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 关于测试与测试设备的一些想法

文章讨论了QA如何通过分析系统警告信息进行更有效的测试,强调了测试人员应具备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自动化开发机会。提到测试环境问题的正向解决,以及云化后测试设备管理带来的挑战,指出软件需适应环境变化,不能以环境问题为借口。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QA如何跨岗

2019年SAFEe培训时,问一个系统测试同事,现在都不写用例了,这样主要工作就是重复:自动回归测试/升级测试/补丁测试/初装测试/开ticket/性能测试;有没有觉得厌烦?其实不应厌烦这样的重复工作;可以开阔一下思路,如果工作重复就说明有改进的余地。这些反倒是提升系统知识的机会,做自动化开发的机会,当然机会的存在,并不一定会直接提升自己;而是要主动深入,把握机会,才能得到提升。进而进化到开发,架构,需求分析岗位。当然毋庸置疑需要付出努力。

测试需要做适当的初步分析

测试除了需要具体基本的测试功底之外。从各方的设想,管理人员,开发,周围同事,还是需要一些debug问题的能力,即使不是那面强烈的能力,也需要基本分析能力(有助于增加自己的reputation)。

系统警告信息是分析问题的原点,如果有警告

系统警告信息是系统对于自身发现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时,上报给管理员的一个警告。其中带有大量的有用信息,是分析问题的起始点。有时候测试开出问题之后,可能以问题描述作为问题分析的起始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遗漏系统警告信息,因为测试可能没有注意到警告,在问题描述力没有提及。
最近遇到一个例子,说这个备板一直处于同步状态(从主板同步信息)。如果一开始就关注系统警告问题分析就简单了。

从开发者角度感悟测试

当一名好的测试,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的应对步骤是:开个bug/ticket,或者主动分析一下,而不应该重装系统/重启系统等操作来尝试恢复。要正向解决问题,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做de-bug操作,从中学到更多。即使是一名新手。而且经过多年观察,新手往往可以发现更多bug,这也就是新人无形中没有(不存在/打破了)老测试人员一些不好的固有思维/行为:比如遇到问题重启系统。
即使最后发现不是bug,我们也是从中获得了de-bug的技能。

关于测试环境问题的一个讨论

之前组会听到一个例子,说是系统测试和自动化测试两方讨论一个问题:自动化坚持要在跑用例时将所有的模拟器重启一下,保证环境干干净净。即使用例失败,也只是用例问题,不会出现测试环境问题。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正向解决的例子。会导致的一个问题,恰如同事所说:“自动化这样的操作,使得自动话完美的避开了我们要测的环境测试”。而现场的环境既复杂又掺杂难以预料的几率事件,我们想要模拟环境问题还来不及,怎么能忽略。
如果是正向分析问题,不只是可以发现产品问题,还可以找到测试环境的问题。既然是问题,如果可以正向解决是最好不过,即使是测试环境问题。

对于软件测试。如果遇到问题,只要是被说成环境问题,我们就有理由将其看成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 环境怎么会有问题呢,环境没有问题,因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间万物也都在适应环境。如果软件不能适应环境,就说明软件有问题,或者容错性差。
即使是载体硬件出现了问题,我们也应该追根到底找出来解决,提升硬件能力。
如果说硬件问题不好解决,那只是时间问题,时间到了硬件都要被淘汰。当然软件也会被淘汰,如果不做适应,淘汰的更快。

云化之后测试设备的管理

现在很多公司的测试设备都进入云化,以节约成本。同时会有专门的实验室人员来管理云的部署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普通用户很难访问平台主机。这样造成的问题之一就是,开发、测试访问平台主机,分析平台问题的能力在变弱。之前还记的有客户抱怨说你们支持对云环境问题分析的能力不行,这哪里是不行,根本就分析的机会都少。都是开ticket,让特定的实验室人员解决云环境问题。所以客户遇到问题时,如果牵扯平台相关的问题,需要加一个lab支持一块做现场问题分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mzhan017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