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ystemverilog中,有一个字符串string path = “test_top.dut.sock.ptr”;表示dut内部的sock模块内部的ptr寄存器,那么在tb中怎么根据这个字符串获取到该ptr寄存器的值?
时间: 2024-11-22 11:41:05 浏览: 66
在SystemVerilog中,你可以使用`$readmemh`函数结合字符串路径来读取内存地址,模拟DUT内的寄存器值。首先,你需要将字符串转换为内存地址,然后从那个地址读取数据。这里是一个简单的步骤:
1. 定义一个整型变量 `addr` 来存储字符串所对应的内存地址,这通常需要解析字符串并计算出实际的寄存器地址。
```systemverilog
integer [31:0] addr;
addr = $ord('t') * 4096 + $ord('e') * 256 + ...; // 解析字符串为二进制地址
```
请注意,这里假设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代表4字节,实际地址结构取决于你的系统架构和内存布局。
2. 使用 `$readmemh` 从该地址读取数据,并将其赋值给相应的变量,比如 `register_value`:
```systemverilog
logic [31:0] register_value;
$readmemh(addr, register_value);
```
3. 现在,`register_value` 就包含了`sock.ptr`寄存器的值。
相关问题
sv中,假设从代码路径拿到某个时钟名字为tb_top.dut.clk1,tb_top.dut.clk2和tb_top.dut.clk3,,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频率了,而我不想用这个频率想用force把他的频率换掉,应该怎么写
在SystemVerilog中,如果你想通过`force`语句强制改变某个时钟信号的频率,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定义新的时钟信号**:首先,你需要定义一个新的时钟信号,并设置你想要的频率。
2. **使用`force`语句**:然后,你可以使用`force`语句将原来的时钟信号强制赋值为新的时钟信号。
假设你有一个测试平台模块`tb_top`,其中包含一个模块`dut`,并且`dut`中有三个时钟信号`clk1`,`clk2`和`clk3`。你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代码:
```systemverilog
module tb_top;
// 原始时钟信号
logic clk1;
logic clk2;
logic clk3;
// 新的时钟信号
logic new_clk1;
logic new_clk2;
logic new_clk3;
// 时钟生成逻辑
initial begin
// 原始时钟生成
forever begin
clk1 = 0;
#5;
clk1 = 1;
#5;
end
forever begin
clk2 = 0;
#10;
clk2 = 1;
#10;
end
forever begin
clk3 = 0;
#15;
clk3 = 1;
#15;
end
// 新的时钟生成
forever begin
new_clk1 = 0;
#2;
new_clk1 = 1;
#2;
end
forever begin
new_clk2 = 0;
#4;
new_clk2 = 1;
#4;
end
forever begin
new_clk3 = 0;
#6;
new_clk3 = 1;
#6;
end
// 强制改变时钟信号
#100; // 等待一段时间后强制改变
force tb_top.dut.clk1 = new_clk1;
force tb_top.dut.clk2 = new_clk2;
force tb_top.dut.clk3 = new_clk3;
end
// DUT模块实例化
dut dut_inst (
.clk1(clk1),
.clk2(clk2),
.clk3(clk3)
);
