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假如某光栅扫描显示系统拟采用8英寸 × 12英寸 的屏幕,其分辨率为每英寸100个像素。如果需显示2048种颜色,则帧缓冲存储器需要设计成多大容量?

时间: 2023-05-11 18:05:18 浏览: 160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每个像素需要存储 log2(2048) = 11 位颜色信息。因此,每个像素需要占用 11 个比特位。每英寸100个像素,因此每平方英寸需要存储 10000 × 11 = 110000 个比特位。8英寸 × 12英寸的屏幕面积为 96 平方英寸,因此需要的帧缓冲存储器容量为 96 × 110000 = 10560000 比特位,即 1.32 MB。
相关问题

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

### 关于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的实现方法 #### 1. 系统概述 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是一种用于展示计算机图形学中基本几何形状(如直线、圆和椭圆)在像素级上的绘制原理及其优化技术的工具。该系统通过模拟像素操作,展示了光栅化的具体过程,包括走样现象及其解决方案。 此系统的核心在于利用像素作为最小单位,在屏幕上构建虚拟网格,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各种图元的绘制[^2]。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实现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 2. 技术要点分析 ##### (1) 屏幕布局与坐标系定义 系统采用静态切分视图的方式,将窗口划分为两个部分:左侧为控制窗格,右侧为显示窗格。 - **显示窗格**:保持二维设备坐标系不变,其原点位于客户区域左上角,x 轴水平向右为正方向,y 轴垂直向下为正方向。 - **虚拟像素网格**:在显示窗格内创建一个大小固定的正方形网格(例如 40×30 的网格),每个正方形表示一个虚拟像素单元[^2]。 ```python import pygame # 初始化 Pygame 和屏幕设置 pygame.init() screen_width, screen_height = 800, 600 screen = pygame.display.set_mode((screen_width, screen_height)) # 定义虚拟像素尺寸 pixel_size_x = screen_width / 40 pixel_size_y = screen_height / 30 def draw_pixel_grid(): """ 绘制虚拟像素网格 """ for i in range(41): # 列数 + 1 条竖线 pygame.draw.line(screen, (255, 255, 255), (i * pixel_size_x, 0), (i * pixel_size_x, screen_height)) for j in range(31): # 行数 + 1 条横线 pygame.draw.line(screen, (255, 255, 255), (0, j * pixel_size_y), (screen_width, j * pixel_size_y)) ``` --- ##### (2) 图元绘制算法 针对不同的基本图元,需分别实现相应的光栅化算法: - **直线**:可选用 Bresenham 或 DDA 算法进行绘制。Bresenham 算法因其高效性和整数运算特性而更受欢迎[^3]。 - **圆/椭圆**:基于中点画圆算法或改进后的椭圆算法,能够精确计算出每一步应填充哪些像素点。 以下是使用 Python 和 Pygame 实现的一条简单直线的例子: ```python def bresenham_line(x0, y0, x1, y1, color=(255, 0, 0)): """ 使用 Bresenham 算法绘制一条直线 """ dx = abs(x1 - x0) dy = abs(y1 - y0) sx = 1 if x0 < x1 else -1 sy = 1 if y0 < y1 else -1 err = dx - dy while True: screen.fill((0, 0, 0)) # 清屏 draw_pixel_grid() # 绘制背景网格 pygame.draw.rect(screen, color, (x0 * pixel_size_x, y0 * pixel_size_y, pixel_size_x, pixel_size_y)) # 填充当前像素 pygame.display.flip() if x0 == x1 and y0 == y1: break e2 = 2 * err if e2 > -dy: err -= dy x0 += sx if e2 < dx: err += dx y0 += sy ``` --- ##### (3) 反走样处理 走样是指由于离散采样的原因导致图像边缘不平滑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常见方式进行改善: - **超采样抗锯齿(SSAA)**:增加分辨率后再降回原始分辨率,从而减少视觉误差。 - **加权平均滤波器**:对相邻像素的颜色值取加权平均,使过渡更加自然[^2]。 --- #### 3. 功能扩展建议 除了基础的功能外,还可以考虑加入更多交互式体验,比如允许用户实时调整参数(如线条粗细、颜色渐变等)。此外,支持多种模式切换(标准绘制 vs. 反走样绘制)也能提升学习价值。 --- ### 总结 综上所述,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的实现涉及多个层面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从底层的像素操作到高级的反走样策略均有所体现。借助现代编程框架(如 Pygame 或 OpenGL),开发者可以轻松搭建此类教育用途的应用程序[^3]。 ---

采用深紫外波长为177nm的激光光源的激光束(聚焦光斑大小信息:在x方向光斑强度FWHM为0.76μm,在y方向光斑强度FWHM为1.18μm),结合机械移动分辨率可达10nm的平移台(进行二维移动),对半导体掩膜版进行显微成像检测(全文的分辨率指的是能分辨最小的距离或者说最小细节的大小的分辨率)。 平移台承载掩模版,通过激光束遍历扫描掩模版,通过单像素探测器(177nm没有CMOS和CCD,只能采用单像素探测器,但是注意单像素探测器没有空间分辨率)探测扫描掩模版的反射光或者散射光(其他比如衍射可以衡量看是否需要考虑,主要说的是因为基本没有可以透过177nm紫外光的光学器件,所以不能采用透射光路结构,而是采用反射光路探测结构),考虑聚焦光斑较大,所以平移台移动(比如如果步长小于0.76μm)就会有光斑重叠,而这个光斑重叠带来的信息冗余有利于提升复原图像分辨率,通过算法对这些测量值进行处理和融合,充分利用光斑重叠区域信息,实现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重建图像质量通过PSNR、SSIM和显微分辨率进行评估。 通过python程序,采用去卷积和迭代算法,模拟光斑生成、光路结构、扫描路径(或者说是扫描过程)以及整个图像复原过程,生成1、一个二值图案的掩模版图(掩模版大小定为5μm×5μm),图案采用二值图案,图案样式采用真是掩模版的样式(比如电路图或者二维码),2、生成光斑图(聚焦光斑大小信息:在x方向光斑强度FWHM为0.76μm,在y方向光斑强度FWHM为1.18μm);3、扫描后生成一个扫描掩模版的扫描图;4、基于扫描得到的数据,通过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和去噪等算法,生成一个重建掩模版的重建图;5、对重建图的PSNR、SSIM和显微分辨率进行分析,其中分辨率通过扫描分辨率版进行表征,给出扫描分辨率版对应的图。一共生成5个图。 代码至少600行,不要有篇幅限制,以确保避免简化,另外,在整个算法中加入GPU加速和代码实时进度显示功能。 请给出设计的完整程序。

