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 n 个节点 m 条边的无向图,保证完全连通,保证存在欧拉路径,可能有重边,求字典序最小的欧拉路径。
时间: 2025-07-09 13:50:54 浏览: 21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用户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完全连通且存在欧拉路径的无向图中找到字典序最小的欧拉路径,并且支持重边。首先,我得回忆一下欧拉路径和欧拉回路的定义以及相关条件。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欧拉回路是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路径,而无向图的欧拉路径需要看度数。对于存在欧拉路径的条件,应该是所有顶点的度数都是偶数,或者恰好有两个顶点的度数是奇数,这时存在欧拉路径,且起点和终点是这两个奇数度数的顶点。
接下来,用户的问题是关于如何找到字典序最小的欧拉路径,并且要考虑可能存在重边的情况。字典序最小通常意味着在每一步选择边的时候,尽可能选择编号小的边。例如,在多个可选边中,优先选边号最小的那个。但问题在于,传统的Hierholzer算法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
首先,我需要回顾Hierholzer算法的基本步骤。Hierholzer算法用于寻找欧拉路径或回路,其大致过程是:从一个合适的起点出发,进行深度优先搜索,直到无法继续,然后将路径逆序添加到结果中。对于字典序最小的要求,可能在选择边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每次选择编号最小的可用边。
但常规的Hierholzer算法实现可能并不直接处理字典序的问题,因为通常是任意顺序遍历邻接边。所以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在访问邻接边时,按照边的编号从小到大排序,这样每次优先选择编号小的边。这可能需要修改数据结构,比如将每个顶点的邻接边列表按编号升序排列,并且在遍历时逆序访问,以便使用栈结构正确处理。
这里需要考虑如何处理重边。由于支持重边,邻接表中同一个顶点可能出现多条相同编号的边吗?或者每条边的编号是唯一的?根据用户的问题,可能存在重边,即不同的边连接相同的两个顶点,但可能有不同的编号。因此,在构建邻接表的时候,需要记录每条边的编号,并在选择时优先选择编号较小的边。
例如,顶点A连接到顶点B,有边1和边3,那么在选择时,应该先选边1,再选边3。所以在构建邻接表时,对于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编号升序排列。然后在遍历时,每次取出编号最小的边进行处理。但Hierholzer算法通常使用栈来管理路径,而为了确保字典序最小,可能需要调整访问顺序。
可能需要注意,常规的Hierholzer算法中,当从一个顶点出发时,遍历所有未访问的边,但这里的遍历顺序需要按照边编号的升序进行。例如,当处理顶点u时,遍历其邻接边时按编号从小到大,依次处理。但因为算法是递归或栈结构,可能需要调整邻接表的顺序,使得每次访问的边都是当前最小的可用编号。
比如,对于每个顶点,维护一个按边编号排序的邻接表。当处理顶点u时,依次访问邻接表中未使用的边,每次选择编号最小的边,并将其标记为已使用。然后将该边加入路径中,并移动到下一个顶点。这样,每次选择最小的边,可以确保字典序最小。
但如何高效地实现这一点?比如,使用优先队列或者每次遍历时排序邻接表?对于每个顶点的邻接边列表,预先排序,然后在访问时按顺序取出。例如,在初始化时,将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序,并且使用一个指针或索引来记录当前访问的位置,或者每次弹出最小的边。不过,边可能会被重复使用吗?在无向图中,每条边只能使用一次,因为一旦走过,就不能再走。因此,每条边需要被标记为已访问。
但如果有重边,比如顶点u到顶点v有两条边,编号1和3,那么在处理时,当第一次选择边1,之后边1被标记为已使用,剩下的边3可能被后续处理。
现在具体步骤可能包括:
1. 确定欧拉路径的起点。根据欧拉路径的条件,如果有两个奇数度数的顶点,选择较小的那个作为起点;如果都是偶数度数,则选择编号最小的顶点作为起点(或者根据题目要求,如用户提到的引用[3],可能起点是某个特定的顶点,比如输入中出现的最早的顶点)。
