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 create_diagonal_indices(H, W, device, anti=False): """创建斜向或反斜向的索引矩阵(线性索引)""" rows = torch.arange(H, device=device) cols = torch.arange(W, device=device) if anti: # 反斜向:按 (row + col) 升序,同对角线按 row 升序 diagonal_id = rows.unsqueeze(1) + cols.unsqueeze(0) secondary_sort = rows.unsqueeze(1) else: # 斜向:按 (col - row) 降序,同对角线按 row 升序 diagonal_id = cols.unsqueeze(0) - rows.unsqueeze(1) secondary_sort = rows.unsqueeze(1) # 使用 PyTorch 的排序功能实现 lexsort if anti: # 反斜向:按 diagonal_id 升序 → row 升序 order = torch.argsort((diagonal_id * (diagonal_id.max() + 1) + secondary_sort, dim=None) else: # 斜向:按 diagonal_id 降序 → row 升序 order = torch.argsort((-diagonal_id * (diagonal_id.max() + 1) + secondary_sort, dim=None) # 生成线性索引(行优先) linear_indices = (rows.view(-1, 1) * W + cols.view(1, -1)).flatten() return linear_indices[order].reshape(H, W) def diagonal_gather(tensor, anti=False): """直接按线性索引收集元素""" B, C, H, W = tensor.size() index = create_diagonal_indices(H, W, tensor.device, anti) gathered = tensor.reshape(B, C, -1).gather(2, index.flatten().unsqueeze(0).unsqueeze(0).expand(B, C, -1)) return gathered.reshape(B, C, H * W)
时间: 2025-07-08 17:22:34 浏览: 24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理解用户提供的这两个PyTorch函数:create_diagonal_indices和diagonal_gather。首先,我得仔细阅读代码,弄清楚它们的功能和实现方式。
首先看create_diagonal_indices函数。函数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索引矩阵,用于按照斜向或反斜向的顺序排列元素。参数H和W应该是矩阵的高度和宽度,device是PyTorch张量所在的设备,anti标志决定是斜向还是反斜向。
函数开头创建了行和列的索引,rows和cols,都是使用torch.arange生成的。这一步应该没问题,就是生成从0到H-1的行索引和0到W-1的列索引。
接下来根据anti参数的值,生成diagonal_id和secondary_sort。如果anti为True,反斜向的情况下,diagonal_id是行加列的和,这样同一对角线上的元素会有相同的和,比如(0,0)、(1,0)和(0,1)的和分别是0、1、1,但可能不同的对角线有不同的和。然后secondary_sort是行索引,这样在排序时同一对角线内的元素按行升序排列。
如果anti为False,也就是斜向的情况,diagonal_id是列减去行,这样同一对角线上的元素会有相同的差值。例如,主对角线上的元素col - row是0,而相邻的对角线可能是+1或-1。这时候secondary_sort同样是行索引,但排序的时候需要按diagonal_id的降序排列,这样同一差值较大的(可能对应右上方的对角线)会排在前面,然后再按行升序。
然后,代码中使用torch.argsort进行排序。这里有一个细节,用户提供的代码中,order的计算部分可能有语法错误,比如在argsort的参数中是否有括号闭合的问题。例如,原代码中的行:
order = torch.argsort((diagonal_id * (diagonal_id.max() + 1) + secondary_sort, dim=None)
这里可能缺少一个右括号,正确的应该是:
