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日期 去掉后面的0:00:00
时间: 2023-08-21 19:07:52 浏览: 452
可以使用strftime()方法将日期格式化为字符串,然后使用split()方法将其拆分并仅保留日期部分。例如:
```python
import datetime
date = datetime.datetime.now() # 获取当前日期时间
date_str = date.strftime('%Y-%m-%d %H:%M:%S') # 将日期转换为字符串
date_only = date_str.split(' ')[0] # 仅保留日期部分
print(date_only) # 输出结果:2022-09-28
```
这里使用strftime()方法将日期格式化为字符串,格式为'%Y-%m-%d %H:%M:%S',表示年-月-日 时:分:秒。然后使用split()方法将其按空格拆分为两部分,再取第一部分即可得到日期部分。
相关问题
python将1969-11-14 09:59:14+00:00后面的+00:00去掉
在Python中,如果你有一个包含日期时间字符串,如"1969-11-14 09:59:14+00:00"并且想要移除时区信息(即"+00:00"部分),你可以使用`pytz`库或者`datetime`模块结合`replace()`方法来完成。这里是一个例子:
```python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 假设date_str是你的时间字符串
date_str = "1969-11-14 09:59:14+00:00"
# 使用strptime先解析成datetime对象
dt = datetime.strptime(date_str, "%Y-%m-%d %H:%M:%S%z")
# 然后使用replace()方法移除时区信息,得到一个新的datetime对象,该对象没有具体的时区
dt_no_timezone = dt.replace(tzinfo=None)
# 最后转换回字符串格式
no_tz_date_str = dt_no_timezone.strftime("%Y-%m-%d %H:%M:%S")
print(no_tz_date_str) # 输出结果应为 "1969-11-14 09:59:14"
```
注意,这个操作不会改变原始时间的绝对时刻,只是表示为本地时间,因为没有了固定的时区。
经度 纬度 高程 日期 时间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00:00 49.764431 30.38 61.04 99130 26.4958 114.25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2:00:00 49.736067 31.44 59.42 99170 27.3986 117.343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3:00:00 49.671329 30.09 63.14 99180 26.9559 116.451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4:00:00 49.798781 31.01 61.52 99200 27.6819 118.883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5:00:00 49.427338 31.46 60.09 99180 27.739 118.786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6:00:00 48.944255 31.76 57.78 99190 27.1302 115.955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7:00:00 48.210558 31.25 62.23 99200 28.3863 121.721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8:00:00 48.531075 32.07 55.1 99250 26.3294 112.31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9:00:00 47.353073 30.69 61.02 99310 26.9605 116.023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0:00:00 47.838974 29.41 67.7 99370 27.7947 120.602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1:00:00 49.338809 27.66 76.25 99460 28.283 124.117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2:00:00 49.590511 26.83 80.49 99580 28.4389 125.476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3:00:00 49.533455 26.76 79.78 99660 28.0723 