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ews 二阶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是用原始序列做var滞后介数选泽还是二阶差分后的
时间: 2025-08-20 14:25:17 AIGC 浏览: 27
<think>好的,用户现在的问题是关于在Eviews中使用VAR模型时,对于二阶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应该用原始序列还是二阶差分后的序列来选择滞后阶数。用户之前的问题是关于ADF检验和不同阶数平稳变量的处理方法,现在引用了几个关于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的不同方法,需要结合这些引用和之前的回答来给出解决方案。
首先,我需要回忆VAR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通常,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或者存在协整关系。用户的数据中,被解释变量是二阶差分平稳,解释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因此可能需要统一差分阶数或者检查协整关系。不过现在用户的问题更具体,是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时应该使用原始序列还是处理后的平稳序列。
根据引用[3],PVAR模型在R中需要先模拟模型,再通过准则选择滞后阶数,而传统VAR通常先选滞后阶数。但用户现在问的是Eviews中的做法,需要明确Eviews的处理方式。
用户提供的引用[1]提到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因果关系选择滞后阶数,另一种是根据信息准则选择最优滞后阶数。引用[2]说明协整检验中的滞后设定涉及差分后的滞后项,而不是原序列。引用[3]指出在PVAR中滞后阶数选择是在模型模拟后进行的。
结合这些信息,Eviews中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选择应该基于平稳的数据,因为VAR模型要求变量平稳或者协整。因此,如果数据经过二阶差分后变得平稳,应该使用差分后的序列来选择滞后阶数。这是因为VAR模型中的滞后阶数选择准则(如AIC、BIC)对数据的平稳性敏感,非平稳数据可能导致结果不可靠。
此外,用户之前的回答中提到,如果变量不同阶但存在协整,可以使用误差修正模型。但VAR模型本身通常用于平稳数据或协整情况下的水平变量。因此,在确定滞后阶数时,如果已经进行了差分处理,应该使用差分后的平稳序列来选择滞后阶数,确保模型稳定性。
需要注意,如果原始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可能需要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此时滞后阶数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但用户的问题明确是关于VAR模型,所以应基于平稳的差分序列选择滞后阶数。
总结:在Eviews中,对于二阶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应使用差分后的平稳序列进行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选择,以确保模型准确性和稳定性。</think>#### 一、核心结论
在EViews中,**对二阶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构建VAR模型时,滞后阶数的选择应基于平稳的二阶差分序列**。原因如下:
1. **VAR模型的前提要求**:VAR模型要求所有变量同阶平稳或存在协整关系。若直接使用原始非平稳序列建模,可能导致伪回归或模型参数估计失真[^1][^2]。
2. **信息准则的敏感性**:AIC、BIC等滞后阶数选择准则的计算依赖于数据平稳性,非平稳序列会干扰统计量的有效性[^3]。
---
#### 二、具体操作步骤(EViews实现)
##### 步骤1:数据预处理
- 对原始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得到平稳序列$Y_t^{(2)}$(假设原序列为$I(2)$)。
- 验证平稳性:
```python
# 伪代码示意:ADF检验二阶差分序列
adf_test_result = adfuller(Y_diff2)
if adf_test_result.p_value < 0.05:
print("二阶差分后序列平稳")
```
##### 步骤2:构建VAR模型
- 在EViews中导入平稳的二阶差分序列。
- 选择菜单:`Quick` → `Estimate VAR` → 输入变量列表(如`Y_diff2 X_diff1`)。
##### 步骤3:滞后阶数选择
- 在VAR设定窗口中,勾选`Lag Structure`选项。
- EViews会自动计算不同滞后阶数的AIC、BIC、HQ值:
```python
# 伪代码示意:EViews滞后阶数选择逻辑
for lag in range(1, max_lag):
fit VAR(lag) model
calculate AIC, BIC
select lag with minimum criteria
```
- **关键操作**:确保输入的变量是**平稳的差分序列**(如二阶差分的被解释变量和一阶差分的解释变量)。
##### 步骤4:模型诊断
- 检查残差的自相关性(Portmanteau检验)和稳定性(AR根图)。
- 若残差存在自相关,需增加滞后阶数或考虑其他模型(如VECM)[^2]。
---
#### 三、注意事项
1. **协整关系的特殊情形**:
- 若原始非平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如$I(2)$与$I(1)$的线性组合平稳),应改用**VECM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此时滞后阶数需基于原始序列确定。
- 协整检验方法:`Johansen协整检验`(EViews路径:`Quick` → `Group Statistics` → `Cointegration Test`)。
2. **经济解释性**:
- 差分序列的VAR模型反映的是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需结合理论解释系数含义。
- 示例:若$Y_t^{(2)} = \Delta^2 Y_t$,则模型刻画的是“加速度”层面的相互作用。
3. **与参考文献的关联**:
- 引用[2]指出协整检验中滞后阶数的设定需区分差分阶数,此逻辑同样适用于VAR模型:**滞后阶数对应的是平稳差分序列的动态滞后**,而非原始序列[^2]。
- 引用[3]强调通过AIC/BIC选择滞后阶数,这与EViews的标准流程一致[^3]。
---
#### 四、示例流程图
```
[原始非平稳序列] → [二阶差分处理] → [平稳序列$Y^{(2)}$]
↓
[EViews VAR建模]
↓
[基于$Y^{(2)}$选择滞后阶数(AIC/BIC最小化)]
↓
[模型估计与诊断(残差检验)]
```
---
#### 五、常见误区
- **错误做法**:直接对原始非平稳序列运行VAR滞后阶数选择,导致准则失效或模型不稳定。
- **正确替代方案**:若需保留原始序列信息,可先验证协整关系,再构建VECM模型。
---
### 相关问题
1. 如何判断VAR模型的稳定性?
2. VECM模型与VAR模型在滞后阶数选择上有何区别?
3. EViews中如何实现Johansen协整检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