endmodule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定义了原始的时钟信号`clk1`,`clk2`和`clk3`,并生成了它们的基本时钟。然后,我们定义了新的时钟信号`new_clk1`,`new_clk2`和`new_clk3`,并生成了新的时钟信号。最后,我们使用`force`语句将原始时钟信号强制赋值为新的时钟信号。
请帮忙说明 bit is_posedge = SPI_CR1.CPOL.get() == SPI_CR1.CPHA.get();的意义以及作用
<think>我们重点分析用户关心的这一行代码:bitis_posedge=SPI_CR1.CPOL.get()==SPI_CR1.CPHA.get();在SPI协议中,CPOL(ClockPolarity)和CPHA(ClockPhase)是两个重要的配置位,它们决定了时钟信号的极性和相位,从而决定了数据采样的边沿。具体来说:-CPOL:表示时钟空闲状态时的电平0:空闲时为低电平1:空闲时为高电平-CPHA:表示数据采样的时刻0:在第一个边沿(即时钟从空闲状态跳变到活动状态的边沿)采样1:在第二个边沿(即时钟从活动状态跳变回空闲状态的边沿)采样而SPI的四种模式就是由这两个位组合而成:-Mode0:CPOL=0,CPHA=0->空闲低,数据在上升沿采样(第一个边沿,因为上升沿是从低到高)-Mode1:CPOL=0,CPHA=1->空闲低,数据在下降沿采样(第二个边沿)-Mode2:CPOL=1,CPHA=0->空闲高,数据在下降沿采样(第一个边沿,因为下降沿是从高到低)-Mode3:CPOL=1,CPHA=1->空闲高,数据在上升沿采样(第二个边沿)那么,代码中定义了一个变量is_posedge,它等于CPOL和CPHA是否相等。根据四种模式:-当CPOL和CPHA相等时(即Mode0和Mode3),数据采样发生在奇数边沿(Mode0的第一个边沿是上升沿,Mode3的第二个边沿是上升沿)?-实际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在SPI传输中,帧结束事件(frame_end)的触发边沿与数据采样的边沿有关吗?还是与时钟的边沿有关?但是,在代码的上下文中,这个is_posedge变量用于选择等待帧结束事件的正边沿(pos)还是负边沿(neg)。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帧结束事件是在什么边沿触发的。根据SPI协议,帧结束通常由片选信号(CS)的跳变来指示。而片选信号的跳变边沿与时钟配置的关系,可能由硬件设计决定。然而,在代码中,我们看到:-对于主设备(master):if(is_posedge)则等待正边沿事件(evt_dut_mst_frame_end_pos)否则等待负边沿事件(evt_dut_mst_frame_end_neg)-对于从设备(slave):这里有一个调整:如果exp_slv_bsy为1,则翻转is_posedge;如果SPI_CR2.SLVFM(从设备帧格式)为1,也翻转is_posedge。然后根据调整后的is_posedge选择等待正边沿或负边沿事件(evt_dut_slv_frame_end_pos/neg)那么,为什么is_posedge定义为CPOL==CPHA呢?实际上,这个定义是为了确定在哪种时钟配置下,帧结束事件应该发生在正边沿还是负边沿。根据SPI协议,帧结束事件通常与片选信号相关,而片选信号的有效一般是低电平有效,结束则是片选信号的上升沿(即从低变高)表示一帧结束。但是,这个上升沿(正边沿)并不是绝对的,可能有些设计会不同。然而,在这个任务中,它根据CPOL和CPHA的关系来决定使用哪个边沿事件。这是因为,SPI的时钟配置可能影响了片选信号的有效边沿?或者是因为帧结束事件与时钟信号有关?实际上,在SPI传输中,帧结束事件通常由片选信号的跳变来指示,而片选信号与时钟信号是独立的。所以,这里使用CPOL和CPHA来决定等待的边沿,可能是因为在硬件设计中,帧结束事件的触发边沿与时钟的配置有关。具体来说,在SPI主设备模式下,帧结束事件可能在片选信号变为无效(即上升沿)时触发,但有些设计可能会在时钟的某个边沿同步这个事件。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时钟的极性来选择正确的边沿。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硬件内部,帧结束事件可能是在时钟的某个边沿被采样的,因此需要根据时钟配置来选择边沿。