order = torch.argsort( (diagonal_id * (diagonal_id.max() + 1) + secondary_sort), dim=None )
或者可能是其他方式。但可能用户代码中存在笔误,比如在乘法部分,可能意图是将diagonal_id和secondary_sort组合成一个用于排序的键。例如,将diagonal_id乘以一个足够大的数,再加上secondary_sort,这样主排序键是diagonal_id,次排序键是secondary_sort。这样在排序的时候,首先按diagonal_id排序,然后按secondary_sort。
对于反斜向的情况(anti=True),按diagonal_id升序,因为乘以(max+1)后,加上secondary_sort,这样当用argsort时,数值较大的diagonal_id会排在后面。而因为argsort默认是升序排列,所以对于反斜向的情况,diagonal_id升序,同diagonal_id的情况下按secondary_sort(即行)升序排列。
对于斜向的情况(anti=False),原代码中使用的是-diagonal_id乘以(max+1)再加上secondary_sort。因为argsort是升序排列,所以负号相当于将diagonal_id降序排列,也就是原来的col - row的降序,这样更大的差值(比如从右上到左下的对角线)会排在前面。同时,同一diagonal_id内的元素按行升序排列。
然后,生成线性索引。这里rows.view(-1,1)*W + cols.view(1,-1)是将每个位置的二维坐标转换为行优先的线性索引。例如,对于H行W列的矩阵,每个元素的位置是row * W + col。然后将这个矩阵展平,得到所有位置的线性索引,再根据之前得到的order进行排序,最后reshape成HxW的形状。这样返回的索引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表示按斜向或反斜向排列后的顺序对应的原始线性索引。
接下来是diagonal_gather函数。这个函数的输入是一个四维张量(B,C,H,W),然后根据create_diagonal_indices生成的索引,将每个通道的元素按斜向或反斜向的顺序收集起来。具体来说,首先将张量reshape为B,C,H*W,然后使用gather方法在第三个维度(索引维度)上根据index进行收集。这里的index需要被扩展成与B和C的维度匹配,所以用了unsqueeze(0).unsqueeze(0).expand(B,C,-1)。最终,收集后的张量被reshape为B,C,H*W,即每个通道的元素被按斜向或反斜向的顺序排列成一维,然后可能被重新排列。
现在需要检查可能的错误或者理解难点。比如,在生成order时,原代码中的乘法是否合理。假设diagonal_id的最大值为D,那么乘以D+1,再加上secondary_sort,可以确保每个diagonal_id对应的键值范围不会与secondary_sort的范围重叠。比如,假设diagonal_id的值为k,那么k*(D+1)会远大于secondary_sort的最大值(比如H-1),这样在排序时,diagonal_id是主要排序键,secondary_sort是次要排序键。
例如,在反斜向情况下,两个元素如果有相同的diagonal_id(同一对角线),那么它们的排序将按secondary_sort(即行号)升序排列。而主键是diagonal_id的升序。这样整个排序是先按对角线,同一对角线内按行号升序排列。
在斜向的情况下,主键是-diagonal_id,即原来的diagonal_id(col - row)的降序排列。例如,假设H=3,W=3,那么对于斜向的情况,各位置的diagonal_id(col - row)会是:
row=0: 0,1,2
row=1: -1,0,1
row=2: -2,-1,0
所以最大的diagonal_id是2,最小的是-2。当使用负号后,-diagonal_id的范围是-2到2,但取负的话,最大的diagonal_id(2)变为-2,最小(-2)变为2。这时候乘以(max+1)可能有问题,因为原diagonal_id的最大值可能不是正确的。例如,在斜向的情况下,diagonal_id是cols - rows,所以最大值应该是W-1 - 0 = W-1(当cols最大,rows最小的时候),而最小值是0 - (H-1) = -(H-1)。所以对于H=3,W=3的情况,最大值是2,最小值是-2。所以当anti=False时,diagonal_id的max()是2,所以乘以2+1=3,这样每个diagonal_id会被转换为3*(col - row),然后加上行号。这样,当进行排序时,主键是- (col - row) *3,加上行号。这样排序的顺序是首先按-diagonal_id升序,即原diagonal_id降序,然后同一diagonal_id内的行号升序。
这样,生成的order是一个一维的索引数组,表示按照斜向或反斜向的顺序排列后的原始线性索引顺序。
