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要点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笔记 

一、概念、组成、功能、分类

  1.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讯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系统
  2.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互连:互联互通、通讯链路   自治:无主从关系
  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数据通讯 :连通性

2)资源共享 :硬件、软件、数据

3)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

4)提高可靠性:替代机

5)负载均衡:各计算机之间更亲密

4、计算机的组成:

1)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2)工作方式:

                     边缘部分 :用户直接使用  -1 C/S -2 P2P方式

                     核心部分 为边缘部分服务

3)功能组成:

通讯子网:实现数据通讯

                     核心部分 :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通讯子网: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资源子网: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广域网WAN  城域网MAN 局域网WAN 个人区域网PAN

2)按使用者分: 公用网、专用网

3)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4)按照拓扑结构分:

 

5)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共享的公共通信通道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二、标准化工作及其相关组织

   标准化对计算机网络至关重要!

   要实现不同厂商的硬、软件之间的相互连通、必须遵从统一的标准

  1. 标准分类:

 @法定标准:有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OSI

@事实标准: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时间长了,这些产品中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了标准 TCP/IP

 

  1. 标准化工作

RFC ——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RFC 要上升为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

  1. 因特网草案: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2. 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文档
  3. /*草案标准:IETF、IAB 审核 (现在已取消)
  4. 因特网标准
  1. 标准化工作的相关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    :制定通讯规则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学术机构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 :负责因特网相关标准的制定RFCXXX

 

                     

三、速率相关的性能指标

1、速率:数据率数据传输率比特率

概念:连接在计算机网络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的传输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b/s,kb/s,Mb,Gb/s,Tb/s

2、带宽:带宽用来表示网络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个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 b/s,kb/s,Mb,Gb/s,Tb/s 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3、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通道、接口)的数据量。

单位: b/s,kb/s,Mb,Gb/s,Tb/s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四、性能指标之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 时延: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电磁波速率取2×108 m/s

 排队时延:等待输出/入链路可用

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1.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单位b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理解为:容量

  1. 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RTT包括: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2)、末端处理时间

 

  1. 利用率: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 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1. 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成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2.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水平】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1. 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2.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垂直】
  3. PCI +SDU=PDU

  1. 概率总结:1、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体系结构 是分层结构
  2. 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4. 第n层在向第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提供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5. 仅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而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6.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指能运行的一些软件和硬件

                   

 

六、OSI参考模型(1)

 

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7层OSI参考模型 法定标准  @4层TCP/IP参考模型 事实标准

2、OSI参考模型:

  1. 为了解决计算机网络复杂的大问题——>分层结构(按功能

目的: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但是理论成果,市场失败!

  1. OSI 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记:物链网淑慧试用.

通讯子网(数据通讯):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资源子网(数据处理):  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 OSI参考模型解释通信过程

 

 

  • OSI参考模型(2)
  1.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典型的应用层服务:文件传输 (FTP)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

  1. 表示层:用于处理在两个通讯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功能一:数据格式交换

功能二:数据加密解密

功能三:数据压缩和恢复

  1.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

这是会话,也是建立同步(SYN)

功能一: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功能二: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适用于传输大文件

  1.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和用户数据段

功能一: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功能二:错控制

功能三:量控制

功能四:复分用

记:可差 的也能 留用?

  1.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导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功能一:路由选择  最佳路径

功能二:流量控制

功能三:差错控制

功能四:拥塞控制:如果所有节点都来不及接受分组,而要丢失大量分组的话,网络就处于拥塞状态。因此要采取一定措施,缓解这种拥塞

 

6、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数据链路层/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

功能一: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

功能二:差错控制 帧错+位错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访问(接入)控制  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1. 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传输单位是比特

透明传输:不管所传的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功能一:定义接口特性

功能二:定义传输模式 单工、半双工、双工

功能三:定义传输速率

功能四:比特同步

功能五:比特编码

 

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1、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2、OSI与TCP/IP  相同点:(1)都分层 (2)基于独立的协议栈概念 (3)可以实现异构网络互联

3、OSI与TCP/IP  不同点:(1) OSI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2)OSI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发明、不偏向特定协议  (3)TCP/IP 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IP作为重要层次

4、  

 

面向连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只有在连接建立成功之后,才能进行数据传输,这是第二阶段,接着,当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而面向无连接没有这么多阶段,它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5层参考模型 综合了OSI和TCP/IP:物理层(比特)、数据链路层(帧)、网络层(数据报)、传输层、应用层

 

第一章总结:思维导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程序员陈子青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