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奧斯卡最佳劇情片《American Beauty》的原名,最明顯的含義是劇中有個美國美女,但這片名也諷刺美哉美利堅的底子其實爛得轟轟烈烈。台譯《美國心玫瑰情》卻直指另一大重點:American Beauty 是一款玫瑰的大名,在片中影射著男主角的春夢。
有心又有情的中文譯名難能可貴。多數電影偏愛聳動、響亮、殺氣騰騰的片名,有阿諾的電影全叫「魔鬼」,有李奧納多的以「神鬼」取名最吸睛。保羅.沃克主演的《玩命關頭》第一集是The Fast and the Furious,續集取名 2 Fast 2 Furious,第三集加個副標 Tokyo Drift,第四集簡稱 Fast & Furious,第五集更短 Fast Five,總之原文片名總圍繞在 Fast 或 Furious 和數字。台譯片名玩完第三集不玩了。《玩命關頭4》以下類推到第八集,反正觀眾不想上翻譯課,一心想追求感官刺激。
1973年的電影《刺激》,原名 The Sting 雖然可做「螫」或「刺痛」之解,主題卻和「刺」無關,劇情是小混混耍黑道大哥的「騙局」。The Sting 無論譯為《大老千》(星)、《騙中騙》(中)、《老千計狀元才》(港)都智取《刺激》。
《刺激1995》不是原班人馬或舊片新拍,英文片名不帶刺,更非《刺激》復刻版,而且和《刺激》一樣,都屬鬥智多於動作的劇情片,一點也不刺激。1995年在台上映的本片改編自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全劇以142分鐘娓娓敘述冤獄犯自救的城府。然而,原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若直譯「肖尚監獄救贖記」,一定刺激不了消費。這電影在台灣上映時,熱門的程度竟超越美國,台譯片名是否功不可沒,值得研究。隨後三十年,「肖尚救贖」擺脫美國票房平平、奧斯卡七項提名全敗北的陰影,漸漸出脫為經典名片,《刺激1995》也成了片名翻譯的警世物語。
十六世紀末,莎士比亞起筆一部喜劇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字面上是「為小事傷透腦筋」,名家朱生豪譯本是《無事煩惱》,1993年電影版在中國是《無事生非》,台譯為《都是男人惹的禍》,都沒有觸及禍根──關鍵在於看似無意義的 nothing 一字。在這部喜劇中,nothing 可指情場上的空穴來風,但讀過《哈姆雷特》的莎迷應該知道,莎翁筆下的 nothing 另有所指。指什麼?嗯,不能說的謎器官。
在這一輪對話裡,小女子口中的 nothing 被哈王子曲解了。古人觀念中,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胯下「空洞無物」。朱譯的那年代,文字不宜露骨,小事可能因而被他化無。小女子面對哈王子的調戲,推說「我沒想歪」,王子抓住 nothing 的話兒,耍嘴皮說,依偎姑娘胯下,動著「空洞」的念頭倒也算合理。小女子聽了故作天真問「什麼念頭」,王子才再強調他指的正是 Nothing。果然都是男人惹的禍。
朱生豪譯本是《無事煩惱》,1993年電影版台譯為《都是男人惹的禍》
譯名漏失雙關語,通常並非譯者惹的禍。在譯本追著電影跑的書市,書名沿用片名是必然的行銷手法,無關譯者本職,但有時片名反而勝過譯者苦思的結晶。英國小說 The Aftermath 以二次戰後英軍進駐德國重建為背景,談的是戰火的「後果」,內涵涉及三角戀的情火餘燼,所以我交稿時的書名是淡如水的「餘波」,編輯順著電影改成《情,敵》,悖離書名但能兼顧戰禍和情慾之爭,小譯者佩服之至。
《情,敵》以二戰後英軍進駐德國重建為背景,情義、背叛與報復,餘波盪漾。
