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springframework.web.multipart.MultipartException: Failed to parse multipart servlet request; nested exception is java.io.IOException:

时间: 2023-09-28 14:06:37 浏览: 337
org.springframework.web.multipart.MultipartException: Failed to parse multipart servlet request; nested exception is java.io.IOException: The temporary upload location \[/tmp/tomcat.8795201897594653596.8778/work/Tomcat/localhost/ROOT\] is not valid. 这个异常通常是由于临时上传目录不存在或不可用导致的。在应用中,当进行HTTP POST请求时,需要使用临时目录来存储POST数据。然而,由于某些操作系统的特性,例如CentOS,临时目录可能会被定期清理,导致目录不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在application.yml文件中设置multipart location,并重启项目。例如,将multipart location设置为/data/upload_tmp。这样,应用就会使用指定的目录作为临时上传目录,从而避免了该异常的发生。\[1\]\[2\]\[3\] #### 引用[.reference_title] - *1* [nested exception is java.io.IOException](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313055/article/details/118000488)[target="_blank" data-report-click={"spm":"1018.2226.3001.9630","extra":{"utm_source":"vip_chatgpt_common_search_pc_result","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cask-2~all~insert_cask~default-1-null.142^v91^insertT0,239^v3^insert_chatgpt"}} ] [.reference_item] - *2* *3* [org.springframework.web.multipart.MultipartException: Failed to parse multipart servlet request;...](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468137/article/details/97497705)[target="_blank" data-report-click={"spm":"1018.2226.3001.9630","extra":{"utm_source":"vip_chatgpt_common_search_pc_result","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cask-2~all~insert_cask~default-1-null.142^v91^insertT0,239^v3^insert_chatgpt"}} ] [.reference_item] [ .reference_list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PostMapping(value = "/validate", produces = {MediaType.APPLICATION_JSON_VALUE, MediaType.APPLICATION_XML_VALUE}) public List<ValidationResult> validateDocument(@RequestPart("file") MultipartFile file, @RequestPart("expectedConfig") String expectedConfig) throws Exception { JsonNode jsonNode = parseJson(expectedConfig); return param.validateImagePrecisely(file, jsonNode); } public JsonNode parseJson(String jsonConten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objectMapper.readTree(jsonContent); } private final ObjectMapper objectMapper = new ObjectMapp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BASE_URL = "http://10.191.39.243:8000/v1";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API_KEY = "Luxsan20250701";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MODEL_NAME = "/models/Qwen2.5-VL-72B-Instruct"; // 主验证方法 public List<ValidationResult> validateImagePrecisely(MultipartFile file, JsonNode expectedConfig) { try { String imageUrl = convertToBase64(file); //调用大模型OCR结果 String modelResponse =recognizeTextFromImage(imageUrl); //解析API响应 JsonNode responseNode = objectMapper.readTree(modelResponse); if (!responseNode.path("success").asBoolean()) { String errorMsg = responseNode.path("message").asText(); log.error("OCR API调用失败: {}", errorMsg); return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 new ValidationResult("SYSTEM", "API_ERROR", "API调用成功", "API调用失败: " + errorMsg, false) ); } //提取OCR结果 JsonNode actualData = responseNode.path("data").path("ocr_result"); log.info("OCR识别结果: {}", actualData.toPrettyString()); //比较 return preciseCompare(actualData, expectedConfig); }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验证过程异常: {}", e.getMessage(), e); return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 new ValidationResult("SYSTEM", "EXCEPTION", "正常处理", "系统错误: " + e.getMessage(), false) ); } } private String convertToBase64(MultipartFile file)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contentType = Optional.ofNullable(file.getContentType()) .orElse("image/jpeg"); try (InputStream is = file.getInputStream()) { byte[] bytes = IOUtils.toByteArray(is); return "data:" + contentType + ";base64," + Base64.getEncoder().encodeToString(bytes); } } // 精准字段比较 private List<ValidationResult> preciseCompare(JsonNode actualData, JsonNode expectedConfig) { List<ValidationResult> results = new ArrayList<>(); // 遍历所有预期字段 expectedConfig.fields().forEachRemaining(entry -> { String field = entry.getKey(); String expectedValue = entry.getValue().asText(); JsonNode actualNode = actualData.path(field); if (actualNode.isMissingNode()) { results.add(new ValidationResult("FIELD", field, expectedValue, "字段不存在", false)); return; } String actualValue = actualNode.asText(); boolean found = actualValue.equals(expectedValue); results.add(new ValidationResult( "FIELD", field, String.join("", expectedValue), found ? "Found" : "Not Found", found )); }); return results; } //大模型 public String recognizeTextFromImage(String imageUrl) throws IOException { URL url = new URL(BASE_URL); HttpURLConnection connection = (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 connection.setRequestMethod("POST"); connection.setRequestProperty("Authorization", "Bearer " + API_KEY); connection.setRequestProperty("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onnection.setDoOutput(true); // 2. 构建请求体 JSONObject requestBody = new JSONObject(); requestBody.put("model", MODEL_NAME); JSONArray messages = new JSONArray(); JSONObject message = new JSONObject(); message.put("role", "user"); JSONArray content = new JSONArray(); // 文本指令 JSONObject textContent = new JSONObject(); textContent.put("type", "text"); textContent.put("text", "提取图片中的所有文本内容,并按照json格式输出"); content.put(textContent); // 图像URL JSONObject imageContent = new JSONObject(); imageContent.put("type", "image_url"); JSONObject imageUrlObj = new JSONObject(); imageUrlObj.put("url", imageUrl); imageContent.put("image_url", imageUrlObj); content.put(imageContent); message.put("content", content); messages.put(message); requestBody.put("messages", messages); // 3. 发送请求 try (OutputStream os = connection.getOutputStream()) { byte[] input = requestBody.toString().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 os.write(input, 0, input.length); } // 4. 获取响应 int responseCode = connection.getResponseCode(); if (responseCode == HttpURLConnection.HTTP_OK) { try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 new InputStreamReader(connection.getInputStream(), StandardCharsets.UTF_8))) { StringBuilder response = new StringBuilder(); String responseLine; while ((responseLine = br.readLine()) != null) { response.append(responseLine.trim()); } // 解析响应,提取模型返回的内容 JSONObject jsonResponse = new JSONObject(response.toString()); JSONArray choices = jsonResponse.getJSONArray("choices"); if (choices.length() > 0) { JSONObject firstChoice = choices.getJSONObject(0); JSONObject messageObj = firstChoice.getJSONObject("message"); return messageObj.getString("content"); } else { throw new IOException("未获取到有效响应"); } } } else { // 读取错误流 try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 new InputStreamReader(connection.getErrorStream(), StandardCharsets.UTF_8))) { StringBuilder errorResponse = new StringBuilder();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br.readLine()) != null) { errorResponse.append(line); } throw new IOException("HTTP请求失败: " + responseCode + ", 错误信息: " + errorResponse.toString()); } } }org.springframework.web.multipart.MultipartException: Current request is not a multipart request我在后端测试的时候报错