2. 构建邻接表,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编号升序排列。例如,每个顶点对应的邻接边列表是按照边编号从小到大排序的。例如,顶点u的邻接边列表是排序后的列表。
3. 使用Hierholzer算法,但每次访问邻接边时按顺序选择最小的可用边。这里的关键是,当处理顶点u时,遍历其邻接边列表,按从小到大顺序检查每条边是否可用(未被使用),如果可用,则选择该边,并将其标记为已使用,然后递归处理下一个顶点。
但是,传统的Hierholzer算法是深度优先的,可能会导致较大的边被先访问,从而路径的字典序不是最小。例如,假设顶点u有边1和边2连接到顶点v和w。如果先处理边2,那么路径中会出现边2,而如果存在更小的边1未被处理,那么最终的路径可能不是字典序最小的。因此,必须调整遍历的顺序,确保每次选择最小的可用边。
这可能需要修改邻接表的遍历顺序。例如,在构建邻接表时,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序,然后在处理顶点u时,逆序遍历邻接表。因为Hierholzer算法使用栈结构,当逆序访问邻接边时,较小的边会被最后压入栈,从而在回溯时先处理较大的边。这可能需要更仔细的处理。
或者,可以采用贪心的策略:每次选择当前可用的最小边,然后继续处理。但这种方法可能需要回溯,导致效率问题,不过由于图存在欧拉路径,所以可以保证无需回溯,因为每一步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例如,在每一步,从当前顶点出发,选择编号最小的可用边,并将其标记为已使用。然后移动到下一个顶点,重复这个过程。当无法继续时,将当前顶点加入路径,并回溯。最终得到的路径需要逆序输出,因为Hierholzer算法是后进先出的。但这里需要注意,这样的顺序是否能够保证字典序最小。
例如,假设顶点u有边1、2、3,依次排序。当处理u时,按顺序检查边1是否可用,如果可用,则选择边1,处理下一个顶点。如果不行,则尝试边2,依此类推。这样,每次尽可能选最小的可用边,可能可以得到字典序最小的路径。但如何将其融入Hierholzer算法的流程中?
可能,正确的做法是:在构建邻接表时,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编号降序排列,这样在遍历邻接边的时候,总是先访问较大的边,这样在回溯的时候,较小的边会被先加入路径。这类似于在常规的Hierholzer算法中,为了得到正确的顺序,需要逆序处理邻接边。例如,常规做法是按任意顺序处理邻接边,但为了得到正确的路径顺序,可能需要将邻接边逆序处理。但在这里,为了字典序最小,可能需要按特定顺序处理邻接边。
这里可能需要参考一些已有的方法,比如用户提供的引用[3],其中提到的问题是在POJ题目中要求找到字典序最小的边序列。根据该问题,解决方法是:在构建邻接表时,对边按照字典序降序排列,然后使用Hierholzer算法,这样在回溯时会将边按升序加入路径。例如,邻接表按边号降序排列,每次访问最大的边,这样在回溯时,较小的边会被先处理,从而路径中的边序列是字典序最小的。
举个例子,假设顶点u的邻接边有边3、边2、边1,按降序排列。当处理u时,首先处理边3(最大的),但此时可能需要递归处理下一个顶点,直到无法继续,然后回溯时将边3加入路径。但是这样得到的路径是逆序的,所以最终的路径需要反转。或者,在常规的Hierholzer算法中,路径是在递归返回时逐步构建的,因此,如果邻接表按降序排列,那么较大的边会被先处理,但在路径中被后加入,这样最终的路径中的边顺序可能反而是升序的。
例如,当处理顶点u时,邻接边按3、2、1的顺序排列。首先处理边3,递归处理下一个顶点,直到无法继续,这时开始将边3加入路径。接着处理边2,同样递归后加入路径。最后处理边1,加入路径。这样最终的路径会是1、2、3的顺序,即字典序最小。
这可能就是关键所在。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边编号降序排列,这样在Hierholzer算法中,每次访问的是当前最大的可用边。这样,在回溯时,路径会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记录,从而得到字典序最小的路径。
现在,具体实现步骤可能如下:
1. 确定起点:如果有两个顶点度数为奇数,则选择编号较小的那个作为起点;如果都是偶数度数,选择编号最小的顶点。
2. 构建邻接表: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边编号从大到小排序(降序)。例如,当处理顶点u时,先访问较大的边号,这样在回溯时,较小的边号会被先加入路径。