然后,linear_indices[order].reshape(H, W)会生成一个HxW的矩阵,其中每个元素的位置对应原始矩阵中的线性索引,按顺序排列后的结果。
接下来,diagonal_gather函数使用这个索引矩阵来收集输入张量的元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gather操作的维度是2(第三个维度),也就是将H*W的元素按索引重新排列。最终输出的形状是B, C, H*W,其中每个通道的元素被重新排列成斜向或反斜向的顺序。
现在,我需要考虑这两个函数的具体应用场景。例如,可能在图像处理中,需要按照对角线顺序来收集特征,或者在某种变换中需要这种排列方式。
可能的疑问点包括:
1. 在create_diagonal_indices中,当anti为False时,为什么使用col - row而不是row - col?这可能影响对角线的方向。例如,col - row的值越大,说明该位置越靠右上方的对角线。按降序排列的话,右上方的对角线会先被访问。
2. 在计算order的时候,为什么要乘以(diagonal_id.max() + 1)?这是为了确保主键和次键在排序时不会互相干扰。例如,假设diagonal_id的最大值是D,那么乘以D+1后,每个diagonal_id对应的键的范围是k*(D+1)到k*(D+1) + (H-1),而下一个diagonal_id的键是(k+1)*(D+1) + ...,这样不同diagonal_id之间的键不会有重叠,从而保证排序时主键优先。
3. 在生成linear_indices时,是否应该考虑列优先还是行优先?代码中使用的是行优先,因为rows.view(-1, 1) * W + cols.view(1, -1),这符合行优先的线性索引方式。
4. 在斜向的情况下,同一对角线内的元素是否按行升序排列?例如,对于col - row相同的元素,它们的行号是否从小到大排列?例如,在斜向的对角线中,假设col - row = 0,对应的元素是(0,0),(1,1),(2,2),那么按行升序排列的话顺序就是0,1,2,即从左到右。如果是col - row=1,那么对应(0,1),(1,2),同样按行升序排列。
5. 反斜向的情况,即anti=True时,同一对角线内的元素按行升序排列,但行号越大,对应的行+列越大。例如,对角线row + col=0时只有(0,0);row + col=1时有(0,1),(1,0),按行升序的话是(0,1)先,然后(1,0)。这可能与实际需求相反,因为反斜向的对角线通常是从左上到右下,同一对角线内的元素可能希望按行升序或者列升序。比如,row + col=1的两个元素,(0,1)和(1,0),如果按行升序的话,0行的元素在前,这可能符合从左到右的顺序,但反斜向的对角线通常可能希望先访问行较小的元素,这可能是正确的。
现在,我需要验证一个具体的例子,看看函数的行为是否正确。例如,假设H=3,W=3,anti=False(斜向),那么生成的索引矩阵应该是什么样的?
以H=3,W=3为例:
rows = [0,1,2], cols=[0,1,2]
diagonal_id = cols(形状1x3) - rows(形状3x1):
计算结果是一个3x3矩阵:
0-0=0,1-0=1,2-0=2
0-1=-1,1-1=0,2-1=1
0-2=-2,1-2=-1,2-2=0
所以diagonal_id矩阵是:
[[ 0, 1, 2],
[-1, 0, 1],
[-2, -1, 0]]
然后,diagonal_id的最大值是2,所以乘以2+1=3,得到:
[[0*3=0, 1*3=3, 2*3=6],
[-1*3=-3, 0*3=0, 1*3=3],
[-2*3=-6, -1*3=-3, 0*3=0]]
然后,secondary_sort是rows.unsqueeze(1),即每行的行号:
[[0,0,0],
[1,1,1],
[2,2,2]]
在斜向的情况下,order的计算是:-diagonal_id * 3 + secondary_sort。这里原代码中是 (-diagonal_id) * (diagonal_id.max() +1 ) + secondary_sort。原diagonal_id的最大值是2,所以max()+1是3。所以这里应该是:
对于每个元素,计算 (-diagonal_id) *3 + row。
例如,第一个元素(0,0)的diagonal_id是0,所以-0*3 +0=0+0=0。
(0,1)的diagonal_id是1,所以-1*3 +0= -3+0=-3.
(0,2)的diagonal_id是2 →-2*3+0=-6+0=-6.
(1,0)的diagonal_id是-1 → -(-1)*3 +1=3+1=4.
(1,1)是0 →0*3+1=0+1=1.
(1,2)是1 →-1*3+1=-3+1=-2.
(2,0)的diagonal_id是-2 →-(-2)*3 +2=6+2=8.
(2,1)是-1 →3+2=5.
(2,2)是0 →0*3+2=2.