但是,从代码中我们看到,主设备模式下直接根据is_posedge来选择等待正边沿还是负边沿事件。而从设备模式下则根据两个额外的条件(exp_slv_bsy和SLVFM)进行调整。所以,回到is_posedge的定义:is_posedge=(CPOL==CPHA)在四种模式中:-Mode0:CPOL=0,CPHA=0->相等->is_posedge=1-Mode1:CPOL=0,CPHA=1->不等->is_posedge=0-Mode2:CPOL=1,CPHA=0->不等->is_posedge=0-Mode3:CPOL=1,CPHA=1->相等->is_posedge=1那么,在Mode0和Mode3下,is_posedge为1,表示等待正边沿事件;在Mode1和Mode2下,is_posedge为0,表示等待负边沿事件。为什么这样定义?这可能与硬件信号生成的方式有关。在SPI传输中,帧结束事件(即片选信号变为无效)的边沿需要与时钟边沿对齐,以避免亚稳态。而具体使用哪个边沿,则取决于时钟的配置。例如,在Mode0下,时钟空闲为低,数据在上升沿采样,那么帧结束事件(片选上升沿)可能在时钟的下降沿被触发?或者反过来?实际上,这个设计可能是这样的:在SPI主设备模式下,当传输结束时,片选信号会在最后一个时钟边沿之后改变。而最后一个时钟边沿取决于CPHA:-如果CPHA=0,则传输在第一个边沿采样,那么传输结束在第二个边沿(即当CPOL=0时,第二个边沿是下降沿;当CPOL=1时,第二个边沿是上升沿)。-如果CPHA=1,则传输在第二个边沿采样,那么传输结束在第二个边沿之后(即下一个时钟周期?)实际上,传输结束的精确时刻可能由硬件设计决定。因此,这个is_posedge的定义可能是为了匹配在传输结束时,片选信号跳变的边沿与时钟边沿的关系。总结:is_posedge变量用于根据SPI时钟配置(CPOL和CPHA)来决定等待帧结束事件的边沿(正边沿或负边沿)。当CPOL等于CPHA时,使用正边沿事件;否则使用负边沿事件。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与SPI时钟配置相匹配,确保在正确的边沿捕获帧结束事件。接下来,我们逐行解释整个任务:1.`taskmcu_spi_regm_ext::wait_dut_frame_end(bitexp_slv_bsy=1'b0);`定义了一个任务(task)名为wait_dut_frame_end,属于mcu_spi_regm_ext类。它有一个可选参数exp_slv_bsy,默认值为0。2.`bitis_posedge=SPI_CR1.CPOL.get()==SPI_CR1.CPHA.get();`定义一个位变量is_posedge,其值由SPI控制寄存器1(SPI_CR1)的CPOL和CPHA字段是否相等来决定。如上述,这个变量用于选择等待帧结束事件的边沿。3.`if(is_master())begin`判断当前SPI设备是否为主设备(master)。4.主设备分支:if(is_posedge)@regm_vif.evt_dut_mst_frame_end_pos;else@regm_vif.evt_dut_mst_frame_end_neg;如果is_posedge为真,则等待主设备帧结束的正边沿事件;否则等待负边沿事件。5.`elsebegin`//从设备分支如果是从设备(slave)6.`if(exp_slv_bsy)is_posedge=!is_posedge;`如果参数exp_slv_bsy为1(表示期望从设备忙?),则翻转is_posedge的值。7.`if(this.SPI_CR2.SLVFM.get())is_posedge=!is_posedge;`如果SPI控制寄存器2(SPI_CR2)的SLVFM(从设备帧格式)位为1,则再次翻转is_posedge。8.然后根据调整后的is_posedge:if(is_posedge)@regm_vif.evt_dut_slv_frame_end_pos;else@regm_vif.evt_dut_slv_frame_end_neg;等待从设备帧结束事件(正边沿或负边沿)。9.`end`//结束从设备分支10.`endtask:wait_dut_frame_end`注意:在从设备分支中,有两个条件可以翻转is_posedge,这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从设备工作模式或硬件设计。特别地,SLVFM(SlaveFrameMode)位可能用于配置从设备的帧格式(比如是摩托罗拉帧格式还是TI帧格式)。而exp_slv_bsy参数可能是用于指示在等待帧结束时,从设备是否处于忙状态,从而需要调整等待的边沿。由于具体硬件设计可能不同,我们无法得知这些翻转的确切原因,但可以推测,这些调整是为了适应不同模式下帧结束事件触发的边沿不同。总结:-is_posedge初始值由CPOL和CPHA是否相等决定。-主设备模式下,直接根据is_posedge选择等待的边沿事件。-从设备模式下,根据exp_slv_bsy和SLVFM调整is_posedge,再选择等待的边沿事件。</think>### SystemVerilog代码分析:`is_posedge`变量详解