3. 使用Hierholzer算法进行遍历,维护一个栈来记录路径。每次从当前顶点选择最大的可用边(因为邻接表是降序排列的),这样在回溯时,路径中的边会按照升序排列。
例如,顶点u的邻接边按3、2、1的顺序存储。当处理u时,首先尝试边3,如果可用,则移除该边(或标记为已使用),递归处理连接的顶点v。当从v返回时,将边3压入栈。接着处理边2,同样处理完成后将边2压入栈。最后处理边1,压入栈。这样,栈中的顺序是3、2、1,但最终路径需要逆序输出,得到1、2、3的顺序,即字典序最小。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Hierholzer算法生成的路径是逆序的,所以需要反转栈中的元素。例如,在算法中,每当我们无法继续前进时,将当前顶点加入栈,最后栈中的顺序是逆序的路径,需要反转得到正确的顺序。而如果邻接表按降序排列,那么栈中的边顺序会是3、2、1,反转后得到1、2、3,即字典序最小。
因此,关键步骤是:将邻接表中的边按降序排列,这样在Hierholzer算法处理过程中,先处理大的边,最后得到的栈反转后就是字典序最小的边序列。
接下来,如何处理重边?因为每条边都有唯一的编号,所以在邻接表中,即使两个顶点之间有多个边,只要按编号降序排列即可。例如,顶点u到顶点v有边1和边3,那么在邻接表中,按降序排列为3、1,这样处理时会先处理边3,之后处理边1,最终反转后的路径是1、3的顺序。但这样显然不是字典序最小的,因为路径中的边顺序应该是1在前,3在后。这说明我的之前的思路可能有错误。
哦,这里似乎存在矛盾。例如,假设邻接表按降序排列,边3和边1的顺序是3、1。处理时先处理边3,然后处理边1。路径栈中存入的是3,然后是1。反转之后得到1、3,这确实字典序更小。而如果邻接表按升序排列,即1、3,处理时先处理1,然后是3,栈中是1、3,反转后得到3、1,这显然不符合字典序最小。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邻接表按降序排列,这样处理时先处理较大的边,栈中的顺序是大到小,反转后得到小到大,从而字典序最小。
例如,假设边顺序是3和1,按降序排列后是3、1。处理时先走边3,然后是边1。栈中的顺序是3,接着处理完边3后可能还有其他路径,假设之后处理边1,栈中的顺序是3,1。反转后得到1,3,这正是字典序最小的顺序。因此,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所以,总结步骤:
- 邻接表中的每个顶点的边按编号从大到小排序。
- 使用Hierholzer算法遍历,每次选择当前最大的可用边(即邻接表中的下一个边)。
- 最后反转得到的路径,得到字典序最小的边序列。
另外,需要考虑边的存储方式。每条边应该记录其编号,并且在处理时,当使用一条边后,需要将其从邻接表中移除,或者标记为已访问。由于可能存在重边(即相同顶点之间的不同编号的边),必须确保每条边只被使用一次。
对于实现来说,邻接表可以用一个列表,其中每个元素保存连接的顶点和边的编号。例如,对于顶点u,邻接表u是一个列表,每个元素是(v, e_id),其中e_id是边的编号。在排序时,按照e_id降序排列。
在遍历时,每次从邻接表的末尾弹出边(因为列表是降序排列,末尾的元素是当前最小的边),这样可以确保每次处理的是当前可用的最小边?或者,可能需要更仔细的处理。
或者,邻接表按降序排列后,每次遍历时按顺序访问,例如,对于u的邻接表,按3、2、1的顺序,那么访问时从第一个元素开始,即边3。如果边3可用,则处理边3,否则继续下一个。但这样可能会跳过较小的边,导致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径。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每次处理顶点u时,遍历其邻接表中的所有边,按降序的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边,处理它,并将其从邻接表中移除(或标记为已使用),然后递归处理下一个顶点。
这样,每次处理顶点u时,都尝试最大的可用边,如果不可用(已经被使用过),则跳过,继续检查下一个较小的边。这可能比较复杂,因为需要维护每条边的使用状态。
或者,可以采用更高效的方式,将邻接表实现为堆栈结构,每次弹出最大的边进行处理。例如,邻接表按降序排列,每次处理时从头部取边,这样可以确保总是处理最大的可用边。然后,在递归处理下一个顶点时,继续同样的步骤。这样,在路径生成时,边会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压入栈,最终反转得到从小到大的顺序。
