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计算矩阵连乘问题最优解的动态规划算法分数 25 全屏浏览 切换布局 作者 陈越 单位 浙江大学 矩阵连乘问题是这样定义的:给定 n 个矩阵 M1、M2、⋯、Mn,要求计算矩阵连乘积 Πi=1nMi。其中,Mi 有 ri 行及 ci 列 (i=1,⋯,n),并且满足矩阵连乘的合法性要求,即 ci=ri+1(i=1,⋯,n−1)。由于矩阵的乘法运算满足结合律,所以可以有多种计算的顺序。要求找出最优的相乘顺序,使得所用的乘法次数最少。 本题就请你实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当然,你也可以尝试其它算法,并与动态规划算法的运行效率进行比较。 输入格式: 输入首先在第一行中给出正整数 n(≤500)。随后一行给出 n+1 个正整数,依次为矩阵的行数 ri(i=1,⋯,n)以及最后一个矩阵的列数 cn。 输出格式: 在一行中按结合律输出最优的相乘顺序,格式如样例所示,即乘号用英文字母 x 表示,乘号两边子问题的解写在一对括号 ()中。随后第二行输出最少的乘法次数。题目保证答案不超出整型 int 范围。 注意:对于没有乘号的子问题,请直接输出矩阵,不加括号。 输入样例: 4 1 2 5 1 100 输出样例: ((M1)x((M2)x(M3)))x(M4) 112 代码长度限制 16 KB 时间限制 400 ms 内存限制 64 MB 栈限制 8192 KB
时间: 2025-08-26 21:20:32 AIGC 浏览: 19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用户关于矩阵连乘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实现的问题。首先,我得回顾一下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确保理解正确。
根据引用[1],矩阵相乘的次数是m*n*p,所以如何组合矩阵的顺序会影响总的计算量。动态规划的目标就是找到最优的结合顺序,使得乘法次数最少。引用[3]中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加括号方式会导致计算量差异很大,比如7500次和75000次,这突显了问题的重要性。
用户需要的是动态规划算法的实现代码,以及如何得到最优相乘顺序和最少乘法次数。我需要先理清楚动态规划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根据引用[4],动态规划的关键是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即计算A[i:j]的最优解时,需要考察不同的k值,将矩阵链分成两部分,然后计算这三部分的代价之和。
首先,我需要确定如何构建动态规划表格。通常,我们会用一个二维数组m来保存最小乘法次数,另一个二维数组s来记录分割点k的位置,以便最后构造最优解的顺序。
接下来,初始化数组。当i=j时,只有一个矩阵,乘法次数为0。然后按照链长递增的方式,从链长为2开始逐步计算到链长为n的情况。
对于每个链长l,遍历所有可能的起点i,计算对应的j=i+l-1。然后对于每个i和j,遍历k从i到j-1,计算当前分割点的代价,并更新最小值和分割点。
代码方面,需要处理输入矩阵的维度数组p,其中p[i-1]和p[i]分别表示第i个矩阵的行数和列数。例如,矩阵A1的维度是p[0]×p[1],A2是p[1]×p[2],以此类推。
然后,如何根据s数组重建最优解的括号方式?这需要递归或迭代的方法,从s[1][n]开始,逐步分解左右两部分,直到单个矩阵为止。
测试用例方面,可以使用用户提到的例子:三个矩阵,维度分别是10×100,100×5,5×50。预期的最优乘法次数是7500,对应的加括号方式是(A1*A2)*A3。
在编写代码时,需要注意数组的索引是否正确,尤其是Python中列表从0开始,而矩阵可能从1开始编号。需要保持一致,避免越界错误。
此外,还要考虑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动态规划的时间复杂度是O(n^3),空间复杂度是O(n^2),这在n不太大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
用户可能还关心如何优化代码,或者处理更大的矩阵链,但根据问题描述,当前的重点是实现基本算法。所以,先完成核心的动态规划部分,再处理最优解的构造。
最后,要确保代码中的注释和示例足够清晰,方便用户理解和使用。可能还需要解释各个参数的含义,比如p数组的结构,以及输出结果的解读。</think>### 矩阵连乘问题动态规划算法详解
#### 一、算法实现步骤
1. **输入矩阵维度数组**:$p=[p_0,p_1,...,p_n]$,其中第$i$个矩阵维度为$p_{i-1} \times p_i$[^3]
2. **定义二维数组**:
- $m[i][j]$表示计算$A_iA_{i+1}...A_j$所需最小乘法次数
- $s[i][j]$记录分割点$k$的位置
3. **初始化边界条件**:当$i=j$时$m[i][j]=0$
4. **递推计算**:按链长$l$从2到n递增,计算所有可能区间$[i,j]$的最小值:
$$m[i][j] = \min_{i \leq k < j} (m[i][k] + m[k+1][j] + p_{i-1}p_kp_j)$$[^4]
#### 二、Python代码实现
```python
def matrix_chain_order(p):
n = len(p) - 1 # 矩阵个数
m = [[0]* (n+1) for _ in range(n+1)]
s = [[0]* (n+1) for _ in range(n+1)]
for l in range(2, n+1): # 链长
for i in range(1, n-l+2):
j = i + l - 1
m[i][j] = float('inf')
for k in range(i, j):
q = m[i][k] + m[k+1][j] + p[i-1]*p[k]*p[j]
if q < m[i][j]:
m[i][j] = q
s[i][j] = k
return m, s
def print_optimal_parens(s, i, j):
if i == j:
print(f"A{i}", end="")
else:
print("(", end="")
print_optimal_parens(s, i, s[i][j])
print_optimal_parens(s, s[i][j]+1, j)
print(")", end="")
# 示例测试(引用[3]案例)
p = [10, 100, 5, 50]
m, s = matrix_chain_order(p)
print("最少乘法次数:", m[1][len(p)-1]) # 输出7500
print("最优计算次序:", end=" ")
print_optimal_parens(s, 1, 3) # 输出((A1A2)A3)
```
#### 三、代码解析
1. **时间复杂度**:$O(n^3)$,三重循环结构
2. **空间复杂度**:$O(n^2)$,二维数组存储中间结果
3. **关键变量**:
- `p`数组存储矩阵维度序列
- `m[i][j]`记录子问题最优解
- `s[i][j]`记录分割点位置
#### 四、算法优势
通过动态规划保存子问题解,避免重复计算。对于n个矩阵的问题,时间复杂度从暴力法的$O(2^n)$优化到$O(n^3)$[^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