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上)

目录

第一章 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二、肩负重任​

第二章 仕途顺畅​

一、平步七迁​

二、贵人相助

三、言为心声

第三章 骂名留世​

一、奉旨团练

二、“曾剃头” 的由来:

第四章 坎坷湘军​

一、岳州城首战败北

二、靖港战败投水自尽

三、转败为胜​

四、九江战败,再次自杀​

第五章 官场失意​

一、明争暗斗

二、南昌城死里逃生

三、胞弟殉难

第六章 祁门遇险​

一、祁门危机


曾国藩的“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不仅是对历史成败的总结,更精准击中了当代职场的生存痛点。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惰” 与 “傲” 如同两把隐形的枷锁,分别困住了平凡者的上升之路与优秀者的进阶空间。平凡者的最大敌人是 “自我放弃”,优秀者的最大陷阱是 “自我满足”。无论是 “惰” 还是 “傲”,本质都是对 “成长规律” 的违背 —— 职场从不辜负 “持续精进者”,也从不纵容 “固步自封者”。

第一章 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相传在曾国藩出生前夕,其祖父曾竟希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中,一条巨蟒自空中蜿蜒而下,盘于自家屋顶,身躯庞大,鳞片闪烁着幽光,双眼如炬,令人生畏。曾竟希从梦中惊醒,心中满是惊异。恰在此时,家中传来喜讯,孙儿曾国藩呱呱坠地。因这梦太过离奇,且蟒蛇在民间素有吉祥、尊贵之意,于是 “蟒蛇投胎” 的传说便在当地不胫而走。这一传说为曾国藩的诞生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让人们对他的未来充满遐想,仿佛预示着他将有不凡的人生旅程 。​

二、肩负重任​

1. 寒窗苦读因 “早售” 之喜: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家族世代以农耕为生,但对读书极为重视。祖父曾竟希和父亲曾麟书皆望子成龙,将光大门楣的期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自曾国藩六岁起,便被送入私塾读书。他资质平平,读书时常常需要花费比旁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背诵。比如,一篇短小的文章,别的孩子读几遍便能记住,他却要反复诵读数十遍甚至上百遍。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刻苦。每天天未亮,他便起床读书,直至深夜,在昏暗的油灯下,常常沉浸于书本之中,浑然不觉时间流逝。​

经过多年如一日的苦读,曾国藩踏上了科举之路。这条道路充满坎坷,他多次参加考试,却屡屡受挫。但他毫不退缩,每一次失败都化作他更加努力的动力。终于,在他二十三岁那年,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秀才考试,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发挥,成功考取秀才功名。这一成绩让他收获了 “早售” 之喜,所谓 “早售”,即较早地在科举中崭露头角。这不仅是对他多年苦读的肯定,也让曾家上下欣喜若狂,初步实现了家族对他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待,更为他后续在科举及仕途上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

第二章 仕途顺畅​

一、平步七迁​

1. 初入官场: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考中进士,正式踏入官场,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职。初到京城任职,他满怀期待与忐忑。翰林院乃人才汇聚之地,官员们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国藩深知自己出身平凡,在这人才济济的环境中,唯有更加努力,才能站稳脚跟。他初入官场时,为人谦逊有礼,对待上司恭敬有加,对待同僚友善亲和。在日常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哪怕是琐碎的文案整理工作,他也做得极为用心。他积极向身边的前辈请教为官之道、官场规矩,努力适应官场环境。尽管初入官场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官场事务,他偶有迷茫,但凭借着勤奋好学和踏实肯干的品质,逐渐赢得了上司和同僚的认可 。​

2. 西行入川:在曾国藩的仕途进程中,曾有过一次西行入川的重要经历。当时,他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前往四川主持乡试。一路上,他翻山越岭,穿越了广袤的山川大地,亲眼目睹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进入四川境内,他被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所吸引,古老的巴文化与蜀文化相互交融,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活动以及美食文化,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主持乡试期间,他公正严明,严格选拔人才,力求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才能的贤士。这次入川经历,不仅让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他深入了解了地方的社会状况和民生百态,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为官理念和治理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在处理政务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

3. 高升不断:曾国藩在官场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见识。他对时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期间,他凭借扎实的学问和出色的文笔,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奏疏,对朝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关注。此后,他一路晋升,从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再到礼部侍郎,十年间七次升迁,连升十级,成为大清官场上的传奇人物。在每一个职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威望。他的高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自身的努力、才学以及对朝廷的忠诚,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 。​

二、贵人相助

在曾国藩的仕途发展历程中,贵人相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穆彰阿对他的赏识与提拔尤为关键。穆彰阿乃道光年间的军机大臣,权倾朝野,在朝廷中极具影响力。曾国藩在参加会试时,文章得到了穆彰阿的青睐,从而被选拔为庶吉士。此后,穆彰阿时常关注曾国藩的发展,在他的仕途关键时刻,多次给予帮助和推荐。例如,在曾国藩担任翰林院编修期间,穆彰阿向道光皇帝举荐曾国藩,称其有治国安邦之才,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这使得曾国藩有机会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为日后的晋升奠定了基础。除了穆彰阿,曾国藩在官场上还得到了其他一些贵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些贵人在不同阶段为他提供了机会和支持,助力他在官场上不断前行 。​