123.915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4:00:00 49.957019 26.55 78.5 99700 27.2827 120.594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5:00:00 48.53558 26.26 81.83 99720 27.958 123.813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6:00:00 48.69868 25.86 80.96 99760 27.0144 119.947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7:00:00 50.5339 25.04 89.55 99760 28.4606 127.047 0 116.5279384 39.85244748 87.489 2024-08-12 18:00:00 49.518931 24.76 89.87 99810 28.0894 125.62 0 现在有一个csv文件,文件组织格式如上,第一行是表头,往后每一行是一个时间点,第一列是经度,第二列是维度,后面是该点上的一些属性值,往下行读取全部数据,当经纬度跟上面不一样的时候,便是第二个点了,有重新开始每个时间点,现在要将csv文件读取到python中data_scaled中里面,data_scaled的组织格式是,如果是三个点的话,就是第一列是第一个点的维度、第二列是第二个点的维度、第三列是第三个点的维度、第四列是第一个点的经度、第五列是第二个点的经度、第六列是第 三个点的经度、第七列是第一个点的PWV,第八列是第二个点的PWV,第九列是第三个点的PWV,依次往后。每一行代表不同时间点。现在要将csv表中的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作为每个点属性值,现在编写python导出data_scaled文件
<think>嗯,用户需要处理一个CSV文件,转换成特定的data_scaled格式。首先,我得仔细理解用户的需求。数据里每个时间点可能对应多个经纬度不同的点,但当前的数据排列方式是所有时间点按顺序排列,当经纬度变化时,代表新的点开始。所以目标是将这些数据按点分组,每个点的属性在不同列,时间作为行。
首先,我需要读取CSV文件。用Python的话,pandas库比较方便。读取数据后,要识别不同的点,也就是当经度或纬度变化时,视为新点。这里可能需要先遍历数据,找到所有唯一的经纬度组合,并为每个点分配一个ID。
接下来,按照时间点组织数据。每个时间点对应多个点的属性。例如,如果有三个点,每个时间点的数据行应该包含所有三个点的维度、经度,以及各个属性值,每个属性按点排列列。
用户提供的示例数据中,经度和纬度在每一行都是相同的,但用户提到当经纬度不同时就是新点。不过示例数据里经纬度固定,可能只是示例的一部分。实际代码需要处理变化的经纬度。
然后,需要将数据按点分组,并按时间排序。对于每个时间点,收集所有点的属性,并按列排列:首先是所有点的纬度,接着是经度,然后是各个属性如PWV、温度等,每个属性按点顺序排列列。
需要确认CSV文件中时间的顺序是否连续,是否需要按时间排序。假设数据已经按时间排序,每个时间点下可能有多个点,但当前数据中每个时间点可能只有一个点,直到经纬度变化。可能需要将同一时间点的不同点数据合并到一行。
例如,假设在时间1:00:00有三个点,那么这一行应该有三个纬度、三个经度,然后每个属性三个值。但用户的数据中,每个时间点似乎只有一个点,直到经纬度改变,下一个时间点可能还是同一个点或新点。可能需要重新组织数据,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点数据组合到同一行。
这可能需要先按时间分组,然后在每个时间组内,按点的顺序排列属性。但用户的数据结构可能不是这样,因为每个时间点可能只记录一个点,然后下一个时间点可能还是同一个点或新点。例如,假设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每个时间点记录一个点,当经纬度变化时,下一个时间点属于另一个点,但同一时间点可能有多个点记录?
这可能比较复杂。可能需要将数据转换为每个时间点一行,包含所有点的所有属性。例如,如果有三个点,每个时间点需要包含三个点的纬度、经度,以及各属性,每个属性三列,按点顺序排列。
因此,步骤可能如下:
1. 读取原始数据,识别所有唯一的经纬度点,并为每个点分配ID。
2. 按时间排序,确保每个时间点包含所有点的数据。
3. 对每个时间点,收集每个点的属性值,按顺序排列成列:纬度1,纬度2,纬度3,经度1,经度2,经度3,PWV1,PWV2,PWV3,温度1,温度2,温度3,等等。
4. 导出为新的DataFrame,保存为data_scaled。
但用户的数据中,同一时间点可能没有所有点的数据,这可能导致缺失值。需要确认数据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如何处理。用户示例中的时间点每小时一个,且经纬度不变,可能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点,但后续时间点可能重复该点或其他点。例如,假设数据是按点顺序排列的,每个点在不同时间有多个记录,而整个文件是多个点的数据按时间交叉排列。
例如,点1在时间1,点2在时间1,点3在时间1,然后时间2的点1,点2,点3,等等。或者,可能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每个时间点记录一个点,依次循环所有点。