有些時候,電影版放棄書名,譯本卻回頭堅守原著。《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改編成燒腦劇 Adaptation,可指蘭花適者生存的演進,但這片名的主旨卻是原著的改編(adaptation)過程,劇中人苦嘆這本紀實文學太難用影像演繹,於是把自己寫進電影裡,捏造一個雙胞胎,把作者和受訪者送作堆,來一場飛車追殺,把書裡沒有的羶色腥全摻進去,拍成了名副其實的「刺激2003」。蘭花真的很賊。
「劇名在地化」也是無法兼顧雙關語的權宜之計。布克獎名著 Possession 曾獲《衛報》評選入列「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書」,故事以學者查證古詩人外遇的線索為主軸,畫出古今兩條平行的愛情線,原名涵蓋了 possession 的所有字義:擁有、強佔、個人物品、著魔、附身。台灣在2004年推出譯本《迷情書蹤》,勾出沉迷不醒的內裡,中國在2008年買下台譯,化繁為簡改名《隱之書》。到了2019年,同一譯本舊酒換新瓶上市,終於忠於原名的直譯:《佔有》。然而,早在譯本接續改名推出之前,俊男美女電影版在2002年就已經隆重上映了,片名拋棄原著一語多關的包袱和詩意,俗俗《無可救藥愛上你》。
布克獎小說Possession 曾以《迷情書蹤》(2004)出版,後來以直譯書名《佔有》(2019)重出,電影片名則是《無可救藥愛上你》(2002)。
《樂來越愛你》是一部歌舞劇,是史上最「短命」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原名 La La Land,不少人以為 la la 就是唱歌的意思,中譯片名《愛樂之城》可說是直譯。不過,字典裡真有 La-La Land 一詞,是洛杉磯的綽號,但最原始的詞義是「跳脫現實、神遊夢土」的一種精神狀態,只有港譯《星聲夢裡人》切中本義。
同樣由艾瑪史東主演的 Easy A ,片名無生字,很容易翻譯吧?《緋聞計畫》、《緋聞女王》、《緋聞教主》、《破處女王》極盡片名在地化的本事,卻沒有一個點出原名一語三關的底細。在美國求學過的人都知道,「easy A」指的是營養學分,是一門很容易拿到 A 的課程,這片子擺明是一齣校園電影。高中女生 Olive 想提高能見度,無意間放出自己破處轉大人的風聲,在同學之間賺足了面子,輕鬆在「校園風雲兒」這門課上拿到 A。課堂上討論文學經典《紅字》(The Scarlet Letter),一炮而紅的她回家為衣服縫上赤辣辣的 A 字,宣揚自己貞操不保(adultery),這是 A 的另一解釋。除了輕鬆、容易之外,easy 另含一個貶損女人的定義。她成了風雲女王之後,性觀念豪放的風聲越颳越烈,導致她在同學眼中翻轉成一個很「容易上」的女生,easy 的意思竟演變成「蕩」,Easy A 正式成了一撩即上床的 Easy Lay。
譯名難倒全球華語圈,在無法面面俱到的情況下,每譯必有所失,原名的意義常在轉譯時東漏西漏,看譯名往往只明瞭劇情的某一環節,這也是電影 Lost in Translation 透露的翻譯三昧:美國過氣男星在東京邂逅美國靚妹人妻,兩人置身語言文化如隔山的異邦,隔代相識相知卻難相惜。同樣的故事前進歐洲戲院,多數國家直接以英文片名上市,德國附加副標「在兩個世界之間」,鄰國波蘭譯為《字與字之間》,葡萄牙文譯《遇與不遇》,土耳其譯《願訴心聲》,以色列、西班牙文、中國譯名都是《迷失東京》,俄羅斯譯《翻譯的難題》,義大利譯《愛情被翻譯》,台譯乾脆宣布:《愛情,不用翻譯》。以上全錯也全對,不爽可以效法日韓音譯,或向歐洲看齊,給那些懂英文的國民自己去意會,不諳英文的人只好似懂非懂,陪17歲的史嘉蕾.喬韓森一起在譯林裡迷惘。
《愛情,不用翻譯》日版片名直譯。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