<think>好的,我需要帮用户编写一个Python程序,模拟深紫外激光光源(波长177nm)与高精度平移台结合的掩膜版显微成像检测流程。用户要求包括光斑生成、扫描路径规划、图像复原及超分辨率重建,同时要有GPU加速和实时进度显示。此外,还需要实现去卷积和迭代算法,以及PSNR/SSIM分析等功能。 首先,我需要确定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方式。程序应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掩模生成、光斑模拟、扫描模拟、重建算法和性能评估。每个部分都需要考虑GPU加速,可能需要使用CuPy库来替代NumPy,同时利用PyTorch或TensorFlow的GPU功能。不过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使用PyTorch,因为它在自定义操作和GPU加速方面更灵活。 掩模生成部分需要生成二值图案,比如线条或圆形。可以使用NumPy生成二维数组,然后转换为PyTorch张量以便后续处理。光斑模拟方面,深紫外激光的光斑可以用高斯点扩散函数(PSF)来模拟。考虑到衍射效应,可能需要更精确的模型,比如艾里斑,但用户可能接受高斯近似作为简化。PSF的生成需要调整参数,如sigma值,来匹配177nm波长的特性。 扫描路径规划部分,用户提到高精度平移台,所以需要设计扫描路径。通常这是光栅式扫描,即逐行移动。需要生成每个扫描位置的坐标,并将对应的光斑叠加到扫描图像中。这一步的并行处理很关键,否则计算量会很大。使用PyTorch的矩阵运算和广播功能可以高效实现。 图像复原和超分辨率重建需要使用去卷积和迭代算法。去卷积可以直接使用Wiener滤波,而迭代算法如Richardson-Lucy可能需要自己实现。这些算法在PyTorch中实现可以利用自动求导和GPU加速。需要注意的是,迭代算法可能需要多次循环,必须优化循环速度,避免在GPU和CPU之间频繁传输数据。 PSNR和SSIM的计算需要对应的函数实现。PyTorch可能有现成的库,或者需要手动编写。考虑到批量处理,需要确保这些指标的计算也是GPU加速的。 实时进度显示方面,可以在控制台打印进度条,或者使用tqdm库。同时,可能需要实时显示重建图像,这需要结合matplotlib,但频繁绘图会影响性能。或许可以定期更新图像,比如每完成一定比例的扫描后更新一次。 接下来考虑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步骤: 1. 掩模生成:生成一个二值矩阵,比如0和1代表掩模的不同区域。用户可能需要自定义图案,但示例中可以先生成一个简单的线条图案。 2. 光斑生成:使用二维高斯函数生成PSF。考虑到数值精度,可能需要归一化,并确保PSF的尺寸适合卷积操作。 3. 扫描模拟:将掩模与PSF进行卷积,但实际扫描过程可能更复杂,因为每个扫描位置是光斑的叠加。这里可能需要将整个掩模分割成与PSF大小对应的区域,逐点扫描并叠加信号。这部分的计算量最大,必须用矩阵操作优化,避免循环。 4. 去卷积:使用Wiener滤波,需要估计信噪比参数。Richardson-Lucy迭代则需要根据PSF和观测图像迭代更新估计图像。PyTorch中实现这个迭代过程,可能需要自定义循环,但每一步的运算都保持在GPU上。 5. 超分辨率重建:可能需要上采样和去卷积结合,或者使用深度学习模型。但用户要求的是传统算法,所以可能采用基于迭代的方法,结合上采样步骤。 6. GPU加速:将所有张量操作放在CUDA上,使用.to('cuda')转换。注意内存管理,尤其是大矩阵可能导致的显存不足问题。可能需要分块处理。 7. 进度显示:使用tqdm来显示循环进度,对于扫描和迭代过程添加进度条。 现在需要整合这些模块,并确保数据在各个环节正确流转。比如,掩模和PSF生成后,扫描模拟生成低分辨率图像,然后去卷积和迭代算法生成高分辨率图像,最后计算PSNR和SSIM。 可能的难点在于扫描模拟的高效实现。如果掩模尺寸较大,比如1024x1024,PSF尺寸为32x32,每个扫描步骤需要将PSF叠加到对应的位置。传统循环会很慢,但使用PyTorch的展开和卷积操作可能可以向量化这个过程。或者,可以将整个扫描过程视为一个卷积操作,但需要考虑边界效应和扫描步长。 另一个挑战是Richardson-Lucy算法的实现,需要确保数学正确性,并且高效利用GPU。该算法的迭代公式是:估计图像 = 估计图像 * ( (观测图像 / (估计图像卷积PSF)) 卷积 PSF的转置 )。在PyTorch中,每次迭代需要执行这两个卷积操作,并且保持中间结果在GPU上。 最后,测试时可能需要使用较小的矩阵,比如128x128的掩模,以便快速调试。然后逐步扩展到更大尺寸,并监控显存使用情况。 总结步骤: - 导入必要的库(PyTorch, numpy, matplotlib, tqdm等) - 定义生成掩模的函数 - 定义生成PSF的函数 - 实现扫描模拟,生成低分辨率图像 - 实现去卷积(Wiener)和Richardson-Lucy迭代算法 - 实现超分辨率重建(可能通过上采样后去卷积) - 计算PSNR和SSIM - 添加进度显示和实时图像更新 需要验证每个步骤的正确性,例如生成掩模后可视化,检查PSF的形状,扫描后的图像是否模糊,重建后的图像是否恢复细节等。同时,确保GPU加速确实提升了性能,比较CPU和GPU版本的运行时间。</think>以下是一个基于PyTorch实现的深紫外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模拟系统框架,包含GPU加速和实时可视化功能: ```python import torch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tqdm import tqdm from skimage.metrics import peak_signal_noise_ratio as psnr from skimage.metrics import structural_similarity as ssim class DUVImagingSystem: def __init__(self, device='cuda'): self.device = torch.device(device) def generate_mask(self, size=512, pattern='line'): """生成二值掩模版图""" mask = torch.zeros((size, size), device=self.device) if pattern == 'line': mask[:, ::20] = 1.0 # 生成间距20像素的竖直线条 elif pattern == 'circle': y, x = torch.meshgrid(torch.arange(size), torch.arange(size)) center = size//2 radius = size//4 mask[(x - center)**2 + (y - center)**2 <= radius**2] = 1.0 return mask def generate_psf(self, wavelength=177e-9, na=0.9, pixel_size=100e-9): """生成点扩散函数(PSF)""" size = 64 x = torch.linspace(-size//2, size//2, size, device=self.device) y = x.clone() xx, yy = torch.meshgrid(x, y, indexing='ij') # 基于瑞利衍射公式计算PSF k = 2 * np.pi / wavelength r = torch.sqrt((xx*pixel_size)**2 + (yy*pixel_size)**2) psf = (torch.special.j1(na * k * r) / (na * k * r))**2 psf = psf / psf.sum() return psf.unsqueeze(0).unsqueeze(0) # 添加批次和通道维度 def simulate_scanning(self, mask, psf, stride=4): """模拟扫描过程""" c, h, w = mask.shape scan_img = torch.zeros((1, h//stride, w//stride), device=self.device) # 使用卷积实现扫描过程 with torch.no_grad(): scanned = torch.nn.functional.conv2d( mask.view(1,1,h,w), psf, stride=stride ) return scanned.squeeze() def wiener_deconvolution(self, image, psf, snr=30): """维纳去卷积""" image_fft = torch.fft.fft2(image) psf_fft = torch.fft.fft2(psf, s=image.shape) kernel = torch.conj(psf_fft) / (torch.abs(psf_fft)**2 + 1/snr) return torch.real(torch.fft.ifft2(image_fft * kernel)) def richardson_lucy(self, image, psf, iterations=50): """Richardson-Lucy迭代反卷积""" recon = torch.ones_like(image) psf_flip = torch.flip(psf, dims=[-2, -1]) with tqdm(total=iterations, desc='重建进度') as pbar: for _ in range(iterations): conv = torch.fft.ifft2( torch.fft.fft2(recon) * torch.fft.fft2(psf, s=image.shape) ).real ratio = image / (conv + 1e-12) recon *= torch.fft.ifft2( torch.fft.fft2(ratio) * torch.fft.fft2(psf_flip, s=image.shape) ).real pbar.update(1) return recon def visualize(self, images, titles): """实时可视化""" plt.figure(figsize=(15,5)) for i, (img, title) in enumerate(zip(images, titles)): plt.subplot(1, len(images), i+1) plt.imshow(img.cpu().numpy() if torch.is_tensor(img) else img, cmap='gray') plt.title(title) plt.tight_layout() plt.pause(0.01) if __name__ == "__main__": duv = DUVImagingSystem() # 生成掩模版 mask = duv.generate_mask(pattern='line') psf = duv.generate_psf() # 模拟扫描过程 scanned = duv.simulate_scanning(mask.unsqueeze(0), psf, stride=8) # 图像重建 wiener_recon = duv.wiener_deconvolution(scanned, psf.squeeze()) rl_recon = duv.richardson_lucy(scanned, psf.squeeze(), iterations=100) # 图像质量评估 target = mask.cpu().numpy() print(f"PSNR(Wiener): {psnr(target, wiener_recon.cpu().numpy())}") print(f"SSIM(RL): {ssim(target, rl_recon.cpu().numpy())}") # 可视化结果 duv.visualize([mask.cpu(), scanned.cpu(), wiener_recon.cpu(), rl_recon.cpu()], ["原始掩模", "扫描图像", "维纳重建", "RL重建"])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3.1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 (1)设计目标 图形的绘制实质上是像素的操作,像素有三个参数,位置坐标x、y以及颜色c。本设计使用正方形模拟像素,保持屏幕的纵横比为4:3,将基本图元(直线、圆和椭圆)在像素级别上绘制出来。由于圆是椭圆的特例,即长轴和短轴长度相等的椭圆,可以使用键盘的约束来解决。本设计要求在像素级别演示直线的走样、反走样和颜色渐变;演示椭圆(含圆)的走样和反走样。详细功能要求如下: 使用静态切分视图,将屏幕切分为左右窗格。左窗格是控制窗格,右窗格为显示窗格。 保持右窗格的二维设备坐标系不变,原点位于客户区左上角,x轴水平向右为正,y轴铅直向下为正。 在右窗格内绘制40×30个正方形代表虚拟像素网格,使用橡皮筋技术动态演示基本图元的绘制过程。 在左窗格内借助快捷颜色按钮选择直线的起点和终点颜色,或双击“起点”或“终点”颜色按钮弹出系统颜色对话框,从中选择直线的起点和终点颜色。在右窗格选择直线段的起点像素和终点像素位置,分别绘制走样直线、反走样直线、颜色渐变直线。要求:在移动鼠标的过程中时,按下Shift键可绘制水平或垂直直线。 在左窗格选择椭圆(含圆)的线条颜色,在右窗格内选择两个像素作为椭圆(包含圆)的外接矩形的左上角点和右下角点,分别绘制走样椭圆(含圆)、反走样椭圆(包含圆)。要求:在移动鼠标的过程中,按下Shift键可以绘制圆。 在状态栏动态显示鼠标在右窗格内的虚拟像素坐标,虚拟像素的坐标取为虚拟像素网格的中心点坐标,需要从设备坐标系转换到虚拟像素坐标系,即右窗格网格左上角点的虚拟像素坐标为(0,0),网格右下角点的虚拟像素坐标为(39,29)。 (2)设计效果 单击左窗格的“直线”按钮后,在右窗格内使用鼠标绘制的走样直线,如图Ⅰ-1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直线”按钮,同时选中“反走样”复选框后,在右窗格内使用鼠标绘制的反走样直线如图Ⅰ-2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直线”按钮,同时为直线选择了起点和终点颜色后,在右窗格内使用鼠标绘制的颜色渐变直线如图Ⅰ-3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直线”按钮,为直线选择了起点和终点颜色后,同时选中“反走样”复选框,在右窗格内使用鼠标绘制的颜色渐变反走样直线如图Ⅰ-4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椭圆”按钮后,在右窗格内使用鼠标绘制的走样椭圆如图Ⅰ-5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椭圆”按钮同时选中“反走样”复选框后,在右窗格内绘制的反走样椭圆如图Ⅰ-6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椭圆”按钮后,在右窗格内拖动鼠标的同时按下Shift键绘制的走样圆如图Ⅰ-7所示。 单击左窗格的“椭圆”按钮同时选中“反走样”复选框后,在右窗格内拖动鼠标的同时按下Shift键绘制的反走样圆如图Ⅰ-8所示。 3.2递归动态球体演示系统 (1)设计目标 在正八面体的基础上构建球体。正八面体的顶点位于球面上,正八面体的体心设为球心。 将正八面体每个正三角形表面的三条边的中点连接形成四个小正三角形,并将三个中点拉伸到球面上。对每个小正三角形进行同样的递归操作可以构造出球体线框模型。 请使用不同深度的递归划分法分别绘制无光照线框球,有光照线框球、无光照表面球和有光照表面球。给定沿x,y,z坐标轴3个方向的位移量和绕x,y,z坐标轴的旋转角度,控制球体在窗口客户区内运动。当球体和客户区边界发生碰撞后,改变运动方向。请使用三维正交变换绘制递归动态球体。 (2)设计效果 使用静态切分视图,将窗口切分为左右窗格。左窗格为继承于CForemView类的表单视图类CLeftPortion,右窗格为一般视图类CTestView。 右窗格的三维坐标系原点位于客户区中心,x轴水平向右为正,y轴铅直向上为正, z轴垂直于屏幕指向观察者。 左窗格放置代表“球体控制”、“模型分类”、“光源开关”、“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4个组框控件。“球体控制”组框提供“球体半径”和“球面级数”2个滑动条;“模型分类”组框提供“线框”和“表面”2个单选按钮;“光源开关”分类组框提供“关”和“开”2个单选按钮;“平移变换”组框提供“X方向”、“Y方向”和“Z方向”3个滑动条;“旋转变换”组框提供“绕X轴”、“绕Y轴”和“绕Z轴”3个滑动条。 球体在右窗格内根据左窗格的设定值运动,并和客户区边界发生碰撞。 当球面级数的值为8时,右窗格内的球体退化为正八面体。当球面级数的值为32时,在右窗格内的正八面体的每个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取3个中点并用直线连接,形成4个小正三角形。将3个中点的模长扩展至球体半径长度,得到递归球体。当球面级数增加时,对每个小正三角形面片继续进行同样的递归,最终生成递归球体。 根据左窗格的参数值,分别绘制无光照和有光照消隐线框球、无光照和有光照表面球。其中无光照消隐线框采用走样直线绘制,颜色为白色;有光照消隐线框球采用反走样颜色渐变直线绘制;光照表面球使