以下是针对您关注的`bit is_posedge = SPI_CR1.CPOL.get() == SPI_CR1.CPHA.get();`行的详细分析:
#### 关键代码解释
```systemverilog
bit is_posedge = SPI_CR1.CPOL.get() == SPI_CR1.CPHA.get();
```
1. **变量定义**:
- `bit is_posedge`:定义1位二进制变量,用于确定帧结束事件的检测边沿
- **作用**:标识应使用时钟上升沿(`posedge`)还是下降沿(`negedge`)检测SPI帧结束事件
2. **SPI时钟模式配置**:
- `SPI_CR1.CPOL.get()`:获取时钟极性配置(Clock Polarity)
- `0`:时钟空闲状态为低电平
- `1`:时钟空闲状态为高电平
- `SPI_CR1.CPHA.get()`:获取时钟相位配置(Clock Phase)
- `0`:数据在时钟第一个边沿采样
- `1`:数据在时钟第二个边沿采样
3. **比较逻辑**:
- 比较`CPOL`和`CPHA`是否相等,决定检测边沿类型:
- 当$ \text{CPOL} = \text{CPHA} $时 → `is_posedge = 1`(使用**上升沿**检测)
- 当$ \text{CPOL} \neq \text{CPHA} $时 → `is_posedge = 0`(使用**下降沿**检测)
#### SPI模式与检测边沿关系
| SPI模式 | CPOL | CPHA | 相等判断 | is_posedge | 帧结束检测边沿 |
|---------|------|------|----------|------------|----------------|
| Mode 0 | 0 | 0 | 相等 | 1 | 上升沿 |
| Mode 1 | 0 | 1 | 不等 | 0 | 下降沿 |
| Mode 2 | 1 | 0 | 不等 | 0 | 下降沿 |
| Mode 3 | 1 | 1 | 相等 | 1 | 上升沿 |
#### 在后续代码中的应用
```systemverilog
// 主设备模式
if(is_posedge)
@regm_vif.evt_dut_mst_frame_end_pos; // 等待上升沿事件
else
@regm_vif.evt_dut_mst_frame_end_neg; // 等待下降沿事件
// 从设备模式(含额外调整)
if(exp_slv_bsy) is_posedge = !is_posedge;
if(this.SPI_CR2.SLVFM.get()) is_posedge = !is_posedge;
if(is_posedge)
@regm_vif.evt_dut_slv_frame_end_pos;
else
@regm_vif.evt_dut_slv_frame_end_neg;
```
- **主设备**:直接使用`is_posedge`选择的边沿等待帧结束
- **从设备**:根据`exp_slv_bsy`参数和`SPI_CR2.SLVFM`配置调整检测边沿
- `exp_slv_bsy`:预期从设备忙标志,反转检测边沿
- `SLVFM`:从设备帧模式配置,反转检测边沿
### 设计意义
1. **时钟同步**:确保帧结束检测与SPI时钟配置严格同步
2. **模式自适应**:自动适配SPI四种工作模式的时序要求
3. **主从设备兼容**:通过统一逻辑处理主/从设备的时序差异
4. **可配置性**:支持通过寄存器动态调整检测机制
此设计通过比较CPOL和CPHA的简单逻辑,高效解决了SPI多模式下的时序同步问题,是SPI控制器设计中的核心时序控制机制[^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