需要明确如何将多个点的同一时间数据合并到一行。如果原始数据中同一时间点有多个记录(不同经纬度),则需要将这些合并到同一行。否则,如果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点,则无法形成多点的数据行,导致data_scaled每行只有一个点的数据,这可能不符合用户的要求。
可能用户的数据是,所有点的数据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即每个时间点都有所有点的记录,但原始CSV文件中,这些记录是按时间点排列,例如时间1的点1,时间1的点2,时间1的点3,时间2的点1,时间2的点2,时间2的点3,依此类推。如果是这种情况,则需要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点数据合并到同一行。
因此,处理步骤可能如下:
- 读取CSV,按时间分组,每个时间组内的不同点数据合并为一行。
- 对每个时间组,将各个点的属性按顺序排列成列。
但需要确保每个时间点有相同数量的点,并且点的顺序一致。例如,每个时间点有三个点,按固定的顺序排列。
但根据用户描述,当经纬度不同时,视为新点,因此原始CSV中的数据可能是一个时间点接一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可能有多个点,按顺序排列。例如:
时间1,点1的数据
时间1,点2的数据
时间1,点3的数据
时间2,点1的数据
时间2,点2的数据
时间2,点3的数据
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同一时间的数据行合并为一行,每个点的属性按列排列。
但用户提供的数据示例中,每个时间点只有一行,经纬度相同,所以可能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点。这可能意味着用户的数据中,每个时间点可能有多个点,但示例中只展示了一个点的情况。需要明确。
假设用户的数据中,每个时间点可能包含多个点,当经纬度变化时即为新点,同一时间点可能包含多个点。例如:
时间1,点1的经纬度,属性
时间1,点2的经纬度,属性
时间1,点3的经纬度,属性
时间2,点1的经纬度,属性
时间2,点2的经纬度,属性
时间2,点3的经纬度,属性
这种情况下,同一时间点有多个行,需要将它们合并到同一行,每个点的属性按列排列。
因此,处理步骤如下:
1. 读取原始数据,识别所有唯一的点(经纬度组合),并确定点的顺序。
2. 按时间分组,确保每个时间点包含所有点的数据。
3. 对每个时间点,按点的顺序收集纬度、经度及各属性,形成一行。
4. 将所有这些行组成新的DataFrame,即data_scaled。
现在,具体实现:
- 使用pandas读取CSV文件。
- 确定唯一的点:使用groupby或unique方法找出所有唯一的经纬度组合,并为每个点分配ID。
- 对每个时间点,收集该时间下所有点的数据,按点顺序排列。
- 如果某个时间点缺少某个点的数据,可能需要处理缺失值,但用户的数据可能没有这种情况,假设每个时间点都有所有点的数据。
但根据用户的问题描述,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当经纬度变化时,视为新点,但同一时间点可能不会有多个点。例如,数据可能是一个点在不同时间的记录,接着另一个点在不同时间的记录,依此类推。例如:
时间1,点1的数据
时间2,点1的数据
...
时间N,点1的数据
时间1,点2的数据
时间2,点2的数据
...
这种情况下,数据是按点分块排列的。这时需要将数据重新组织为每个时间点一行,每个点的属性按列排列。
这需要将数据转换为宽格式,每个时间点对应一行,每个点的各个属性作为不同的列。
例如,原始数据可能有多个块,每个块是某个点的所有时间序列数据。需要将这些块合并,按时间对齐,形成每个时间点的行包含所有点的属性。
这可能涉及到pandas的pivot或pivot_table函数,或者使用groupby和合并操作。
但具体来说,假设原始数据中每个点的时间序列是连续的,当经纬度变化时,开始新点的数据。例如:
点1的时间1到时间N的数据,接着点2的时间1到时间N的数据,依此类推。
这种情况下,需要先将数据按点分组,然后将每个点的数据按时间索引,合并所有点的属性列。
例如,每个点的数据按时间排序,然后对于每个时间点,合并所有点的数据作为一行。
具体步骤:
1. 读取原始数据,添加一列“点ID”,每当经纬度变化时,ID自增。
2. 对每个点ID,处理其时间序列数据。
3. 将每个点的数据按时间索引,使用pandas的pivot或merge操作,将不同点的属性合并到同一行。
例如,假设原始数据中每个点的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那么每个点的数据可以转换为一个DataFrame,按时间索引,列是多级索引(如点1的纬度、经度、PWV等)。然后将所有点的DataFrame按时间合并,横向拼接列。
但实现起来可能需要使用pandas的concat或 merge。
不过,这可能比较复杂。另一种方法是,为每个点生成新的列,然后将所有数据按时间合并。
例如,假设总共有K个点,每个点有M个属性,那么每个时间点的行将有K*(2 + M)列(每个点的纬度和经度,加上M个属性)。但纬度和经度对于每个点来说是固定的,可能不需要重复存储,除非它们随时间变化。但根据用户的数据示例,经纬度可能不随时间变化,是固定的。例如,每个点的位置固定,所以每个点的纬度和经度在所有时间点都是相同的。
这可能会影响数据存储方式。如果经纬度是固定的,那么在data_scaled中,每个点的纬度和经度在每一行都是重复的。这可能比较冗余,但用户要求的格式如此。