zip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f989b9092fc5 在编程领域,排列和组合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算法设计,尤其是在解决计数问题和遍历所有可能性时。C语言作为一种高效且底层的编程语言,常被用来实现这些算法,以提升效率和灵活性。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C语言实现排列和组合算法。 排列是指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一种有序排列方式。在C语言中,可以通过递归方法实现排列算法。核心思路是:对于当前位置,依次尝试将未使用的元素放置于此,并对剩余元素递归生成排列。当所有可能的元素都尝试过后,返回上一层,选择下一个未使用的元素。 组合则是不考虑顺序的元素集合。在C语言中,可以通过计算组合数或直接生成所有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组合数通常使用公式C(n, k) = n! / [k!(n-k)!]计算,其中n是总元素数量,k是选择的元素数量,!表示阶乘。生成组合可以采用回溯法,从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选择k个元素。每一步有多个选择,但在回溯时需跳过已选择的元素。 通常情况下,实现这些算法的源代码会包含一个或多个函数,例如permute用于生成排列,combine用于生成组合。这些函数可能采用递归结构,也可能使用非递归的栈或队列来存储中间状态。此外,源代码还可能包含一些辅助函数,如检查元素是否已被使用、交换数组中的两个元素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算法,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源代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初始化:定义数组或数据结构来存储元素和已选择的元素。 递归函数:定义递归生成排列或组合的主函数。 回溯逻辑:在递归过程中,当无法继续生成新的排列或组合时,回溯到上一层。 循环和条件判断:控制元素的选择和回溯。 输出或统计:根据需求,将生成的排列或组合输出或进行计数。 学习C语言实现的排列组合算法,有助于理解递归思想,提升处理组合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编程中
pdf
pdf
内容概要:本文档介绍了一种利用GitCode内置CI/CD功能进行SpringBoot项目的快速自动化部署方法,旨在替代传统的Jenkins方案。文档详细讲解了从项目初始化、CI/CD流水线配置、服务端环境准备到部署流程的每一步骤。其中包括创建SpringBoot项目、配置关键文件如application.properties和.gitcode-ci.yml、编写部署脚本deploy.sh,以及服务端环境的具体设置。此外,文档还提供了完整的部署流程图,展示了从代码提交到生产上线的全过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避坑指南,如环境变量管理、滚动更新策略和资源监控配置等。最后,文档还介绍了高级部署策略,包括Docker容器化部署和蓝绿部署实现,并提供了企业级扩展方案,如安全加固、性能测试和数据库迁移等内容。; 适合人群:对自动化部署有一定需求,尤其是使用SpringBoot框架的研发人员,特别是那些希望减少Jenkins复杂配置负担的技术团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希望快速实现SpringBoot项目的自动化部署,从代码提交到生产上线不超过30分钟;②寻找Jenkins的替代方案,以降低配置复杂性和资源消耗;③掌握GitCode CI/CD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部署效率并避免常见错误。; 阅读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按照文档步骤逐一实践,同时注意理解每个配置项的作用及其背后的原理,特别是对于CI/CD流水线的理解。此外,遇到问题时可以参考提供的避坑指南和常见问题解决清单,确保部署过程顺利进行。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C语言实现排列组合算法的完整代码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f989b9092fc5 在编程领域,排列和组合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算法设计,尤其是在解决计数问题和遍历所有可能性时。C语言作为一种高效且底层的编程语言,常被用来实现这些算法,以提升效率和灵活性。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C语言实现排列和组合算法。 排列是指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一种有序排列方式。在C语言中,可以通过递归方法实现排列算法。核心思路是:对于当前位置,依次尝试将未使用的元素放置于此,并对剩余元素递归生成排列。当所有可能的元素都尝试过后,返回上一层,选择下一个未使用的元素。 组合则是不考虑顺序的元素集合。在C语言中,可以通过计算组合数或直接生成所有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组合数通常使用公式C(n, k) = n! / [k!(n-k)!]计算,其中n是总元素数量,k是选择的元素数量,!表示阶乘。生成组合可以采用回溯法,从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选择k个元素。每一步有多个选择,但在回溯时需跳过已选择的元素。 通常情况下,实现这些算法的源代码会包含一个或多个函数,例如permute用于生成排列,combine用于生成组合。这些函数可能采用递归结构,也可能使用非递归的栈或队列来存储中间状态。此外,源代码还可能包含一些辅助函数,如检查元素是否已被使用、交换数组中的两个元素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算法,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源代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初始化:定义数组或数据结构来存储元素和已选择的元素。 递归函数:定义递归生成排列或组合的主函数。 回溯逻辑:在递归过程中,当无法继续生成新的排列或组合时,回溯到上一层。 循环和条件判断:控制元素的选择和回溯。 输出或统计:根据需求,将生成的排列或组合输出或进行计数。 学习C语言实现的排列组合算法,有助于理解递归思想,提升处理组合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编程中
recommend-type

