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云GW5A-25K FPGA、STM32H750以及12位50M采样率的ADC(型号为AD9235)来实现核脉冲信号的处理,支持示波器模式和特征提取模式(包含核脉冲信息的幅度、上升时间以及堆积判别等)两种工作模式。其中ADC与FPGA使用并行数据接口来连接。FPGA与STM32使用SPI接口(可能需要高速模式),并加上GPIO用于控制(如复位、模式选择等)。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如下: 1.ADC采集模块-采集ADC信号,实现乒乓缓冲:双BRAM交替存储,确保连续采样 2.滤波模块-被采样的数据采用滑动均值滤波法对信息进行滤波,采取的是16点滑动均值,同时使用移位寄存器和累加器实现。 3.触发检测模块-通过设置上阈值与下阈值来实现信号触发,比较滤波后的信号与基线+阈值,当超过时产生触发信号。 4.若选择为波形模式,触发后存储一段波形数据(例如5K点),使用SPI协议从FPGA传输到STM32 H750,再由STM32的以太网接口以TCP协议方式上传到上位机 5.如选择为特征提取模式,进行脉冲的基线评估、脉冲幅度与上升时间等信息的提取、堆积判别。 6.基线估计模块-在无脉冲期间(通过检测一段时间内信号变化平稳)计算平均值,采用256位的移动平均法实现。可以使用一个计数器,当信号连续一段时间(比如256个点)都在基线附近很小范围内波动,则更新基线。持续计算基线(移动平均),并输出校正后的信号。 7.特征提取模块-上升时间为从上阈值触发到幅度为最大值的时间,脉宽为从上阈值触发到下阈值的触发的时间间隔。从触发开始计数,直到信号低于基线+阈值(或基线以下)为止。通过设置脉冲有效时间来实现堆积判别,如果信号的脉宽小于脉冲有效时间则认为是有效脉冲,否则为无效脉冲。幅度提取在触发后记录最大值(减去基线)。 8.将每个脉冲信号的特征数据以32位数据存储起来,其中低12位为脉冲幅度,第十三位为脉冲信号的有效位,第14位到第21位为上升时间信息,第21位到32位脉宽信息。 9.数据缓存模块:在示波器模式下,触发后存储一段波形数据,存储深度为5K。在特征提取模式下,存储提取的特征(幅度、上升时间、脉宽、堆积标志等)。存储深度设置为5K,使用SPI协议从FPGA传输到STM32 H750,再由STM32的以太网接口以TCP协议方式上传到上位机。
时间: 2025-07-25 14:30:38 AIGC 浏览: 96
<think>我们正在设计一个基于FPGA和STM32的核脉冲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系统包括以下功能:
1. ADC数据采集(使用AD9235)
2. 滤波(滑动均值滤波)
3. 触发检测
4. 示波器模式
5. 特征提取(幅度、上升时间、脉宽、堆积判别)
6. 基线估计
7. SPI通信(FPGA与STM32之间)
8. TCP以太网上传(STM32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
硬件平台:
- FPGA: 高云GW5A-25K
- MCU: STM32H750
- ADC: AD9235(12位,最高65MSPS)
系统设计思路:
1. FPGA负责高速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包括ADC接口、乒乓缓冲、滑动均值滤波、触发检测、特征提取和基线估计。
2. STM32负责通过SPI从FPGA读取处理后的数据,并进行TCP上传。
下面分模块详细说明:
### 1. ADC数据采集(AD9235接口)
AD9235是12位ADC,支持最高65MSPS。它输出为并行数据(12位)和时钟(DCO)。FPGA需要实现:
- 接收ADC的时钟和数据,并正确采样。
- 由于ADC输出可能是DDR(双倍数据速率)或SDR(单数据速率),需要根据AD9235的数据手册配置。通常AD9235在SDR模式下工作,输出时钟为DCO,数据在DCO的上升沿有效。
FPGA代码关键点:
```verilog
// 假设使用SDR模式,时钟上升沿采样
always @(posedge adc_dco) begin
adc_data_reg <= adc_data; // 12位数据
end
```
### 2. 乒乓缓冲
为了连续采集数据而不丢失,使用双缓冲(乒乓缓冲)机制。两个缓冲区交替工作:一个用于写入ADC数据,另一个用于读取处理。
- 缓冲区大小:根据采样率和需要存储的时间窗口确定。例如,采样率65MSPS,存储1ms的数据,则需要65000个点(约64KB,每个点12位,实际存储可能用16位整数)。
- 实现:使用FPGA内部的Block RAM(BRAM)构建两个缓冲区。通过状态机控制切换。