三、言为心声

曾国藩在官场上,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敢于凭借自己的见解,通过奏疏等方式表达对时政的看法。他认为,作为朝廷官员,应当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所在。在道光末年,面对清王朝日益腐败的政治局面,曾国藩忧心忡忡。他接连上奏了《应诏陈言疏》《议汰兵疏》等多篇奏疏,在《应诏陈言疏》中,他尖锐地指出当时官场存在的种种弊病,如官员们因循守旧、敷衍塞责、贪污腐败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选拔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整顿吏治要严格考核等。在《议汰兵疏》中,他针对军队中存在的兵多而弱、饷多而糜的问题,提出了裁军节饷、加强训练等措施。他的这些言论真实反映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展现了他正直敢言的品质。虽然这些奏疏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但也让他在官场中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赢得了有识之士的尊重和认可 。​

第三章 骂名留世​

一、奉旨团练

太平天国运动如汹涌浪潮般爆发,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王朝的统治陷入了严重危机。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亲去世,正在家乡守孝。然而,局势危急,朝廷下令各地组织团练,以对抗太平军。曾国藩接到圣旨后,虽处于守孝期间,但深感国家危难,毅然决定出山,肩负起组织团练的重任。他回到家乡湖南,开始四处奔走,招募兵勇。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招募兵勇并非易事,百姓们对战争心存恐惧,许多人并不愿意参军。曾国藩便挨家挨户地劝说,向百姓们讲述团练的重要性,承诺保障他们的家人安全,并给予一定的军饷。其次,资金筹集也是一大难题,组织团练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武器、装备以及支付兵勇的军饷。曾国藩多方筹措,向当地的乡绅富户募捐,同时也争取朝廷的拨款支持。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组建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团练队伍,并对其进行严格训练,制定了详细的营规和训练计划,试图打造一支能够与太平军抗衡的劲旅 。​

二、“曾剃头” 的由来:

在组织团练和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甚至残酷的手段。他认为,太平军乃叛逆之徒,必须予以坚决打击,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太平军及相关人员毫不留情。在战斗中,一旦抓获太平军俘虏,他常常下令立即处决,甚至对一些疑似与太平军有牵连的百姓,也采取了严厉的惩处措施。例如,在一些地区,只要发现有人为太平军提供粮食、情报或其他帮助,便会被认定为通敌,遭受严惩。这种铁腕手段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许多无辜百姓也因此受到牵连。百姓们对他的这些做法感到恐惧和不满,因其杀人如剃头般毫不留情,便给他起了 “曾剃头” 的绰号。这一称号反映出他在这一时期的强硬风格和所遭受的争议,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污点,在民间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

第四章 坎坷湘军

一、岳州城首战败北

曾国藩历经艰辛组建起湘军后,满怀信心地率领湘军奔赴战场,与太平军展开对抗。岳州城成为了湘军与太平军首次大规模交锋的战场。战斗打响前,曾国藩对湘军进行了精心部署,他期望湘军能够旗开得胜,为后续的战斗树立信心。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太平军在岳州城早有防备,且作战经验丰富。双方交战时,太平军勇猛异常,战术灵活多变。湘军则因初次参战,缺乏实战经验,面对太平军的猛烈进攻,阵脚大乱。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湘军士兵纷纷溃败,四处逃窜。曾国藩眼见局势失控,却无力挽回,最终湘军遭受重创,损失惨重。此次战败后,湘军士气低落,士兵们对战争产生了恐惧心理,曾国藩也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开始反思湘军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指挥失误 。​

二、靖港战败投水自尽

岳州城战败后,曾国藩并未气馁,他对湘军进行了整顿和训练,试图重振旗鼓。不久后,湘军在靖港与太平军再次相遇。在靖港之战中,曾国藩原本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希望能够一举击败太平军。然而,战斗过程中却突发意外。湘军水师在进攻靖港时,遭遇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且受到水流和风向的影响,战船行动受阻。太平军趁机发动反击,用火攻烧毁了湘军的多艘战船。湘军水师顿时大乱,士兵们纷纷跳水逃生。曾国藩见水师溃败,心急如焚,亲自率领陆师前往救援。但此时陆师也已军心大乱,无法抵挡太平军的进攻。曾国藩眼睁睁地看着湘军再次惨败,心中充满了绝望和自责。他觉得自己辜负了朝廷的信任,也对不起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士兵。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下,他两次跳入水中,试图自杀,以求解脱。幸得部下及时发现并将他救起,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