例如,顶点u的邻接表是[3,2,1]。处理u时,取边3,标记为已使用,处理顶点v。在顶点v的邻接表中,可能有更大的边,同样处理。当无法继续时,将边3加入栈。接着回到u,处理边2,同样处理,最终栈中的顺序是3、2、1,反转后得到1、2、3,即字典序最小。
因此,实现的关键点包括:
1. 邻接表按边编号降序排列。
2. Hierholzer算法在遍历时,每次处理邻接表中的第一个(最大的)可用边,并递归处理。
3. 维护边的使用状态,确保每条边只被使用一次。对于无向图来说,每条边会被存储两次(u到v和v到u),因此需要处理时同时标记这两条边为已使用。
或者,可以将每条边存储一次,并在处理时同时删除对应的两个方向的边。例如,使用一个边的列表,当处理边e连接u和v时,需要从u的邻接表中移除e,并从v的邻接表中也移除e。这可能比较复杂,因为需要快速查找到对应的边。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重邻接表,并在每次访问一条边时,同时从两个顶点的邻接表中移除该边。或者,可以使用一个全局的边使用标记数组,记录每条边是否已经被使用过。这样,在遍历邻接表时,跳过已使用的边。
例如,每条边有一个唯一的e_id,在邻接表中存储的是(v, e_id),然后维护一个数组used[e_id],初始为False。当处理边e_id时,检查used[e_id]是否为False,如果是,则标记为True,并处理这条边。这样,可以避免重复使用同一条边。对于无向图,每条边会被两个顶点存储,但只需检查一次使用标记。
这样,邻接表中的边按e_id降序排列,每次处理顶点u时,遍历其邻接表中的边,按顺序检查每个(v, e_id)是否未使用。找到第一个未使用的边,标记为已使用,并递归处理v。然后,当递归返回时,将e_id加入路径栈。最后,反转栈得到路径。
这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例如,对于每个顶点u,其邻接表是按e_id降序排列的。遍历时,按顺序检查每个边是否可用。找到第一个可用的边,处理它,并继续。这样,每次尽可能选择最大的可用e_id,从而在反转路径时得到最小的字典序。
或者,可能应该是每次选择最小的e_id,这样路径直接就是字典序最小的。但为什么需要降序排列邻接表?
这里可能有一个矛盾,我需要仔细分析。
假设邻接表是按升序排列的(e_id从小到大),那么每次处理时,检查顺序是1、2、3。如果发现边1可用,则选择边1,路径中添加边1,这样得到的路径边顺序是1、2、3,即字典序最小。那为什么需要降序排列?
或者,这可能与Hierholzer算法的处理顺序有关。例如,在Hierholzer算法中,路径的构建是在递归返回时,将当前顶点压入栈。因此,先处理的边会被后压入栈。例如,如果邻接表按升序排列,处理顺序是1、2、3,那么边1会被先处理,递归结束后,边1会被压入栈的最后。最终,栈中的顺序是3、2、1,反转后得到1、2、3,这正好是字典序最小的。
哦,这可能才是正确的逻辑。例如:
- 邻接表按升序排列(边1、2、3)
- Hierholzer算法处理时,按顺序访问这些边,但路径是逆序压栈的。
例如,处理顶点u时,首先处理边1,递归处理顶点v。当顶点v处理完毕后,将边1压入栈。接着处理边2,压入栈,最后处理边3,压入栈。栈中的顺序是1、2、3,反转后得到3、2、1。这显然不是字典序最小的。所以此时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这说明之前的思路可能需要调整。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可能我之前的思考有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邻接表按升序排列,并且Hierholzer算法处理时按逆序访问邻接边,这样在递归返回时,边按升序加入路径。或者,可能需要邻接表按降序排列,处理时按顺序访问,这样递归返回时,边按降序加入栈,反转后得到升序的路径。
例如,邻接表按降序排列(3、2、1),处理顺序是3、2、1。递归处理边3,完成后将3压入栈。接着处理边2,压入栈。最后处理边1,压入栈。栈中的顺序是3、2、1,反转后得到1、2、3,即字典序最小。
因此,邻接表必须按降序排列,处理顺序是从大到小,这样栈中的顺序是大到小,反转后得到小到大,即字典序最小。
因此,正确的步骤是:
1. 构建邻接表,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边编号降序排列。
2. 使用Hierholzer算法处理,每次访问当前顶点邻接表中的边,按顺序处理(从大到小),即每次选择当前可用的最大边。
3. 将路径栈反转,得到最终的边序列,即字典序最小。
现在,具体到实现,如何高效地维护邻接表和处理边?