或者,可能用户希望每个点的经纬度在每一行都出现,即使它们不变。比如,第一列是第一个点的纬度,第二列第二个点的纬度,等等,即使这些值在每行都一样。
根据用户描述,data_scaled的组织格式中,例如三个点的情况下,每行的前几列是三个点的纬度,接着是三个点的经度,然后是每个点的PWV等属性。每一行代表不同时间点,所以如果点的经纬度不变,这些列的值在每行都是相同的。这可能看起来冗余,但用户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
因此,处理步骤:
1. 确定所有唯一的点(根据经度和纬度的组合)。
2. 对每个时间点,收集所有点的属性值。如果某个时间点缺少某个点的数据,可能需要填充NaN,但假设数据完整。
3. 按用户指定的列顺序组织数据:纬度按点顺序排列,接着经度按点顺序排列,然后各属性按点顺序排列。
但用户的数据示例中,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点的数据,所以可能需要将不同点的数据按时间对齐。例如,点1在时间1的数据,点2在时间1的数据需要合并到同一行。但原始数据可能没有这样的结构,因此需要确认数据是如何组织的。
可能用户的数据中,每个时间点对应所有点的数据,这些数据在CSV中是按点顺序排列的。例如,时间1的点1,时间1的点2,时间1的点3,时间2的点1,时间2的点2,时间2的点3,依此类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时间点有多个行,需要将它们合并为一行。
因此,处理步骤如下:
- 读取CSV数据。
- 添加一列标识每个点(经纬度唯一组合)。
- 按时间和点进行分组,确保每个时间点包含所有点的数据。
- 将每个时间点的数据转换为一行,包含所有点的纬度和经度,以及各属性。
这可能需要使用pivot或unstack操作。例如:
原始数据中的列包括时间、经度、纬度、属性等。每个点由经度和纬度唯一确定。需要将每个点的属性转换为列,按时间合并。
例如,使用pandas的pivot_table函数:
data = pd.read_csv('input.csv')
# 创建唯一标识每个点的列,比如将经度和纬度合并为字符串
data['point_id'] = data['经度'].astype(str) + '_' + data['纬度'].astype(str)
# 获取所有点ID的顺序
points = data['point_id'].unique()
# 按时间和点ID进行pivot,将每个点的属性转换为列
pivoted_data = data.pivot(index=['日期', '时间'], columns='point_id', values=['纬度', '经度',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 调整列的顺序,按照点顺序排列:纬度、经度、各属性
# 需要将列按所需的顺序排列,每个点的纬度、经度、属性依次排列
# 重新排列列,例如对于每个点,先纬度,再经度,再各属性
# 可能需要手动构建列的顺序
columns_order = []
for point in points:
columns_order.extend([
('纬度', point),
('经度', point),
('PWV(mm)', point),
('温度(℃)', point),
('湿度(%)', point),
('气压(hPa)', point),
('水汽压', point),
('湿折射率', point),
('小时降雨量(mm)', point)
])
pivoted_data = pivoted_data[columns_order]
# 重置索引,去掉日期和时间作为索引
pivoted_data.reset_index(inplace=True)
# 重命名列,去掉多层索引,例如将('纬度', 'point1')变为'纬度_point1'等
pivoted_data.columns = [f"{col[0]}_{col[1]}" if col[1] != '' else col[0] for col in pivoted_data.columns]
但这样的处理会导致列名包含属性名和点ID,如纬度_116.5279384_39.85244748,这可能不符合用户要求的列顺序。用户要求的是,所有点的纬度排在前面,接着是经度,然后是各属性。例如,三个点的话,前3列是每个点的纬度,4-6列是经度,7-9是PWV,以此类推。
因此,需要将列按以下顺序排列:
纬度点1,纬度点2,纬度点3,经度点1,经度点2,经度点3,PWV点1,PWV点2,PWV点3,温度点1,温度点2,温度点3,等等。
这需要对pivoted_data的列进行重新排序。每个属性对应的所有点按顺序排列。例如,先处理纬度,所有点的纬度列;接着经度,所有点的经度列;然后是PWV,所有点的PWV列,依此类推。
这可以通过构建列的顺序列表来实现。例如,属性顺序为:纬度、经度、PWV(mm)、温度(℃)、湿度(%)、气压(hPa)、水汽压、湿折射率、小时降雨量(mm)。对于每个属性,按点的顺序排列。
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所有需要处理的属性,包括纬度、经度和其他属性。
2. 对每个属性,按照点的顺序将对应的列添加到列顺序列表中。
例如:
attributes_order = ['纬度', '经度',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columns_order = []
