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鵬/摩訶不思議40年:《七龍珠》的天地、勝負與視聽

5月10日北流中心《七龍珠音樂冒險盛會》的音樂會現場。圖/周文鵬提供
5月10日北流中心《七龍珠音樂冒險盛會》的音樂會現場。圖/周文鵬提供

5月10日至11日,《冒險》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盛大登場,融合交響樂現場演出、片段與燈光設計,打造一場跨越世代的沉浸式音樂劇場。《七龍珠》誕生40年,琅琅悅讀特別企劃【七龍珠教會我的事】,邀約兩位作家李豪、(依筆劃序)參與盛會,從自身經歷與兒時動漫記憶出發,包含童年與主題曲的連結、動漫名場面,以及作品所傳遞的價值信念,交織出一段關於陪伴與成長的文化記憶。從Z到GT,從到交響,帶領大家一起回顧這場熱血音樂會,同時也在熟悉BGM中回憶它教會你的事,喚醒你心中對它的最高敬意。(編按)

文/周文鵬

回想起來,每次閱讀《七龍珠》(ドラゴンボール),都有一種不同於其他作品的興奮感。小時候的我,以為這是因為故事裡充滿不曾見聞的人和事,後來才知道,這種「わくわく」(waku waku)的悸動感,更多來自於書頁及畫格中,那個開闊、鮮活到彷彿真實存在的世界。

東立出版《七龍珠彩色漫畫 少年篇 1》、《七龍珠彩色漫畫 人造人 賽魯篇 1》書封。圖/博客來

平面裡的立體空間

要在紙上畫出可被辨識的地點、物件並不困難,但要讓讀者意識到「空間」,甚至傳達出它如何寬廣、延伸,便不只是畫技精不精細、透視準不準確的問題。就像現實生活中,所有「相對位置」都在前、後資訊之外,包括彼此互相形成的間距關係。能怎麼意會到、表現出那股「隔」開雙方的空氣感,是對繪者知覺層次的考驗。

藉由賦予角色飛行、疾行能力,《七龍珠》用俯瞰、仰視、眺望等視野變化,刻劃出了一個宏大到可能滿是奇遇及寶藏,教人躍躍欲試的未知世界。劇中時常用中、長鏡頭的空拍、側拍畫面演繹劇情,然後同時交代出背後、頭頂、腳下、遠處等「角色看不到」的地方。這使得讀者不僅容易掌握站位、換位等移動軌跡,更可以透過跨格相連的空間感,對「周邊環境」、「相對方位」產生具體認知。

於是無論坐上觔斗雲或施展舞空術,故事裡每次上天下地的視覺結果,都對比著遠近、大小、快慢,帶來「天高地遠」的遼闊體驗。既令主題曲〈摩訶不思議大冒險〉(摩訶不思議アドベンチャー!)裡「馳騁天際」(空を駆けぬけ)、「越過山峰」(山を越え)的浪漫感、冒險感,在動畫化之前就深植人心,也留下了「漫畫該怎麼體現空間?」這道專業難題,等待創作者比肩及突破。

主題曲〈摩訶不思議大冒險〉演唱者高橋洋樹。圖/亞春國際

比強大更重要的事

作為一部類型經典,《七龍珠》在少年漫畫領域,留下了戰鬥力、變身、必殺技、武道大會……等成功經驗。其中固然有些創意來自既有條件,例如「氣功」便是基於「空間」種種,設計來搭配近身拳腳和高速格鬥的遠程攻擊手段;但更多的,其實是面對王道題材時,作者對友情、努力、勝利等傳統宗旨作出的回應。

「賽亞人因濫殺無辜而滅亡」、「邪惡之人無法凝聚世間元氣」、「信口雌黃的好人也能拯救世界」、「奮鬥到底的惡人令人備感惋惜」……;結合對白與事件,不難發現,老師筆下,強弱雖然可以決定勝負,但善惡終究是種選擇。正因為仇恨、怨懟、消極無法促成任何美好,所以勇氣的真諦,在於即使力有未逮,也願意相信自己還能前進,願意起身面對困境及強敵。

這股反求諸己、昂揚向光的氣質,使得作品40年來,始終帶有鼓舞人心的能量。儘管無從著墨控訴、厭棄與掙扎,逐漸偏離當代取向,卻依然獨具一格,述說著類型內容的脈絡及來處。

《七龍珠音樂冒險盛會》音樂會現場。圖/亞春國際授權

Yesterday Once More

許多人以為,粉絲之所以對動漫畫作品抱有情懷,關鍵在於「小時候看過」的回憶性,以及「從小看到大」的陪伴感。這些固然不假,但真正令人動容的,其實更是那些和角色一同「經歷」的種種。

從無能為力的絕望,到破繭而出的抒發,從挫敗、消沉的頹喪,到覺悟、堅持的凜然;它們是劇情橋段和角色心境,也是隨著視覺光景,映進內心的體驗與感受。就像校園裡的鐘聲,雖然最初只為報時,但畢業後聽見,只覺得濃縮了青春點滴,迴盪出自我及感觸。

5月10日北流中心《七龍珠音樂冒險盛會》的音樂會現場。圖/周文鵬提供

超級賽亞人藍與高橋老師在舞台上帶領大家一起比劃「龜派氣功」動作,逗趣十足。圖/亞春國際授權

或許這才是主題曲、角色曲、OST(original soundtrack)等動漫音樂總能打動受眾的原因。初相遇時,它指引我們啟程,與故事裡的人們結伴,一起走進事態及情感;旅途結束之際,則帶著終須分別的惆悵,靜靜織成深藏心底的羈絆。直到再次聽見熟悉的旋律,越過時空,與不曾忘記的大家、久未想起的自己重逢。

2025年2月28日,《七龍珠》(ドラゴンボール)系列最新篇章「DAIMA」播出最終回。帶著正傳故事終於串聯衍生要素的輿論熱度,製播團隊透過跨夜形式,與全球支持者一同紀念去年3月1日辭世的作者。

沒有人知道,再過40年,這個IP(Intellectual property)還有多少和它一路走來的受眾。但經歷過許多次道別的他們,一定還會向天空舉起雙手,會在收圓雙掌、發力前推的時候,想起那些從未遠去的筆觸、口白、音樂及歌聲。

作者簡介:

作者周文鵬。圖/取自臉書帳號@wen.peng.zhou.2025

周文鵬
文學博士,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開設「文學經典閱讀」、「語文與修辭」、「動漫文學」、「文化創意與敘事表達」、「教育創意與思考」等課程。曾任創意工作室負責人、數位平台副主編,熱愛圖像及書寫,研究多元載體的故事、敘事、接受及文化。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藝點通 周文鵬 七龍珠 音樂會 動畫 漫畫 鳥山明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新竹復古底片攝影「森寫真機店」:把興趣活成慢生活哲學

茶文化中細節美學!淺談茶漏、茶擱與蓋置的儀式與風景

日治臺灣推動時尚藝文斜槓大師!洋服販賣商及天才畫家:古川義光──#名單之後162

周文鵬/摩訶不思議40年:《七龍珠》的天地、勝負與視聽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