【电子设计领域】电子设计大赛全流程解析:规则、备赛技巧及赛场经验分享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子设计大赛的意义、规则、评分标准、备赛要点以及参赛体验。电子设计大赛作为科技与创新的盛宴,汇聚了电子爱好者和专业人才,旨在展示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大赛面向高校学生和电子爱好者,通常以3人团队形式参赛,比赛流程包括报名、命题发布后的设计制作、作品提交与评审。评分标准涵盖功能实现、创新性、稳定性和设计报告质量等多个维度。备赛过程中,选手需掌握电路原理、单片机、传感器等基础知识,提升电路设计、编程和硬件调试技能,并注重团队协作。文中还通过“创新先锋队”的案例展示了参赛团队如何克服电路设计、算法优化和运动控制等难题。最后强调了参赛选手在比赛中收获的能力提升和宝贵经验,展望了电子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 适合人群:对电子设计感兴趣的学生、电子爱好者及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参赛者了解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做好充分准备;②为初学者提供电子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指导;③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电子设计活动中,推动电子行业的创新发展。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赛事信息,还分享了实际参赛的经验教训,对于准备参赛或对电子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recommend-type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任务间通信机制详解与实现_多任务协作_信号量同步_互斥锁保护_消息队列通信_事件标志组_优先级反转解决方案_任务调度策略_嵌入式系统开发_实时性保障_资源竞争处理.zip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任务间通信机制详解与实现_多任务协作_信号量同步_互斥锁保护_消息队列通信_事件标志组_优先级反转解决方案_任务调度策略_嵌入式系统开发_实时性保障_资源竞争处理.zip
recommend-type