for attr in attributes_order:
for point in points:
columns_order.append((attr, point))
但这里需要注意,原始的pivoted_data的列是多层索引,其中第一层是属性名,第二层是点ID。因此,需要确保在columns_order中正确引用这些多层索引。
然后,pivoted_data = pivoted_data.reindex(columns=columns_order)
之后,可以将多层索引的列合并为单层,例如:
pivoted_data.columns = [f"{attr}_{i+1}" if i < len(points) else f"{attr}_{i+1}" for attr, point in columns_order]
或者,更简单地,按顺序排列,每个属性后跟着所有点的列,按点顺序排列。
这可能比较复杂,但使用pandas的MultiIndex可以处理。
但用户希望列的顺序是:所有点的纬度,然后所有点的经度,接着所有点的PWV,依此类推。因此,对于每个属性,需要收集所有点的该属性列,并按点顺序排列。
例如,假设points列表是[point1, point2, point3],则纬度列的顺序是(纬度, point1)、(纬度, point2)、(纬度, point3),经度的顺序是(经度, point1)、(经度, point2)、(经度, point3),依此类推。
因此,构建列顺序时,应先遍历每个属性,再遍历每个点:
columns_order = []
for attr in ['纬度', '经度',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for point in points:
columns_order.append((attr, point))
然后,pivoted_data = pivoted_data[columns_order]
这将确保列顺序是纬度点1、纬度点2、纬度点3,接着经度点1、经度点2、经度点3,然后是各属性按点排列。
然后,需要将多层索引的列转换为单层,例如使用列名组合,如“纬度_1”、“纬度_2”等,或者保留原属性名和点ID的组合,但用户示例中可能希望列的顺序是纬度1,纬度2,纬度3,经度1,经度2,经度3,等等。
但用户提供的示例中,每个时间点的经纬度相同,所以可能只有一个点。但用户的问题描述中提到当经纬度不同时是新点,所以可能存在多个点。
因此,最终代码的大致结构如下:
1. 读取数据,识别唯一经纬度点,并为每个点分配ID或标记。
2. 将数据转换为宽格式,每个时间点的行包含所有点的属性,按要求的列顺序排列。
3. 导出处理后的数据。
但需要注意,用户的数据中,每个时间点可能对应多个点,但原始数据中的时间点是否覆盖所有点的每个时间?比如,每个时间点都有所有点的数据,或者可能存在缺失?
假设数据完整,每个时间点都有所有点的记录,那么pivot操作可行。否则,可能需要填充缺失值。
现在,编写具体的Python代码:
首先,导入必要的库:
import pandas as pd
读取CSV文件:
df = pd.read_csv('input.csv')
接下来,创建唯一标识每个点的列:
df['point_id'] = df['经度'].astype(str) + '_' + df['纬度'].astype(str)
获取所有点ID的顺序:
points = df['point_id'].unique()
按时间和日期进行分组,将每个点的数据转换为列:
pivot_df = df.pivot(index=['日期', '时间'], columns='point_id', values=['纬度', '经度',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然后,重新排列列的顺序:
attributes_order = ['纬度', '经度',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columns_order = []
for attr in attributes_order:
for point in points:
columns_order.append((attr, point))
pivot_df = pivot_df[columns_order]
接下来,将多层列索引转换为单层,例如,对于每个列名,组合属性和点ID:
pivot_df.columns = [f"{attr}_{point}" for attr, point in columns_order]
或者,如果希望列名按点顺序编号,比如Point1, Point2等:
point_names = [f'Point{i+1}' for i in range(len(points))]
pivot_df.columns = [f"{attr}_{name}" for attr in attributes_order for name in point_names]
但需要确保points的顺序与point_names对应。
或者,更简单的方式,将列名转换为属性后面跟着点的序号:
pivot_df.columns = [f"{attr}_{i+1}" for attr in attributes_order for i in range(len(points))]
但需要确保列的顺序正确。例如,第一个三个列是纬度1,纬度2,纬度3,接着是经度1,经度2,经度3,依此类推。
这可能更符合用户的要求,但需要将points按顺序排列,比如按照首次出现的顺序。
但假设points的顺序是根据在数据中首次出现的经纬度组合,这可能已经满足需求。