例如,在Python中,每个顶点的邻接表可以是一个列表,其中元素是(连接的顶点,边编号),并且该列表按边编号降序排序。每次处理顶点u时,遍历该列表,找到第一个未使用的边。
但为了高效,可能需要动态维护邻接表,例如,在访问边后将其从邻接表中移除,或者维护一个指针,记录当前处理的位置。
另一种方法是将邻接表中的边按降序排序,并且每次从末尾弹出边(即最小的边),这可能与逻辑不符,需要再仔细思考。
或者,可以使用堆结构来维护邻接表,但这样可能增加复杂度。
可能更好的方法是,在预处理阶段将所有邻接表按边编号降序排序,然后在处理时,每次遍历邻接表中的边,按顺序检查是否可用。一旦找到可用的边,处理它,并标记为已使用,然后递归处理下一个顶点。
例如,对于顶点u的邻接表,已经按e_id降序排列。遍历时,对于每个(v, e_id)的条目,检查该边是否未被使用。如果未被使用,标记为已使用,并递归处理v。当递归返回时,将e_id加入路径栈。这样,处理顺序是降序的,最终栈中的顺序是降序,反转后得到升序。
这似乎可行。例如,顶点u的邻接表是[边3,边2,边1]。处理时,首先检查边3是否可用。如果是,使用它,递归处理v。当处理完v的路径后,边3被压入栈。然后继续检查边2,依此类推。最终栈中的顺序是边3、边2、边1,反转后得到边1、边2、边3,即字典序最小。
这确实满足要求。因此,邻接表按降序排列,遍历时按顺序处理,最终路径反转即可。
现在,如何实现边的使用标记?因为每条边在无向图中会出现两次(u到v和v到u),所以当处理边e_id时,必须同时将两个方向的边都标记为已使用。或者,可以只标记一次,因为当处理边e_id时,无论是从u还是v访问,都只处理一次。
例如,维护一个数组used[e_id],初始为False。当处理边e_id时,将used[e_id]设置为True。之后,无论从哪个顶点访问到该边,都直接跳过。
因此,在遍历邻接表时,对于每个(v, e_id)条目,如果used[e_id]为False,则处理该边,并标记为True。这样,另一个顶点对应的该边条目在后续遍历时也会被跳过。
这样,在邻接表处理时,无需删除条目,只需要检查used数组即可。
因此,具体的算法步骤可以是:
1. 预处理:
a. 确定起点(根据度数规则)。
b. 构建邻接表: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e_id降序排列。
c. 初始化used数组,大小为总边数,初始为False。
2. Hierholzer算法:
a. 从起点出发,初始化栈。
b. 对于当前顶点u,遍历其邻接表(按e_id降序排列):
i. 对于每个邻接边(v, e_id),如果used[e_id]为False:
- 标记used[e_id]为True.
- 递归处理顶点v.
