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重建与PET-CT肿瘤分割技术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0:36:21 阅读量: 2 订阅数: 18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前沿进展
### 皮质重建与PET - CT肿瘤分割技术解析
#### 皮质重建:基于局部异常值修剪的方法
在皮质重建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异常值修剪的创新方法。该方法旨在更精确地重建皮质表面,尤其是在深部脑沟区域。
##### 异常值检测
首先,利用特征函数进行异常值检测。通过前30个特征函数进行Reeb分析,不同阶的特征函数能检测出不同的异常值。例如,第一个特征函数$f_1$检测出的异常值用黄色标记,而$f_2, f_3, \cdots, f_{30}$检测出的额外异常值用红色标记,这表明高阶特征函数能检测出更多异常值。
##### 局部滤波修剪异常值
为了局部过滤异常值,定义了一系列操作:
1. 设$R$为通过Reeb分析在白质(WM)或灰质(GM)表面的网格表示中检测到的异常值中的三角形集合。
2. 使用两个映射$O_N : T \to A_o$和$C_N : T \to A_c$,将异常值映射到掩码域,并定义:
- $L_{in}^* = \hat{L}_{in} \setminus \cup_{T_i \in R} O_N(T_i)$
- $L_{out}^* = \hat{L}_{out} \setminus \cup_{T_i \in R} C_N(T_i)$
其中,$\hat{L}_{in}$和$\hat{L}_{out}$是WM或GM表面掩码表示边界上的两个体素列表。
3. 定义以下演化速度来迭代变形表面的掩码表示并修剪异常值:
- $F(p) = \begin{cases} -1 & \text{if } p \in L_{in} \setminus L_{in}^* \text{, and } H(p) \geq 1/2; \\ 1 & \text{if } p \in L_{out} \setminus L_{out}^* \text{ and } H(p) < 1/2; \\ 0 & \text{otherwise.} \end{cases}$
其中,函数$H = H(\varphi) \ast G(0; \sigma)$,是Heaviside函数与均值为零、标准差为$\sigma$的高斯核$G(0; \sigma)$的卷积。当没有元素切换时,演化过程收敛。
##### 生成最终表面
异常值修剪后,提取掩码边界的三角网格表示,并解决一个能量最小化问题来生成最终表面:
$E = \|x - \hat{x}\|^2 + \gamma \|\Delta \hat{x}\|^2$
其中,$x$是所有顶点坐标的向量,$\Delta$是网格的离散拉普拉斯矩阵,$\gamma$是正则化参数。为避免梯度算子的收缩效应,在正则化项中选择了拉普拉斯算子。该二次问题的解给出了平滑表面上顶点的坐标:
$\hat{x} = (I + \gamma \Delta' \Delta)^{-1} x$
#####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以下实验:
1. **与FreeSurfer比较**:将该方法与FreeSurfer应用于两个MR图像,提取左半球GM表面。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地方,两种方法的表面轮廓重叠,但在深部脑沟区域,该方法能更好地捕捉GM边界,表明局部修剪过程能更准确地表示皮质几何形状。
2. **ADNI数据集大规模验证**:将该方法应用于ADNI的大规模数据集,包括正常对照组(NC)、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的基线扫描和24个月随访扫描。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的GM厚度差异,结果表明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