### 3. 滑动均值滤波
在FPGA中实现滑动均值滤波,用于减少噪声。例如,使用一个长度为N的滑动窗口(如N=16),计算窗口内数据的平均值。
- 为了高效,通常使用移位寄存器存储窗口数据,并维护一个累加器。每次新数据到来时,减去最旧的数据,加上新的数据,然后求平均。
- 公式:$y[n] = \frac{1}{N} \sum_{i=0}^{N-1} x[n-i]$
- 在FPGA中,避免使用除法,可以用移位(如果N是2的幂次)或者使用乘法器(乘以1/N的系数)实现。
### 4. 触发检测
触发检测用于确定脉冲的开始。通常使用阈值触发:当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时触发。
- 为了抗干扰,可以设置迟滞:例如,当信号超过阈值(高阈值)时触发,直到信号低于另一个阈值(低阈值)才认为脉冲结束。
- 在FPGA中,可以设计状态机:等待触发状态(等待信号超过高阈值)-> 触发状态(开始记录数据直到信号低于低阈值)-> 完成。
### 5. 示波器模式
示波器模式是指当触发发生时,将触发前后的数据都存储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脉冲波形。
- 使用环形缓冲区(或称为循环缓冲),在触发点前保留一定数量的点(预触发),触发点后保留一定数量的点(后触发)。
- 例如,缓冲区总大小为1024点,其中预触发512点,后触发512点。
### 6. 特征提取
在触发检测后,对捕获的脉冲波形进行特征提取:
- 幅度:脉冲的最大值(减去基线)。
- 上升时间:从脉冲幅度的10%上升到90%的时间。
- 脉宽:脉冲幅度超过50%的持续时间。
- 堆积判别:检测是否在同一个脉冲窗口内出现了两个或多个脉冲(堆积脉冲)。可以通过检测在脉冲下降过程中是否又出现上升沿,或者通过计算脉冲宽度是否异常等。
基线估计:通常使用触发前的数据(预触发部分)的平均值作为基线。
### 7. SPI通信
FPGA将处理后的数据(特征参数和/或波形数据)通过SPI发送给STM32。
- 需要设计SPI从机(FPGA)和主机(STM32)之间的通信协议。
- 由于数据量可能较大(波形数据),建议使用高速SPI(STM32H750的SPI最高可达100MHz以上)。
- 协议设计:可以定义不同的命令,例如读取特征参数、读取波形数据等。
FPGA端需要实现SPI从机接口:
```verilog
// 简单SPI从机示例
always @(posedge spi_sck or posedge spi_cs) begin
if (spi_cs) begin
// 片选无效,复位状态
end else begin
// 在每个时钟沿移位数据
end
end
```
### 8. TCP以太网上传
STM32H750通过以太网(如LAN8720等PHY芯片)将数据上传到上位机。
- 使用LwIP协议栈实现TCP客户端。
- 上传的数据可以是特征参数(如幅度、上升时间等)或者波形数据(示波器模式下的原始波形)。
系统工作流程:
1. FPGA持续采集ADC数据,进行滤波,并写入乒乓缓冲。
2. 当触发条件满足时,FPGA捕获一段波形(示波器模式),并提取特征参数。
3. FPGA将特征参数和波形数据存储在内部FIFO或缓冲区中,等待STM32通过SPI读取。
4. STM32通过SPI从FPGA读取数据,然后通过TCP上传到服务器。
性能考虑:
- 采样率65MSPS,每个样本12位,则数据率约为780Mbps(65e6*12)。FPGA需要实时处理,因此滤波、触发等操作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 乒乓缓冲和环形缓冲的大小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如最大存储时间)和FPGA资源(BRAM容量)确定。
开发建议:
- 首先在FPGA中实现ADC采集和简单的触发,验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 逐步增加滤波、特征提取等功能。
- 在STM32端,先实现SPI通信,再实现TCP上传。
注意:FPGA和STM32之间的高速SPI通信可能会成为瓶颈。例如,特征提取后的数据量已经大大减少(每个脉冲只传输几个特征值),但如果要传输波形数据(每个脉冲1024点,每点16位,即16Kb),在SPI速度为100MHz(理论速率100Mbps)时,传输一个脉冲波形需要约1.3ms(16Kb/100Mbps=0.131ms,实际加上协议开销可能稍多)。如果脉冲频率很高(如超过1kHz),则可能需要考虑仅传输特征参数,或者降低波形传输的频率。
§§相关问题§§
1. 如何优化FPGA中的滑动均值滤波以减少资源使用?