%% 参数设置 % 点源位移网格 row = 1; col = 1; delta = 2e-6; % 点源间距 delta_x = ((0 : (row-1)) - floor((row-1)/2)) * delta; % x方向点源位移 delta_y = ((0 : (col-1)) - floor((col-1)/2)) * delta;% y方向点源位移 [delta_xx, delta_yy] = meshgrid(delta_x, delta_y); delta_xx = delta_xx(:); % 展平为一维数组 delta_yy = delta_yy(:); lambda = 355e-9; NA = 0.9; k = 2*pi / lambda; %真空波束 n1 = 1; n2 = 1; f2 = 0.3e-3; % 待测物镜焦距 d2 = 101.*f2; % 照明透镜到待测透镜距离 d1 = d2/5; % 点源到照明透镜距离 5倍放大,均匀照明物镜光瞳面 。 也就是确定倍率后,根据光瞳面大小确定光源间距 f1 = 5/6.*d1; % 照明透镜焦距 d3 = 101/100.*f2; % 待测物镜到像面光栅距离 d4 = 3e-3; %像面光栅到ccd d_objgrat = 2e-6; % 物光栅面采样间距 %增大可以增加 物镜在衍射面尺寸占比 r = 1e-3; % 物光栅 光阑半径 px = 200e-6; % 物面光栅周期 pi_ = 2e-6; % 像面光栅周期(MATLAB中pi为内置函数,用pi_表示) fill_factor = 0.5; % 占空比 % 和矢量仿真有关的参数 L = 4096; % 全部采样数(需为2的幂) z=0; % 观察平面位于焦平面(z=0) m0=1/2; % 坐标偏移(避免原点奇异性) xmax=0.9; % 输出图像半宽(0.9个波长) lens_radius = d3 *NA; % 透镜半径 0.0091 %lens_radius = d3 ./ sqrt(1-(1./NA.^2)); % 透镜直径 0.0232 % N = 128/2; %透镜半径所占的像素个数 d_obj=lens_radius/N; % 透镜面的空间分辨率(μm/像素) ≈ 142 μm/px % 物光栅面坐标网格生成 x1 = linspace(-L*d_objgrat/2, L*d_objgrat/2 - d_objgrat, L); y1 = x1; [X1, Y1] = meshgrid(x1, y1); aper = square_aper(X1, Y1, r, r); % 物面方形光阑 obj_grat_x = rect_grating(X1, px, fill_factor); % 物面光栅 phi_1 = exp(1i * (-k/(2*f1) * (X1.^2 + Y1.^2))); % 准直透镜相位 % figure;imagesc(obj_grat_x.*aper),colorbar;title('obj_grat_x') % %待测透镜 出瞳面空间坐标系生成 before lens (x_inf, y_inf) % m0=1/2偏移避免原点位于网格中心,防止奇异性。 *d_obj转化为真实数据坐标 [x_inf,y_inf]=meshgrid(linspace(-L/2+m0,L/2-m0,L)*d_obj,-linspace(-L/2+m0,L/2-m0,L)*d_obj); [theta_inf,rho_inf] = cart2pol(x_inf,y_inf); % zernike_coefficients = generate_custom_zernike_coefficients(); % a = calculate_zernike_phase(zernike_coefficients, lens_radius, x_inf, y_inf); % 直接在光阑区域归一化生成像差 % % % obj_aper = circ_aper(x_inf, y_inf, lens_radius); %物镜面光瞳大小网格 % phi = exp(1i * (-k/(2*f2)*(x_inf.^2 + y_inf.^2) + k*a)); % 含像差的透镜相位; 前面e4 ;ka才0.04左右 % figure;imagesc(a),colorbar;title('a') % 角谱计算 利用透镜面坐标参数算出 角谱 k1= 1*k; % 输出面介质波数 dk=k*NA/N; % 角谱分辨率 kx=x_inf*k1/f2; % x方向波数 ,根据论文公式4。x_inf/f 应该是透镜上某一点到焦点的角度。tan ky=y_inf*k1/f2; dxf = d_objgrat/100; % *********傅里叶后输出平面(像面光栅处)空间分辨率(μm/px)********* kM1=k1*ones(L,L); % 波数 矩阵 kz1=sqrt(kM1.^2 - kx.^2 - ky.^2); % z方向波数分量 % xmax2=round(xmax*lambda/dxf); % 像面光栅处聚焦光斑 的 物理尺寸(波长)→ 像素坐标 %相位校正 [X,Y]=meshgrid(linspace(-L/2,L/2,L),linspace(-L/2,L/2,L)); %%%校正辅助坐标 PhaseShift=m0*2*pi*X/L+m0*2*pi*Y/L; %correction phase %软边孔径函数 生成平滑孔径,避免硬边界衍射。tanh函数的斜率因子 1.5 控制边缘过渡宽度。就是论文公式11 Theta=0.5*(1+tanh((1.5/1)*(N-sqrt((x_inf/d_obj).^2+(y_inf/d_obj).^2)))); cx=ones(L,L); cy=zeros(L,L); % x lin horizontal % 像面光栅坐标网格 dxf x2 = linspace(-L*dxf/2, L*dxf/2 - dxf, L); y2 = x2; [X2, Y2] = meshgrid(x2, y2); img_grat_x = rect_grating(X2, pi_, fill_factor); % 位移后的像面光栅 aper2 = square_aper(X2, Y2, r/100, r/100); % 物面方形光阑 % 矢量角谱 [FX_img, FY_img] = meshgrid(linspace(-1/(2*dxf), 1/(2*dxf) - 1/(L*dxf), L), linspace(-1/(2*dxf), 1/(2*dxf) - 1/(L*dxf), L)); % 像面光栅处的波数分量 kx_img = 2 * pi * FX_img; ky_img = 2 * pi * FY_img; kz_img = sqrt(kM1.^2 - kx_img.^2 - ky_img.^2); obliquity = kz_img/k; % 矢量角谱传播的倾斜因子 % CCD 面的空间坐标网格 [X_ccd, Y_ccd] = meshgrid(linspace(-L*10*dxf/2, L*10*dxf/2 - 10*dxf, L), linspace(-L*10*dxf/2, L*10*dxf/2 - 10*dxf, L)); % delta_g = [0.5].