然后,将这些值进行升序排序,得到对应的顺序。然后根据这个顺序排列线性索引。
例如,得到的每个元素的键值:
(0,0):0 →键是 (-0)*3 +0=0
(0,1):1 →键是-3+0=-3
(0,2):2 →键是-6+0=-6
(1,0):-1 →键是3+1=4
(1,1):0 →键是0+1=1
(1,2):1 →键是-3+1=-2
(2,0):-2 →键是6+2=8
(2,1):-1 →键是3+2=5
(2,2):0 →键是0+2=2
那么这些键的值分别是:
元素索引(线性)对应的键:
0 (0,0) →0
1 (0,1) →-3
2 (0,2) →-6
3 (1,0) →4
4 (1,1) →1
5 (1,2) →-2
6 (2,0) →8
7 (2,1) →5
8 (2,2) →2
现在,将这些键按升序排列,得到的顺序是:
键值从小到大排列为:-6(索引2),-3(索引1),-2(索引5),0(索引0),1(索引4),2(索引8),4(索引3),5(索引7),8(索引6)。
对应的线性索引顺序是:2 →1 →5 →0 →4 →8 →3 →7 →6。
即顺序数组为[2,1,5,0,4,8,3,7,6]。
然后,线性索引矩阵原本是按行优先的:
原线性索引矩阵是:
0 (0,0), 1 (0,1), 2 (0,2)
3 (1,0),4 (1,1),5 (1,2)
6 (2,0),7 (2,1),8 (2,2)
当按照order排序后,得到的顺序是:
原顺序的索引是0,1,2,3,4,5,6,7,8 → 按order重新排列后的顺序是[2,1,5,0,4,8,3,7,6]。
所以新的索引矩阵reshape为3x3后,每个位置的元素是原线性索引的哪个位置?
例如,新的索引矩阵的第一行是前三个元素:2,1,5 →对应的原位置是(0,2), (0,1), (1,2).
第二行是接下来的三个元素:0,4,8 →对应(0,0), (1,1), (2,2).
第三行是3,7,6 →对应(1,0), (2,1), (2,0).
所以最终的索引矩阵是:
[[2,1,5],
[0,4,8],
[3,7,6]]
这对应的原始位置是:
第一行:(0,2), (0,1), (0,0)? 不,原线性索引是行优先,所以线性索引0是(0,0),1是(0,1),2是(0,2),3是(1,0),等等。
但根据order的顺序,新的索引矩阵的元素是按斜向顺序排列的。例如,斜向的顺序应该从右上角开始,沿着对角线排列。例如,对于3x3矩阵,斜向的索引顺序应该是:
(0,2) → (0,1), (1,2) → (0,0), (1,1), (2,2) → (1,0), (2,1) → (2,0)
但根据上面的结果,索引矩阵的排列顺序是:
第一行:2(即(0,2)),1((0,1)),5((1,2))
第二行:0((0,0)),4((1,1)),8((2,2))
第三行:3((1,0)),7((2,1)),6((2,0))
所以,当按行优先展开时,这个顺序对应的是:
[2,1,5,0,4,8,3,7,6]
也就是元素排列为:
(0,2), (0,1), (1,2), (0,0), (1,1), (2,2), (1,0), (2,1), (2,0)
这样的顺序是否正确的斜向顺序?
