性导航(INS)无法实现绝对定位,但可与其他技术融合,解决 “无外部信号时的定位连续性” 问题:
- 原理:通过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测量目标的加速度和角速度,积分计算位置、速度和姿态。
- 优势:不依赖外部信号,抗干扰能力极强,可在完全封闭环境(如潜艇)中工作。
- 局限:存在累积误差(随时间漂移,小时级误差可达数公里),需定期校准。
- 原理:INS 提供连续定位输出,当接收到声学信标或卫星信号(目标浮出水面时)时,通过卡尔曼滤波校准 INS 误差,实现 “长时高精度” 定位。
- 典型应用:潜艇定位(水下用 INS+LBL,浮出水面时用 GPS 校准)、远洋 AUV(水下用 SBL+INS,定期上浮用卫星校准)。
- 多技术融合:如 “声学 + 惯性 + 光学” 组合,平衡精度、距离和抗干扰能力;
- 智能化算法:通过 AI(如深度学习)优化多径信号处理、动态误差补偿,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稳定性;
- 低功耗与长续航:针对水下传感器网络,开发低功耗水声通信与定位一体化芯片;
- 跨介质定位:实现水下 - 水面 - 空中定位系统的无缝衔接(如无人机与水下机器人协同作业)。
水下定位技术的选择需结合定位精度、作用距离、环境复杂度(水质、地形)、成本等因素,目前声学技术仍是中长距离场景的核心,而电磁、光学技术则在短距离高精度场景中发挥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