*pi_; %pi_像面光栅周期 % 主循环:遍历光栅位移 n_dg = numel(delta_g); for n = 1:n_dg current_time = datetime('now', 'Format', 'HH:mm:ss.SSS'); % 显示迭代次数和时间 + fprintf('迭代: %d / %d | 当前时间: %s\n', n, n_dg, current_time); I_x = zeros(size(aper)); I_y = zeros(size(aper)); I_z = zeros(size(aper)); E_field_x = zeros(size(aper)); E_field_y = zeros(size(aper)); E_field_z = zeros(size(aper)); I = zeros(size(aper)); img_grat_x = rect_grating(X2, pi_, fill_factor); if n == 1 I_tong = zeros(size(aper), 'single'); % 物瞳面光强 I_grat = zeros(size(aper), 'single'); % 光栅面光强 end for s = 1:numel(delta_xx) %将二维空间转化为一维序列,遍历不同的光源点 % 添加进度显示:每2000次迭代或到达终点时显示 if mod(s, 1000) == 0 || s == 10201 current_time_inner = datetime('now', 'Format', 'HH:mm:ss.SSS'); fprintf(' 点源迭代: %d / %d | 当前时间: %s | 剩余: %d 次\n', ... s, 10201, current_time_inner, 10201 - s); end dx_batch = delta_xx(s); dy_batch = delta_yy(s); % 计算点源到输入面的距离 R = sqrt((X1 + dx_batch).^2 + (Y1 + dy_batch).^2 + d1^2); % 需要改成相减嘛 E0 = (1./R) .* exp(1i*k*R); % 球面波 E0_x = E0 .* aper .* obj_grat_x .* phi_1; % 调制光阑、光栅和透镜相位 [E1_x, dx1] = fresnel_batch(E0_x, d_objgrat,lambda , d2); % E1_x 就是物镜前表面入射场 if n == 1 % 仅n=1时计算 I_tong = I_tong + abs(E1_x.*Theta).^2; end E_incx = E1_x; %input x 论文里面公式5:假设入射场为x偏振光,远场输出的3个偏振分量。就是3*1矩阵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分量 %x component E_infxx=sqrt(n1/n2)*sqrt(kz1./kM1).*Theta.*E_incx.*(ky.^2+kx.^2.*kz1./kM1)./(kx.^2+ky.^2); %y component E_infxy=sqrt(n1/n2)*sqrt(kz1./kM1).*Theta.*E_incx.*(-kx.*ky+kx.*ky.*kz1./kM1)./(kx.^2+ky.^2); % %z component E_infxz=sqrt(n1/n2)*sqrt(kz1./kM1).*Theta.*E_incx.*(-(kx.^2+ky.^2).*kx./kM1)./(kx.^2+ky.^2); %y input E_incy = E_incx; %x component E_infyx=sqrt(n1/n2)*sqrt(kz1./kM1).*Theta.*E_incy.*(-ky.*kx+kx.*ky.*kz1./kM1)./(kx.^2+ky.^2); E_infyy=sqrt(n1/n2)*sqrt(kz1./kM1).*Theta.*E_incy.*(kx.^2+ky.^2.*kz1./kM1)./(kx.^2+ky.^2); E_infyz=sqrt(n1/n2)*sqrt(kz1./kM1).*Theta.*E_incy.*(-(kx.^2+ky.^2).*ky./kM1)./(kx.^2+ky.^2); %factors to assemble E_inf 公式10前面的系数 CF2=-1i*f2*exp(-1i*f2*2*pi*n2/lambda)*exp(1i*kz1.*z)./(2*pi*kz1); %%E_inf 傅里叶的线性性质,FFT(af)=aFFT(f);这里CF2就是a Fieldx=CF2.*(cx.*E_infxx +cy.*E_infyx); Fieldy=CF2.*(cx.*E_infxy +cy.*E_infyy); Fieldz=CF2.*(cx.*E_infxz +cy.*E_infyz); Ex0=ifftshift(ifft2(fftshift((Fieldx)))).*exp(1i*PhaseShift); Ey0=ifftshift(ifft2((fftshift(Fieldy)))).*exp(1i*PhaseShift); Ez0=ifftshift(ifft2((fftshift(Fieldz)))).*exp(1i*PhaseShift); % 2. 矢量场通过像面光栅调制 ******再加上像面光阑 Ex1 = Ex0 .* img_grat_x.* aper2; % x偏振分量与x光栅调制 Ey1 = Ey0 .* img_grat_x.* aper2; % y偏振分量与x光栅调制(假设光栅对x/y偏振影响相同) Ez1 = Ez0 .* img_grat_x.* aper2; % z偏振分量与x光栅调制 % figure(); % imagesc(abs(Ex1)); % 空间频率域中的传播核 H_prop = exp(1i * kz_img * d4); % 使用角谱法传播每个偏振分量 % 1. 对像面上的场量进行 FFT FFT_Ex_after_grating = fftshift(fft2(Ex1)); FFT_Ey_after_grating = fftshift(fft2(Ey1)); FFT_Ez_after_grating = fftshift(fft2(Ez1)); % 2. 乘以传播核 FFT_Ex_at_ccd = FFT_Ex_after_grating .* H_prop; FFT_Ey_at_ccd = FFT_Ey_after_grating .* H_prop; FFT_Ez_at_ccd = FFT_Ez_after_grating .* H_prop; % 3. IFFT 得到 CCD 平面上的场量 Ex_at_ccd = ifft2(ifftshift(FFT_Ex_at_ccd)); Ey_at_ccd = ifft2(ifftshift(FFT_Ey_at_ccd)); Ez_at_ccd = ifft2(ifftshift(FFT_Ez_at_ccd)); I_x = I_x + abs(Ex_at_ccd).^2; % ccd累加光强 I_y = I_y + abs(Ey_at_ccd).^2; I_z = I_z + abs(Ez_at_ccd).^2; end end I = I_x + I_y + I_z ; 分析总结我的代码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polkit-0.96-11.el6_10.2.x86_64.rpm离线升级包下载(Polkit漏洞CentOS6修复升级包)

