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7hashmap扩容后为什么需要重新计算hash值
时间: 2023-12-29 14:05:48 浏览: 160
JDK7中的HashMap在进行扩容时,会重新计算所有元素的hash值,因为扩容后新的桶数组的大小会是原来的两倍,而每个元素的位置是根据它的hash值和数组大小计算出来的,如果不重新计算元素的hash值,那么可能会导致元素分布不均匀,甚至出现hash冲突,影响HashMap的性能。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JDK7中的HashMap在扩容后会重新计算元素的hash值。
相关问题
jdk1.7的hashmap扩容
在jdk1.7版本中,HashMap的扩容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使用头插法会导致循环链表的情况,即链表中的节点会形成一个循环。其次,当链表过长时,会导致查询效率下降。这些问题在jdk1.8版本中得到了优化和改进。
在后续操作中,只要涉及轮询HashMap的数据结构,就有可能发生死循环。具体来说,在jdk1.7中,HashMap的扩容过程存在死锁问题,可能导致数据丢失。这个问题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复现。当使用多个线程向HashMap中插入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死锁情况。
在扩容过程中,jdk1.7版本的HashMap使用了头部插入法进行转存。根据hash算法,初始化时数组长度为2,假设key的hash值为3、7和5,初始时它们分别位于table节点。然后,在进行扩容后,hash数组的长度变为4。如果没有发生异常,正常情况下,转存后的结果应为:
总结来说,jdk1.7版本中的HashMap在扩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循环链表和死锁。而这些问题在jdk1.8版本中得到了优化和改进。
hashMap 扩容中的 hash1 和hash2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了解Java HashMap在扩容过程中hash1和hash2的作用或实现细节。首先,我需要回顾一下HashMap的基本结构以及扩容机制。根据提供的引用资料,特别是引用[1]、[3]、[4],HashMap底层由数组和链表(或红黑树)组成,当元素增多时需要进行扩容以维持性能。resize()方法负责扩容,这个过程包括重新分配数组大小并重新哈希所有元素。
用户提到的hash1和hash2可能是指哈希计算中的不同步骤或不同的哈希值。根据引用[2],HashMap的哈希算法将hashCode的高16位与低16位进行异或运算,以增加随机性,减少碰撞。这可能涉及到在扩容时如何重新计算索引。
接下来,我需要深入resize()方法的源码。在扩容时,每个元素需要重新计算在新数组中的位置。旧数组中的每个桶可能被分成两部分:低位桶和高位桶。例如,当容量从16扩容到32时,原来在索引n的元素可能会被分配到n或n+16的位置。这里可能用到了不同的哈希值,比如通过位运算判断高位是否为1,从而决定是留在原位置还是移动到新位置。
hash1和hash2可能指的是旧哈希值和新哈希值,或者在重新计算索引时使用的不同位运算。例如,旧容量为oldCap,新容量为newCap=oldCap<<1。元素的索引在旧数组中是通过hash & (oldCap-1)得到的,而新索引则是hash & (newCap-1),但实际中可能更高效的方式是通过检查hash & oldCap是否为0,来决定元素是留在原位还是移动到原索引+oldCap的位置。这可能涉及到hash的高位信息,即hash1和hash2的区别。
需要确认源码中如何处理这些哈希值。例如,在JDK的HashMap实现中,resize()方法会遍历每个节点,如果是链表,则可能将链表拆分为两个链表:一个保持原索引,另一个移动到原索引+oldCap的位置。这可能使用到hash值的某一位(比如oldCap对应的位)来判断属于哪个链表。
因此,hash1和hash2可能分别对应原索引和新索引的计算,其中hash1是原索引(使用旧容量掩码),而hash2可能是在扩容时通过位运算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到高位索引。具体来说,当旧容量是2的幂时,比如16(二进制10000),新的容量是32(100000)。在计算新索引时,如果hash值的第五位(对应于旧容量的最高位)是0,则新索引不变;如果是1,则新索引为原索引+16。这可以通过hash & oldCap是否为0来判断,从而避免了重新计算整个hash值,提高了效率。
总结来说,hash1和hash2在resize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为了高效地将元素分配到新的数组位置,而无需重新计算完整的哈希值,而是通过位操作快速确定位置。这可能涉及到引用[2]中提到的哈希算法优化,即通过异或高16位和低16位来增加散列性,减少冲突,同时在扩容时利用这些位信息进行快速索引分配。</think>### Java HashMap扩容中哈希计算的作用与实现细节
在Java的HashMap扩容(`resize()`)过程中,哈希值的高位与低位计算(即用户提到的`hash1`和`hash2`)直接影响元素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分配。以下是具体实现细节:
---
#### 1. **哈希值的计算与作用**
- **初始哈希计算**:
HashMap通过`hash(key)`方法生成哈希值,核心操作是将`key.hashCode()`的高16位与低16位进行异或运算,以减少低位重复导致的碰撞[^2]:
$$ \text{hash} = \text{key.hashCode()} \oplus (\text{key.hashCode()} \gg 16) $$
这一操作称为**扰动函数**,目的是增加哈希值的随机性。
- **扩容时的索引分配**:
扩容后,数组容量翻倍(如从`oldCap=16`变为`newCap=32`),元素的索引需要重新计算。此时,HashMap不会直接重新计算完整的哈希值,而是通过**位运算快速定位**:
- **旧索引**:`index = hash \& (oldCap - 1)`
(例如,`hash & 0b1111`)
- **新索引**:分为两种情况:
- 若`(hash \& oldCap) == 0`,元素保留在**原索引位置**(`index`)。
- 若`(hash \& oldCap) != 0`,元素移动到**原索引 + oldCap**的位置(`index + oldCap`)[^4]。
这一过程利用了哈希值中**高位比特**(对应旧容量的最高位)的信息,快速判断元素是否需要迁移。
---
#### 2. **源码中的实现细节**
在`resize()`方法中,遍历旧数组的每个桶时,链表或红黑树会被拆分为两个子链表:
- **低位链表**(`loHead`/`loTail`):哈希值满足`(hash & oldCap) == 0`的元素,保持原索引。
- **高位链表**(`hiHead`/`hiTail`):哈希值满足`(hash & oldCap) != 0`的元素,迁移到新索引。
```java
// JDK源码示例(简化版)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 低位链表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 高位链表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
#### 3. **设计思想与优化**
- **避免全量哈希计算**:通过`hash & oldCap`直接判断高位比特,省去重新计算`hash & (newCap - 1)`的开销。
- **均匀分布优化**:初始哈希的扰动函数(高/低位异或)确保高位比特包含更多随机性,减少扩容后的碰撞概率。
- **时间复杂度**:扩容的均摊时间复杂度为$O(1)$,但全量迁移操作耗时$O(n)$,因此需尽量避免频繁扩容[^4]。
---
#### § 相关问题 §
1. **HashMap的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如何影响扩容频率?**
2. **为什么红黑树在链表长度≥8时会被触发?**
3. **HashMap线程不安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如何解决?**
[^1]: HashMap基本结构与扩容机制
: 哈希算法的高低位异或设计
: resize()方法的执行流程与性能影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