三、转败为胜​

1. 攻克城陵矶:经历了岳州城和靖港的两次惨败后,曾国藩痛定思痛,对湘军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整顿。他加强了士兵的训练,提高了士兵的军事素质;调整了军队的编制和指挥体系,使其更加合理高效;同时,也注重对士兵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战斗意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湘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城陵矶之战中,曾国藩精心策划了作战方案。他充分利用湘军水师的优势,对太平军的水师进行了猛烈攻击。战斗中,湘军士兵奋勇杀敌,士气高昂。经过激烈的战斗,湘军终于攻克了城陵矶,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湘军的士气,让士兵们重新找回了信心,也为曾国藩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

2. 平定湖北:攻克城陵矶后,湘军士气大振,曾国藩乘胜追击,率领湘军向湖北地区的太平军发起进攻。在湖北,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曾国藩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逐步推进,不断削弱太平军的势力。他充分发挥湘军善于结硬寨、打呆仗的特点,与太平军进行长期的对峙和消耗。在战斗过程中,他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作战策略。经过艰苦的努力,湘军逐步平定了湖北地区的太平军势力,占领了湖北的多个重要城市和据点。这一成果标志着湘军在军事上取得了重要转折,为后续与太平军的长期对抗创造了有利条件 。​

四、九江战败,再次自杀​

1. 九江危机:湘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继续向太平军的腹地推进,九江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九江地理位置重要,是太平军的重要据点。太平军在此地重兵防守,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湘军进攻九江时,遭遇了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太平军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有利的地形,多次击退湘军的进攻。湘军在进攻过程中,伤亡惨重,且补给困难。曾国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不断调整作战策略,试图突破太平军的防线,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九江之战陷入了僵局,湘军陷入了危机之中 。​

2. 上奏精明:九江战败后,曾国藩深知此次战败对湘军和朝廷的影响巨大。为了向朝廷如实汇报战况,同时又能维护湘军的声誉和自己的地位,他在向朝廷上奏时,展现出了精明的一面。他在奏疏中,详细陈述了九江之战的经过和湘军面临的困境,强调了太平军的强大和湘军将士的英勇奋战。同时,他也巧妙地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如太平军的坚固防御、补给困难等,而对自己指挥上的失误则轻描淡写。通过这样的上奏策略,他既让朝廷了解了真实的战况,又避免了因战败而受到过多的指责,为湘军的后续发展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间,反映出他在官场和军事事务中的应变能力 。​

第五章 官场失意​

一、明争暗斗

在官场中,曾国藩逐渐陷入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纠葛之中。随着他在军事上取得一定成就,势力不断壮大,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嫉妒和猜忌。这些官员担心曾国藩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于是便在朝廷中散布谣言,对他进行诋毁和排挤。同时,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也让曾国藩处境艰难。他作为湘军的统帅,与一些地方官员和朝廷中的权贵存在利益冲突。在一些政务的处理上,常常受到各方的掣肘和干扰,导致他在官场上举步维艰。例如,在军费的筹集和调配方面,他就时常与地方官员发生矛盾,地方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愿意全力支持湘军的军费开支,使得湘军的后勤保障面临困难。这些明争暗斗的情况,充分展现了晚清官场的黑暗和复杂,也让曾国藩深刻体会到了官场的险恶 。​

二、南昌城死里逃生

曾国藩在官场失意期间,曾在南昌城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当时,他率领湘军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南昌城成为了湘军的重要据点。然而,太平军对南昌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湘军陷入了困境。在战斗过程中,曾国藩身边的护卫力量薄弱,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太平军的攻势异常凶猛,一度攻入城内,局势十分危急。曾国藩被迫带领少数随从四处躲避,在城中东躲西藏,寻找生机。他多次险些被太平军抓获,但凭借着机智和运气,一次次化险为夷。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他最终在部下的接应下,成功逃离了南昌城,艰难地死里逃生。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官场失意时的艰难处境,也进一步磨砺了他的意志 。

三、胞弟殉难

曾国藩的胞弟曾国华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曾国藩,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曾国华与曾国藩感情深厚,兄弟俩自幼一同长大,相互扶持。曾国华追随曾国藩投身军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湘军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次战斗中,曾国华所在的部队陷入了太平军的重围,尽管他奋力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曾国藩得知弟弟殉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弟弟的深切思念。这一事件不仅让他承受了巨大的丧亲之痛,也对他的心理和军事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在家庭和事业上陷入了双重痛苦之中 。​

第六章 祁门遇险​

一、祁门危机

曾国藩驻守祁门期间,祁门的战略地位变得极为重要。它处于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关键地带,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太平军深知祁门对清军的重要性,于是集中兵力对祁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当时,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祁门的兵力相对薄弱,且周边地形复杂,不利于防守。太平军的进攻态势极为凶猛,他们从多个方向对祁门发起攻击,试图一举攻克祁门,切断清军的重要据点。曾国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一方面要组织湘军进行顽强抵抗,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后勤补给困难、军心不稳等问题。在这危急时刻,他曾多次陷入绝境,但始终坚守祁门,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努力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展现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又一次重大危机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