【嵌入式开发】STM32单片机开发实战全流程:硬件架构解析、开发环境搭建及典型项目案例指导

内容概要:本教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基于STM32系列单片机的开发流程及实战技巧。首先解析STM32硬件架构,包括ARM Cortex-M内核结构、时钟系统、存储器体系及常用外设模块,分析寄存器配置以理解底层控制原理。接着讲解开发环境搭建,涵盖STM32CubeMX自动代码生成工具、Keil MDK、STM32CubeIDE的使用,介绍HAL库与LL库的区别及优势。外设驱动模块深入讲解GPIO口控制、定时器定时与PWM输出、串口通信等常见模块原理及代码实现。涵盖RTOS基础知识,重点介绍FreeRTOS在STM32平台的移植及应用,讲解任务管理、时间管理等机制。提供多个典型项目实战案例,如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红外遥控器设计等。还介绍调试技巧,如使用ST-Link调试器进行单步跟踪、断点设置等,以及功耗优化技巧; 适合人群:电子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初学者及进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STM32单片机的软硬件开发技术;②具备独立设计、开发和调试嵌入式系统的能力; 其他说明:为进入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recommend-type

苍穹外卖课程笔记md转pdf

苍穹外卖课程笔记md转pdf
recommend-type

2022版微信自定义密码锁定程序保护隐私

标题《微信锁定程序2022,自定义密码锁》和描述“微信锁定程序2022,自定义密码锁,打开微信需要填写自己设定的密码,才可以查看微信信息和回复信息操作”提及了一个应用程序,该程序为微信用户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层。以下是对该程序相关的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1. 微信应用程序安全需求 微信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其通讯内容涉及大量私人信息,因此用户对其隐私和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第三方应用程序或工具,旨在增强微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例如我们讨论的“微信锁定程序2022”。 2. “自定义密码锁”功能 “自定义密码锁”是一项特定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设定个人密码来增强微信应用程序的安全性。这项功能要求用户在打开微信或尝试查看、回复微信信息时,必须先输入他们设置的密码。这样,即便手机丢失或被盗,未经授权的用户也无法轻易访问微信中的个人信息。 3. 实现自定义密码锁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这种类型的锁定功能,开发人员可能会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 加密技术:对微信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读取。 - 应用程序层锁定:在软件层面添加一层权限管理,只允许通过验证的用户使用应用程序。 - 操作系统集成:与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功能进行集成,利用手机的生物识别技术或复杂的密码保护微信。 - 远程锁定与擦除:提供远程锁定或擦除微信数据的功能,以应对手机丢失或被盗的情况。 4. 微信锁定程序2022的潜在优势 - 增强隐私保护:防止他人未经授权访问微信账户中的对话和媒体文件。 - 防止数据泄露:在手机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减少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 - 保护未成年人:父母可以为孩子设定密码,控制孩子的微信使用。 - 为商业用途提供安全保障:在商务场合,微信锁定程序可以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 5. 使用微信锁定程序2022时需注意事项 - 正确的密码管理:用户需要记住设置的密码,并确保密码足够复杂,不易被破解。 - 避免频繁锁定:过于频繁地锁定和解锁可能会降低使用微信的便捷性。 - 兼容性和更新:确保微信锁定程序与当前使用的微信版本兼容,并定期更新以应对安全漏洞。 - 第三方应用风险:使用第三方应用程序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用户应从可信来源下载程序并了解其隐私政策。 6. 结语 微信锁定程序2022是一个创新的应用,它提供了附加的安全性措施来保护用户的微信账户。尽管在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它为那些对隐私和安全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应用此类程序时,用户应谨慎行事,确保其对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有所了解,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密码。
recommend-type

【自动化脚本提速】:掌握序列生成的5种高效技巧

# 摘要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动化脚本提速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序列生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脚本中的应用。通过探讨不同序列生成方法和高效技巧,本文旨在提高编程效率,优化自动化流程。同时,文中还涉及了高级技术,如嵌套循环、列表推导式和并行处理,这些技术不仅增加了序列生成的复杂性,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效率。最后,本文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展示了一系列序列生成技巧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
recommend-type

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分层!