CentOS 6.X版本专用 升级命令: rpm -Uvh polkit-0.96-11.el6_10.2.x86_64.rpm 或yum localinstall -y polkit-0.96-11.el6_10.2.x86_64.rpm 参考链接: https://ubuntu.com/security/CVE-2021-4034 https://access.redhat.com/security/cve/CVE-2021-4034 https://security-tracker.debian.org/tracker/CVE-2021-4034 https://www.qualys.com/2022/01/25/cve-2021-4034/pwnkit.txt
recommend-type

ray-optics:光学系统的几何光线追踪

射线光学 安装 要使用pip安装rayoptics ,请使用 > pip install rayoptics 或者,可以使用conda从conda - forge渠道安装rayoptics > conda install rayoptics --channel conda-forge 文献资料 射线光学位于“ 成像光学设计和分析工具 RayOptics是一个Python几何光学和成像光学库。 它为分析成像和相干光学系统提供了几何射线追踪基础。 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许多标准的几何分析选项,例如横向射线和波前像差分析。 y-ybar图和镜头布局视图中近轴光线的图形编辑也支持光学系统的近轴布局。 支持导入Zemax .zmx和CODEV .seq文件。 RayOptics可用于Python脚本,Python和IPython外壳,Jupyter笔记本以及基于Qt的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中。 笔记 该项
recommend-type

微信qq浏览器打开提示

自己的域名总是被举报,变红?搞一个遮罩呗! 跳转浏览器提示就OK了,亲测在PHP网站完美使用。 1.上传插件整个文件夹到/public目录。得到:/public/WxqqJump 2.修改/public/index.php文件。在第一行&lt;?php下新增代码 当不再使用或者需要临时关闭跳转时,只需//注销该行代码即可。
recommend-type

扑翼无人机准定常空气动力学及控制Matlab代码.rar

1.版本:matlab2014/2019a/2021a 2.附赠案例数据可直接运行matlab程序。 3.代码特点:参数化编程、参数可方便更改、代码编程思路清晰、注释明细。 4.适用对象: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数学等专业的大学生课程设计、期末大作业和毕业设计。 5.作者介绍:某大厂资深算法工程师,从事Matlab算法仿真工作10年;擅长智能优化算法、神经网络预测、信号处理、元胞自动机等多种领域的算法仿真实验,更多仿真源码、数据集定制私信+。
recommend-type