斜向的预期顺序应该按对角线从右上到左下,每条对角线内的元素按行升序排列。例如:
- 对角线差值col - row:
(0,2): 2-0=2
(0,1):1-0=1; (1,2):2-1=1 → 同一对角线,按行升序:先(0,1),后(1,2)
(0,0):0; (1,1):0; (2,2):0 → 按行升序:(0,0), (1,1), (2,2)
(1,0):-1; (2,1):-1 → 按行升序:(1,0), (2,1)
(2,0):-2 → 单独一个
但根据计算得到的顺序,顺序是:
(0,2) →差值2(最高)
然后(0,1)和(1,2) →差值1
然后(0,0), (1,1), (2,2) →差值0
然后(1,0), (2,1) →差值-1
最后(2,0) →差值-2
所以,在生成的索引矩阵中,顺序是正确的,即按col - row降序排列,同一对角线内按行升序。
因此,函数在斜向的情况下,生成的索引是正确的。
那对于反斜向的情况呢?假设anti=True,H=3,W=3。
此时,diagonal_id是row + col。例如:
(0,0):0
(0,1):1
(0,2):2
(1,0):1
(1,1):2
(1,2):3
(2,0):2
(2,1):3
(2,2):4
secondary_sort是row,所以在同一对角线内按row升序排列。
在反斜向的情况下,order的计算是diagonal_id * (max_diagonal_id +1) + row。假设max_diagonal_id是4(因为最大的row+col是2+2=4),所以乘以5,然后加row。
每个元素的键值为:
(0,0):0*5 +0=0
(0,1):1*5 +0=5
(0,2):2*5 +0=10
(1,0):1*5 +1=6
(1,1):2*5 +1=11
(1,2):3*5 +1=16
(2,0):2*5 +2=12
(2,1):3*5 +2=17
(2,2):4*5 +2=22
然后按这些键升序排序,即顺序为0,5,6,10,11,12,16,17,22 →对应的原索引是:
0 → (0,0)
5 → (0,1)
6 → (1,0)
10 → (0,2)
11 → (1,1)
12 → (2,0)
16 → (1,2)
17 → (2,1)
22 → (2,2)
对应的线性索引是:
原线性索引矩阵为:
0,1,2,
3,4,5,
6,7,8.
所以对应的顺序是:
0 (0,0) →0
1 (0,1) →1
3 (1,0) →3
2 (0,2) →2
4 (1,1) →4
6 (2,0) →6
5 (1,2) →5
7 (2,1) →7
8 (2,2) →8
所以生成的索引矩阵按此顺序排列,reshape为3x3后的矩阵是:
[[0,1,3],
[2,4,6],
[5,7,8]]
但实际计算得到的键顺序对应的线性索引顺序是:
原顺序的线性索引是0,1,3,2,4,6,5,7,8 →对应的索引数组是[0,1,3,2,4,6,5,7,8]。
reshape为3x3后:
第一行:0,1,3 →对应(0,0), (0,1), (1,0)
第二行:2,4,6 →对应(0,2), (1,1), (2,0)
第三行:5,7,8 →对应(1,2), (2,1), (2,2)
这表示反斜向的顺序,即按row+col升序,同一对角线内按row升序。
例如,对角线row+col=0 →(0,0)
row+col=1 →(0,1), (1,0),按row升序即先(0,1),然后(1,0)
row+col=2 →(0,2), (1,1), (2,0) →按row升序排列:(0,2), (1,1), (2,0)
row+col=3 →(1,2), (2,1)
row+col=4 →(2,2)
所以,生成的顺序是正确的。
这说明create_diagonal_indices函数在斜向和反斜向的情况下都能正确生成索引矩阵。
接下来,diagonal_gather函数使用这个索引矩阵来收集输入张量的元素。假设输入张量的形状是B,C,H,W。例如,B=1,C=1,H=3,W=3。假设输入张量的值为:
[[[0,1,2],
[3,4,5],
[6,7,8]]]
当使用anti=False时,索引矩阵是前面计算的[[2,1,5],[0,4,8],[3,7,6]],对应的线性索引顺序是[2,1,5,0,4,8,3,7,6]。当调用gather函数时,会将这些索引对应的元素收集起来,形成一个形状为B,C,9的张量。例如,收集后的元素顺序是:
元素在原始张量中的位置是:
索引2 →值2
索引1 →1
索引5 →5
索引0 →0
索引4 →4
索引8 →8
索引3 →3
索引7 →7
索引6 →6
所以收集后的结果是[2,1,5,0,4,8,3,7,6],reshape为B,C,9即1,1,9的张量。
这可能对应于将张量按斜向顺序展开,每个对角线上的元素按顺序排列。
综上,这两个函数的作用是生成按斜向或反斜向顺序排列的索引,并用这些索引来收集输入张量的元素,使得输出张量的第三维(H*W)是按指定对角线顺序排列的。</think>### 函数功能解析
#### `create_diagonal_indices(H, W, device, anti=False)`
**功能**:生成按斜向(默认)或反斜向遍历矩阵元素的索引矩阵(线性索引格式)。
**参数说明**:
- `H`:矩阵高度