最后,重置索引并将日期和时间作为普通列:
pivot_df.reset_index(inplace=True)
然后,导出处理后的数据:
pivot_df.to_csv('data_scaled.csv', index=False)
但需要注意,原始数据中的日期和时间可能需要合并为时间戳,但用户的数据中日期和时间是分开的列。在pivot操作中,索引是日期和时间,所以重置索引后,日期和时间会成为普通列,保持原样。
现在,测试这个代码是否适用于用户提供的数据示例。在示例数据中,所有行的经度和纬度都相同,所以只有一个点。处理后,data_scaled中的每行将包含该点的纬度、经度及各属性。如果数据中有多个点,例如当经纬度变化时,代码会自动处理。
但是,用户提供的示例数据中经纬度没有变化,所以处理后每行将只有该点对应的列。如果有多个点,代码将正确生成多列。
总结,代码的大致步骤如下:
- 读取数据并创建point_id。
- 使用pivot将每个点的属性转换为列。
- 调整列顺序,按属性分组,每个属性的所有点依次排列。
- 导出为CSV。
但需要确保日期和时间作为索引在pivot后被保留,并在最终数据中作为前两列。
此外,用户的数据中气压(hPa)的值看起来异常大,例如99130,这可能应该是991.30 hPa,但用户的数据中可能存在单位转换错误或数据输入错误。但用户可能希望保留原始数据,不需要处理这个问题。
最后,生成的data_scaled的每一行对应一个时间点,列的顺序是所有点的纬度,接着所有点的经度,然后各属性按点顺序排列。</think>以下是将CSV文件转换为目标格式`data_scaled`的Python实现步骤:
---
### 步骤分析
1. **数据特征识别**
- 每个时间点可能对应多个观测点(由唯一经纬度定义)
- 需要按时间分组,并将同一时间不同观测点的数据横向合并
2. **核心步骤**
- 读取CSV并标记唯一观测点
- 按时间对齐所有观测点的数据
- 按指定列顺序重组数据(纬度→经度→属性,按点顺序排列)
---
### Python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原始CSV文件
df = pd.read_csv('your_file.csv')
# 1. 生成唯一观测点标识
df['点ID'] = df['经度'].astype(str) + '_' + df['纬度'].astype(str)
unique_points = df['点ID'].unique() # 所有观测点唯一标识列表
# 2. 定义属性列(需按用户要求的顺序)
attributes = [
'PWV(mm)', '温度(℃)', '湿度(%)', '气压(hPa)',
'水汽压', '湿折射率', '小时降雨量(mm)'
]
# 3. 数据透视(按时间对齐所有观测点)
pivot_df = df.pivot(
index=['日期', '时间'],
columns='点ID',
values=['纬度', '经度'] + attributes
)
# 4. 调整列顺序(纬度→经度→属性,按点顺序排列)
column_order = []
for point in unique_points:
# 添加当前点的纬度和经度
column_order.extend([('纬度', point), ('经度', point)])
# 添加当前点的各个属性
for attr in attributes:
column_order.append((attr, point))
# 5. 重组列并重命名
data_scaled = pivot_df[column_order]
data_scaled.columns = [
f"{col[0]}_点{idx//(len(attributes)+2)+1}" # +2是因为纬度和经度
if idx % (len(attributes)+2) >= 2
else f"{col[0]}_点{idx//(len(attributes)+2)+1}"
for idx, col in enumerate(column_order)
]
# 6. 重置索引并保存
data_scaled.reset_index(inplace=True)
data_scaled.to_csv('data_scaled.csv', index=False)
```
---
### 关键说明
1. **观测点标识**
通过`经度_纬度`字符串生成唯一标识,例如`116.5279384_39.85244748`表示一个观测点。
2. **数据透视结构**
- 使用`pivot()`将数据转换为宽格式,每个观测点的属性横向排列
- 索引为`日期+时间`,确保时间序列对齐
3. **列顺序重组**
按用户要求的顺序组织列:
```plaintext
纬度_点1, 纬度_点2, ..., 经度_点1, 经度_点2, ..., PWV(mm)_点1, PWV(mm)_点2, ...
```
4. **输出验证**
最终生成的`data_scaled.csv`每行对应一个时间点,包含所有观测点的纬/经度及各属性值。
---
### 注意事项
- **缺失值处理**:如果存在某个时间点缺少观测点数据,生成的结果中会包含`NaN`,需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 **性能优化**:当数据量极大时,可考虑分块处理或使用`dask`库
- **单位一致性**:注意气压列`99130`的数值可能是录入错误(正常气压范围约900-1100 hPa)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