<think>我们正在处理一个关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层级结构的问题。用户希望了解CNN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根据提供的引用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出以下信息: 1. 引用[1]和[2]指出,一个完整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包括以下层级: - 数据输入层(Input layer) - 卷积计算层(CONV layer) - ReLU激励层(ReLU layer) - 池化层(Pooling layer) - 全连接层(FC layer) - (可能还有)Batch Normalization层 2. 引用[2]详细说明了各层的作用: - 数据输入层:对原始图像
recommend-type

MXNet预训练模型介绍:arcface_r100_v1与retinaface-R50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关于MXNet深度学习框架、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具体预训练模型的知识点。下面将详细说明这些内容。 ### MXNet 深度学习框架 MXNet是一个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由Apache软件基金会支持,它在设计上旨在支持高效、灵活地进行大规模的深度学习。MXNet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并且可以部署在不同的设备上,从个人电脑到云服务器集群。它提供高效的多GPU和分布式计算支持,并且具备自动微分机制,允许开发者以声明性的方式表达神经网络模型的定义,并高效地进行训练和推理。 MXNet的一些关键特性包括: 1. **多语言API支持**:MXNet支持Python、Scala、Julia、C++等语言,方便不同背景的开发者使用。 2. **灵活的计算图**:MXNet拥有动态计算图(imperative programming)和静态计算图(symbolic programming)两种编程模型,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深度学习任务。 3. **高效的性能**:MXNet优化了底层计算,支持GPU加速,并且在多GPU环境下也进行了性能优化。 4. **自动并行计算**:MXNet可以自动将计算任务分配到CPU和GPU,无需开发者手动介入。 5. **扩展性**:MXNet社区活跃,提供了大量的预训练模型和辅助工具,方便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新。 ### 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支付验证等领域。该技术通常分为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和特征匹配(Feature Matching)三个步骤。 1. **人脸检测**:定位出图像中人脸的位置,通常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如R-CNN、YOLO或SSD等。 2. **特征提取**:从检测到的人脸区域中提取关键的特征信息,这是识别和比较不同人脸的关键步骤。 3. **特征匹配**:将提取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已有的人脸特征进行比较,得出最相似的人脸特征,从而完成身份验证。 ### 预训练模型 预训练模型是在大量数据上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应用到新的任务上。预训练模型的优点在于可以缩短训练时间,并且在标注数据较少的新任务上也能获得较好的性能。 #### arcface_r100_v1 arcface_r100_v1是一个使用ArcFace损失函数训练的人脸识别模型,基于ResNet-100架构。ArcFace是一种流行的深度学习人脸识别方法,它在损失函数层面上增强类间的区分度。在ArcFace中,通过引入角度余弦的特征分离度,改善了传统的Softmax损失函数,让学习到的人脸特征更加具有鉴别力。 ArcFace的模型文件包括: - model-0000.params: 这是模型权重参数文件。 - model-symbol.json: 这是包含网络结构定义的JSON文件。 #### retinaface-R50 retinaface-R50是基于ResNet-50架构的人脸检测模型,使用RetinaFace框架训练而成。RetinaFace是为了解决传统人脸检测模型在面对小尺寸、遮挡、模糊等复杂情况时识别准确度不高的问题而设计的。它采用一种基于多尺度的金字塔网络结构,能有效处理不同尺度的人脸,并且在特征提取时采用了一种高效的特征融合策略。 Retinaface-R50的模型文件包括: - R50-0000.params: 这是模型权重参数文件。 - R50-symbol.json: 这是包含网络结构定义的JSON文件。 ### 总结 从给定的文件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预训练模型是基于MXNet深度学习框架开发的,具有专门针对人脸识别任务的优化。ArcFace模型通过增强特征的区分度,而Retinaface模型通过多尺度处理和高效的特征融合,都展示了在人脸检测和识别方面的先进技术。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预训练模型,结合MXNet提供的高级API,快速构建并部署自己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
recommend-type

【文本处理黑科技】:Shell脚本中序列和数组的高级应用

# 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Shell脚本中序列与数组的基础知识、操作技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对序列和数组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解了序列的生成、操作、文本处理和数组的基本操作与高级特性。第三章探讨了数组在数据处理和内存管理中的性能优势。第四章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序列与数组在日志文件分析、报告生成和配置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