- `W`:矩阵宽度
- `device`:张量所在的设备(CPU/GPU)
- `anti`:若为`True`,生成反斜向索引;默认`False`为斜向
---
### 实现步骤详解
#### 1. 生成行列索引
- `rows = torch.arange(H)`:生成行号(0到H-1)
- `cols = torch.arange(W)`:生成列号(0到W-1)
#### 2. 计算对角标识符 `diagonal_id`
- **斜向模式(anti=False)**:
```python
diagonal_id = cols.unsqueeze(0) - rows.unsqueeze(1) # 形状 (H, W)
```
每个元素的值为 `col - row`,同一斜对角线上的值相等。例如:
```
[[0, 1, 2],
[-1, 0, 1],
[-2, -1, 0]]
```
值越大(如2)表示越靠右上角的对角线。
- **反斜向模式(anti=True)**:
```python
diagonal_id = rows.unsqueeze(1) + cols.unsqueeze(0) # 形状 (H, W)
```
每个元素的值为 `row + col`,同一反斜对角线上的值相等。例如:
```
[[0, 1, 2],
[1, 2, 3],
[2, 3, 4]]
```
值越大表示越靠右下角的对角线。
#### 3. 确定排序优先级
- **secondary_sort = rows.unsqueeze(1)**:
当多个元素在同一对角线上时,按行号升序排列。
#### 4. 生成排序键值
- **斜向模式(降序排列)**:
```python
key = (-diagonal_id) * (max_value + 1) + secondary_sort
```
通过取负实现降序,`max_value + 1`确保主排序优先级。
- **反斜向模式(升序排列)**:
```python
key = diagonal_id * (max_value + 1) + secondary_sort
```
直接按升序排列对角线。
#### 5. 获取排序索引 `order`
- 使用 `torch.argsort` 对键值排序,得到元素遍历顺序的索引。
#### 6. 生成线性索引矩阵
- **行优先展开**:
`linear_indices = rows.view(-1, 1) * W + cols.view(1, -1)`
将二维坐标转换为线性索引,例如:
```
[[0, 1, 2],
[3, 4, 5],
[6, 7, 8]]
```
- **按排序顺序重组**:
`linear_indices[order].reshape(H, W)`
最终得到按对角线顺序排列的索引矩阵。
---
### `diagonal_gather(tensor, anti=False)`
**功能**:根据索引矩阵重组张量,使其元素按对角线顺序排列。
**参数说明**:
- `tensor`:输入张量,形状为 `(B, C, H, W)`
- `anti`:与 `create_diagonal_indices` 含义一致
---
#### 实现步骤
1. **生成索引**:
`index = create_diagonal_indices(H, W, tensor.device, anti)`
2. **调整张量形状**:
`tensor.reshape(B, C, -1)`
将空间维度(H, W)合并为单维(H*W),便于后续 `gather` 操作。
3. **扩展索引维度**:
`index.flatten().unsqueeze(0).unsqueeze(0).expand(B, C, -1)`
将索引扩展至与输入张量的批次(B)和通道(C)维度对齐。
4. **按索引收集元素**:
`gathered = tensor.gather(2, index)`
在第三个维度(H*W)上按索引重组元素。
5. **恢复输出形状**:
`gathered.reshape(B, C, H * W)`
保持批次和通道维度,将元素按对角线顺序排列。
---
### 应用示例
假设输入张量为:
```
[[[0, 1, 2],
[3, 4, 5],
[6, 7, 8]]]
```
使用斜向模式(`anti=False`)时,输出元素顺序为:
```
[2, 1, 5, 0, 4, 8, 3, 7, 6]
```
对应遍历路径:
```
(0,2) → (0,1) → (1,2) → (0,0) → (1,1) → (2,2) → (1,0) → (2,1) → (2,0)
```
---
### 总结
- **斜向索引**:从右上到左下遍历,按对角线分组,组内按行升序。
- **反斜向索引**:从左上到右下遍历,按对角线分组,组内按行升序。
- **核心逻辑**:通过构造排序键值,利用 `argsort` 实现复杂遍历顺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