- 将e_id压入路径栈。
3. 最后,反转路径栈,得到字典序最小的边序列。
例如,在Python中,可以这样实现:
def find_euler_path():
# 预处理步骤
# 确定起点
# 构建邻接表,每个顶点按e_id降序排列
# 初始化used数组
stack = []
def dfs(u):
for v, e_id in adj[u]:
if not used[e_id]:
used[e_id] = True
dfs(v)
stack.append(e_id)
dfs(start)
path = stack[::-1] # 反转得到顺序
return path
但这样是否正确?例如,当邻接表按降序排列,每次处理的是当前最大的可用边,递归处理v后,将e_id压入栈。最后反转栈得到路径。
假设邻接表按降序排列,处理顺序是边3、边2、边1。假设都可用,处理边3,递归处理v。假设v的邻接表中没有更大的边,处理完v后,将边3压入栈。回到u,处理边2,同样递归处理,压入边2。最后处理边1,压入边1。栈中的顺序是3、2、1。反转后得到1、2、3,即字典序最小。
这样,这种实现方式是正确的。
但需要注意,在递归过程中,可能顶点v还有其他边需要处理,因此必须确保递归处理完所有可能的路径。
因此,该算法能够正确生成字典序最小的欧拉路径,前提是邻接表按e_id降序排列,并且在每次处理时按顺序检查边是否可用。
总结,用户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是:
1. 确定起点,根据度数规则选择。
2. 构建邻接表,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边编号降序排列。
3. 使用Hierholzer算法,递归处理顶点,每次选择当前最大的可用边(即邻接表中第一个可用的边,因为邻接表是降序排列的),并在回溯时将边编号加入栈。
4. 最后反转栈,得到字典序最小的边序列。
同时,需要处理重边的情况,每条边的编号唯一,且在邻接表中正确排序。
例如,引用中的POJ问题,用户提到需要找到边序列字典序最小的欧拉回路,而解决方法是按上述方式处理邻接表的排序。
因此,用户的问题的答案可以整理如下。</think>要构造字典序最小的欧拉路径,需结合边编号排序策略和Hierholzer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 算法步骤
1. **确定起点**
- 若存在两个奇数度顶点,选择编号较小的作为起点
- 若全为偶数度顶点,选择编号最小的顶点或题目指定起点(如引用[3]中要求特定起点)
2. **邻接表构建**
- 将每个顶点的邻接边按**边编号降序排列**
示例:顶点A的邻接边编号为$[5,3,1]$,则存储顺序为$5 \rightarrow 3 \rightarrow 1$
3. **Hierholzer算法改进**
- 从起点出发,递归遍历邻接边时**优先选择当前最大的可用边**
- 维护一个边使用标记数组`used[]`,避免重复使用
- 回溯时将边编号压入栈,最终路径为**栈的逆序**
4. **路径构造**
- 栈中存储顺序为$e_{max} \rightarrow e_{mid} \rightarrow e_{min}$
- 反转后得到字典序最小的边序列$e_{min} \rightarrow e_{mid} \rightarrow e_{max}$
### 示例代码(Python)
```python
def find_min_lex_euler_path():
# 预处理:构建邻接表并排序
adj = defaultdict(list)
edges = [] # 存储所有边信息
for e_id, (u, v) in enumerate(input_edges):
adj[u].append((v, e_id))
adj[v].append((u, e_id)) # 无向图需双向添加
edges.append((u, v))
# 按边编号降序排列邻接表
for u in adj:
adj[u].sort(key=lambda x: -x[1]) # 降序排列
# 确定起点
start = select_start_vertex(adj)
# 初始化使用标记
used = [False] * len(edges)
stack = []
def dfs(u):
while adj[u]:
v, e_id = adj[u].pop() # 从已排序的邻接表末尾取最小边
if not used[e_id]:
used[e_id] = True
dfs(v)
stack.append(e_id) # 回溯时压栈
dfs(start)
path = stack[::-1] # 反转栈得到正确顺序
return [edges[e_id] for e_id in path]
```
### 关键分析
1. **邻接表排序**
按边编号降序排列后,算法每次优先弹出编号**最小**的可用边(因邻接表降序存储,`pop()`操作取最后元素),确保路径反转后字典序最小[^3]。
2. **复杂度优化**
- 时间复杂度:$O(E \log E)$(邻接表排序)+ $O(E)$(遍历边)
- 空间复杂度:$O(E + V)$(邻接表和递归栈)
3. **重边处理**
- 每条边独立存储,通过唯一编号区分重边
- 排序时按编号处理,不影响重边逻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