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LINUX是多用户操作系统,针对操作系统用户的一些系统参数值,应用初始化前通常需要进行配置。而LINUX针对这块的设置既有系统级配置文件,又有用户级配置文件。我们在编写脚本或者初始化应用时,了解清楚不同配置文件的加载顺序,有利于更好且有效的设置好我们需要的参数。
最近,看到一篇很早之前的博主文章,写到这块知识点,并且还配上了图,看完再加上动手实验,相信会对此豁然开朗。话不多说,先上图
图上内容描述是不同调用环境下shell脚本调用的配置文件加载顺序,再上手验证测试之前,还需要了解下几种不同执行方式的区别和基础概念。
二、基础知识点
1、sh和bash
sh(Bourne Shell)是一个早期的重要shell,1978年由史蒂夫·伯恩编写,并同Version 7 Unix一起发布。在一般的linux系统当中(如redhat,centos),使用sh调用执行脚本相当于打开了bash的POSIX标准模式(等效于bash的 --posix 参数)一般的,sh是bash的“子集”
bash(Bourne-Again Shell)是一个为GNU计划编写的Unix shell。1987年由布莱恩·福克斯创造。主要目标是与POSIX标准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对sh的兼容,是各种Linux发行版标准配置的Shell,在Linux系统上/bin/sh往往是指向/bin/bash的符号链接。
在大多数简单脚本中,两种执行没有任何区别,但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执行方式的环境变量加载是有区别的。后续测试案例中会验证这一点。
2、login与 no login
登录 sh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