2. 在FPGA中如何实现高效的基线估计?
3. 如何设计SPI协议以高效传输特征参数和波形数据?
4. 堆积脉冲判别有哪些常用算法?如何在FPGA中实现?
5. STM32H750如何配置LwIP以实现稳定的TCP传输?
6. 如何校准AD9235以提高采集精度?</think>### 基于FPGA和STM32的核脉冲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 1. **系统架构**
```
[AD9235 ADC] → [FPGA实时处理] ↔ [SPI通信] → [STM32H750] → [TCP上传]
```
- **FPGA(高云GW5A-25K)**:负责高速信号采集与实时处理
- **STM32H750**:数据聚合、协议转换、网络通信
- **关键指标**:AD9235采样率65MSPS(12位),SPI时钟≥50MHz,TCP千兆以太网
#### 2. **FPGA核心模块设计**
**(1) ADC接口与乒乓缓冲**
```verilog
// AD9235接口(差分时钟模式)
always @(posedge adc_dco) begin
adc_data_reg <= {adc_data[11:0]}; // 锁存12位数据
end
// 双BRAM乒乓缓冲(深度4K×16bit)
always @(posedge sys_clk) begin
if (wr_buf_sel)
bram_b[wr_addr] <= filtered_data; // 写入B缓冲
else
bram_a[wr_addr] <= filtered_data; // 写入A缓冲
end
```
**优势**:规避存储瓶颈,支持连续采集[^1]。
**(2) 实时处理链**
- **滑动均值滤波**(窗口大小N=16)
$y[n] = \frac{1}{N}\sum_{k=0}^{N-1}x[n-k]$
硬件实现:移位寄存器+累加器+右移4位(N=16)
- **触发检测**
```verilog
// 动态阈值触发(基线+阈值偏移)
if (filtered_data > (baseline + THRESHOLD))
trigger_flag <= 1'b1;
```
- **基线估计**
移动平均法:$B[n] = \alpha B[n-1] + (1-\alpha)x[n]$($\alpha=0.99$)
仅在不触发时更新基线。
- **特征提取**
- 幅度:$\text{peak} = \max(x[i]) - B[i]$
- 上升时间:$t_{\text{rise}} = t_{90\%} - t_{10\%}$
- 脉宽:$t_{\text{width}} = t_{50\%\downarrow} - t_{50\%\uparrow}$
- 堆积判别:检测$\frac{d^2x}{dt^2} > \text{thresh}$的过零点
**(3) 示波器模式**
- 预触发设计:环形缓冲存储触发前512点
- 数据封装:帧头(4B) + 时间戳(8B) + 波形数据(2×1024B)
#### 3. **STM32H750处理流程**
```mermaid
graph LR
SPI_接收 --> 数据解析 --> 特征值提取 --> TCP封装 --> 以太网发送
```
- **SPI通信协议**
| 命令字(1B) | 数据长度(2B) | 数据(N×2B) | CRC16(2B) |
|-|-|-|-|
- 模式切换:0x01(波形)/0x02(特征值)
- **TCP优化**
- 使用LWIP协议栈+零拷贝DMA
- 报文分片:≤1460字节/帧(避免拆包[^1])
#### 4. **关键性能优化**
1. **时序约束**(FPGA)
- ADC采样时钟:65MHz约束组
- SPI接口:50MHz跨时钟域同步
2. **资源利用**(GW5A-25K)
- 滑动滤波:消耗256个LUT
- 双口BRAM:使用18个36Kb块
3. **抗干扰设计**
- ADC电源:π型滤波器+独立LDO
- 时钟:LVDS差分传输
#### 5. **验证方案**
- **FPGA测试**:ModelSim仿真触发响应(<5ns抖动)
- **系统测试**:
1. 注入标准脉冲(上升时间10ns)
2. 测量幅度误差(<±0.5%)
3. 压力测试:1MHz脉冲重复频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