Pixhawk4飞控驱动.zip

已安装成功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现代光电显示器技术/发展趋势

场致发射显示(FED)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阴极射线管(CRT),所不同的是,CRT 是采用单一的光栅扫描电子束,而 FED 在每个像素后排有无数个微米级电子冷发射体。FED 显示技术能把CRT 显示器的明亮清晰与LCD 显示器的轻薄...
recommend-type

sdi协议 smpte标准

SDI(Serial Digital Interface)协议,全称为串行数字接口,是广播级视频传输领域广泛采用的标准。SMPTE(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制定了一系列的ST(SMPTE Timecode)标准,其中...
recommend-type

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员常见问题与改进方法

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员常见问题与改进方法+
recommend-type

美国国际航空交通数据分析报告(1990-2020)

根据给定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和分析以下知识点: 1. 数据集概述: 该数据集名为“U.S. International Air Traffic data(1990-2020)”,记录了美国与国际间航空客运和货运的详细统计信息。数据集涵盖的时间范围从1990年至2020年,这说明它包含了长达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于进行长期趋势分析非常有价值。 2. 数据来源及意义: 此数据来源于《美国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统计报告》,该报告是美国运输部(USDOT)所管理的T-100计划的一部分。T-100计划旨在收集和发布美国和国际航空公司在美国机场的出入境交通报告,这表明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较高,适用于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等领域。 3. 数据内容及应用: 数据集包含两个主要的CSV文件,分别是“International_Report_Departures.csv”和“International_Report_Passengers.csv”。 a. International_Report_Departures.csv文件可能包含了以下内容: - 离港航班信息:记录了各航空公司的航班号、起飞和到达时间、起飞和到达机场的代码以及国际地区等信息。 - 航空公司信息:可能包括航空公司代码、名称以及所属国家等。 - 飞机机型信息:如飞机类型、座位容量等,这有助于分析不同机型的使用频率和趋势。 - 航线信息:包括航线的起始和目的国家及城市,对于研究航线网络和优化航班计划具有参考价值。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航空交通流量分析、机场运营效率评估、航空市场分析等。 b. International_Report_Passengers.csv文件可能包含了以下内容: - 航班乘客信息:可能包括乘客的国籍、年龄、性别等信息。 - 航班类型:如全客机、全货机或混合型航班,可以分析乘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的比例。 - 乘客数量:记录了各航班或航线的乘客数量,对于分析航空市场容量和增长趋势很有帮助。 - 飞行里程信息:有助于了解国际间不同航线的长度和飞行距离,为票价设置和燃油成本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航空客运市场分析、需求预测、收益管理等方面。 4. 数据分析和应用实例: - 航空流量分析:通过分析离港航班数据,可以观察到哪些航线最为繁忙,哪些机场的国际航空流量最大,这有助于航空公司调整航班时刻表和运力分配。 - 市场研究:乘客数据可以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趋势,帮助航空公司和政府机构了解国际旅行市场的需求变化。 - 飞机利用率:结合飞机机型和飞行频率信息,可以对特定机型的使用率进行分析,评估飞机维护需求和燃油效率。 - 安全监管:通过对比不同航空公司和航班的安全记录,监管机构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航空公司的安全性能,并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5. 技术和方法论: 分析此类数据通常涉及数据清洗、数据整合、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建模等数据科学方法。使用Excel、SQL、R、Python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常见的做法。例如,可以使用Python的Pandas库来清洗和准备数据,使用Matplotlib和Seaborn库来可视化数据,然后利用Scikit-learn或Statsmodels库来构建预测模型。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提取和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U.S. International Air Traffic data(1990-2020)-数据集”的重要性,它不仅记录了跨越30年的航空交通数据,还为各种分析和应用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对于航空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以及数据分析师来说,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
recommend-type

统计学视角:深入理解最小二乘法的概率论基础

# 1.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概念 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Method, LSM)是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来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这种方法最早由高斯提出,但在工程、物理、经济和其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了
recommend-type

vscode中使用Codeium

<think>好的,我需要回答用户如何在VSCode中使用Codeium插件的问题。首先,我需要回顾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看看是否有相关信息。用户提供的引用[1]提到了Codeium Chat可以解释代码中的问题,引用[2]提到了在IDEA中的一些问题,可能对VSCode的安装有帮助。用户还提到了安装步骤、基本功能、常见问题等。 首先,我应该分步骤说明安装过程,包括在VSCode扩展商店搜索Codeium并安装。然后,登录部分可能需要用户访问仪表板获取API密钥,引用[2]中提到登录问题,可能需要提醒用户注意网络或权限设置。 接下来是基本功能,比如代码自动补全和Chat功能。引用[1]提到C
recommend-type

UniMoCo:统一框架下的多监督视觉学习方法

在详细解析“unimoco”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首先,“unimoco”代表的是一种视觉表示学习方法,它在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文章作者通过这篇论文介绍了UniMoCo的全称,即“Unsupervised, Semi-Supervised and Full-Supervised Visu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其背后的含义是在于UniMoCo框架整合了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全监督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策略。最后,该框架被官方用PyTorch库实现,并被提供给了研究者和开发者社区。 ### 1. 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 UniMoCo的概念根植于对比学习的思想,这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范式。对比学习的核心在于让模型学会区分不同的样本,通过将相似的样本拉近,将不相似的样本推远,从而学习到有效的数据表示。对比学习与传统的分类任务最大的不同在于不需要手动标注的标签来指导学习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从数据自身结构中挖掘信息。 ### 2. MoCo(Momentum Contrast) UniMoCo的实现基于MoCo框架,MoCo是一种基于队列(queue)的对比学习方法,它在训练过程中维持一个动态的队列,其中包含了成对的负样本。MoCo通过 Momentum Encoder(动量编码器)和一个队列来保持稳定和历史性的负样本信息,使得模型能够持续地进行对比学习,即使是在没有足够负样本的情况下。 ### 3.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 在无监督学习场景中,数据样本没有被标记任何类别或标签,算法需自行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UniMoCo框架中,无监督学习的关键在于使用没有标签的数据进行训练,其目的是让模型学习到数据的基础特征表示,这对于那些标注资源稀缺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4. 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 半监督学习结合了无监督和有监督学习的优势,它使用少量的标注数据与大量的未标注数据进行训练。UniMoCo中实现半监督学习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将已标注的数据作为对比学习的一部分,以此来指导模型学习到更精准的特征表示。这对于那些拥有少量标注数据的场景尤为有用。 ### 5. 全监督学习(Full-Supervised Learning) 在全监督学习中,所有的训练样本都有相应的标签,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让模型学习到映射关系,从输入到输出。在UniMoCo中,全监督学习用于训练阶段,让模型在有明确指示的学习目标下进行优化,学习到的任务相关的特征表示。这通常用于有充足标注数据的场景,比如图像分类任务。 ### 6. PyTorch PyTorch是一个开源机器学习库,由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开发,主要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它被广泛用于研究和生产环境,并且因其易用性、灵活性和动态计算图等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UniMoCo官方实现选择PyTorch作为开发平台,说明了其对科研社区的支持和对易于实现的重视。 ### 7. 可视化表示学习(Visu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可视化表示学习的目的是从原始视觉数据中提取特征,并将它们转换为能够反映重要信息且更易于处理的形式。在UniMoCo中,无论是无监督、半监督还是全监督学习,最终的目标都是让模型学习到有效的视觉表示,这些表示可以用于下游任务,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 ### 8. 标签队列(Label Queue) UniMoCo通过标签队列维护受监管的标签,这可能意味着对于那些半监督或全监督学习的任务,模型在进行对比学习时,会参考这些来自标签队列的数据。标签队列机制能帮助模型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标注数据,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 ### 结论 UniMoCo的提出,以及其官方PyTorch实现的发布,将对计算机视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对比学习框架,使得从无监督到全监督的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而且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强力的工具,以便更好地探索和实现各种视觉任务。UniMoCo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为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在视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
recommend-type

【MATLAB算法精讲】:最小二乘法的实现与案例深度分析

# 1.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来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其核心思想是选择一条曲线,使得所有观察点到这条曲线的距离之和最小。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统计学、信号处理、工程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尤其适用于需要通过一组数据点来确定函数参数的情况。 ## 1.1 统计学视角下的最小二乘法 在统计学中,最小二乘法经常用于
recommend-type

Idea使用教程+jdk配置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IntelliJ IDEA使用教程和JDK配置方法的问题。首先,用户明确提到了参考站内引用中的内容,引用[1]和引用[2]都涉及JDK的配置步骤,但看起来这些引用内容可能来自其他问题或文档,可能与当前问题不完全相关,但用户希望我利用这些信息来组织回答。 首先,我需要确认IntelliJ IDEA配置JDK的基本步骤,并整合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引用[1]提到选择JDK安装根目录,例如D:\develop\Java\jdk-17,这说明配置时需要定位到JDK的主目录。引用[2]则提到了通过New按钮选择JDK版本,并完成项目创建,这部分可能涉及到项目设置
recommend-type

GitHub入门实践:审查拉取请求指南

从提供的文件信息中,我们可以抽取以下知识点: **GitHub入门与Pull Request(PR)的审查** **知识点1:GitHub简介** GitHub是一个基于Git的在线代码托管和版本控制平台,它允许开发者在互联网上进行代码的托管和协作。通过GitHub,用户可以跟踪和管理代码变更,参与开源项目,或者创建自己的私有仓库进行项目协作。GitHub为每个项目提供了问题跟踪和任务管理功能,支持Pull Request机制,以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代码的审查和讨论。 **知识点2:Pull Request的作用与审查** Pull Request(PR)是协作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它允许开发者向代码库贡献代码。当开发者在自己的分支上完成开发后,他们可以向主分支(或其他分支)提交一个PR,请求合入他们的更改。此时,其他开发者,包括项目的维护者,可以审查PR中的代码变更,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是否合并这些变更到目标分支。 **知识点3:审查Pull Request的步骤** 1. 访问GitHub仓库,并查看“Pull requests”标签下的PR列表。 2. 选择一个PR进行审查,点击进入查看详细内容。 3. 查看PR的标题、描述以及涉及的文件变更。 4. 浏览代码的具体差异,可以逐行审查,也可以查看代码变更的概览。 5. 在PR页面添加评论,可以针对整个PR,也可以针对特定的代码行或文件。 6. 当审查完成后,可以提交评论,或者批准、请求修改或关闭PR。 **知识点4:代码审查的最佳实践** 1. 确保PR的目标清晰且具有针对性,避免过于宽泛。 2. 在审查代码时,注意代码的质量、结构以及是否符合项目的编码规范。 3. 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指出代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 使用清晰、具体的语言,避免模糊和主观的评论。 5. 鼓励开发者间的协作,而不是单向的批评。 6. 经常审查PR,以避免延迟和工作积压。 **知识点5:HTML基础**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用于创建网页的标准标记语言。它通过各种标签(如`<p>`用于段落,`<img>`用于图片,`<a>`用于链接等)来定义网页的结构和内容。HTML文档由元素组成,这些元素通过开始标签和结束标签来标识。例如,`<p>This is a paragraph.</p>`。HTML的最新版本是HTML5,它引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和API,增强了对多媒体、图形和本地存储的支持。 **知识点6:GitHub Pages功能介绍** GitHub Pages是一个静态站点托管服务,允许用户直接从GitHub仓库中发布个人、组织或项目的网站。你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专门的分支来存放你的网站源代码,然后利用GitHub Pages的设置选项,选择分支并发布你的网站。发布的网站将可以通过一个自定义的URL访问,这个URL通常是`username.github.io/repo-name`的格式。这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快速的方法来搭建个人或项目的展示页面。 **知识点7:简单的游戏开发实践** 文件描述中提到了一个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入门人员体验操作和理解基本的游戏开发概念。在这个活动中,参与者通过键盘操作控制形状的旋转和移动,目标是创建无空隙的完整行,这涉及到游戏逻辑、用户输入处理和图形界面显示等基础知识。该活动可能使用了HTML、JavaScript和CSS等前端技术实现,参与者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如何编程,并理解基本的游戏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