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心理态度模型:从欺骗到情感的形式化探索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1:38:08 阅读量: 13 订阅数: 22 AIGC 

# 客户心理态度模型:从欺骗到情感的形式化探索
## 1. 欺骗的定义与假设
欺骗可以基于“想要 - 知道 - 相信”(want - know - believe)来定义。一个自主智能体不必对“想要 - 知道 - 相信”这些基本心理状态有明确的定义,只要它能够处理涉及这些基本心理状态的场景,就可以学习如何进行欺骗。以下是关于欺骗的一些假设:
- **假设 1**:该定义不依赖于欺骗、目标或行动的物理状态。
- **假设 2**:子句中的任何项都不超过四个嵌套的元谓词。
- **假设 3**:欺骗有多种含义(如作弊、误报、隐瞒事实),这取决于目标的类型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 **假设 6**:自然语言中的“欺骗”涵盖了一系列子句,其中定义部分的某些项可能会被省略或添加。如果欺骗是一个事实(从上述定义中移除“believe(C, not Deception)”项),则会转换到另一个心理实体,如“解释”。如果从定义部分移除所有包含“行动”的项,并添加子句“C 只是希望 T 相信她的伪装”,则会转换到“假装”。
- **假设 7**:欺骗中的一个流(fluent)将是一个过渡信念状态,其中 T 已经得知欺骗,但尚未采取行动。此外,要注意 C 的信念的主体是一个子句。
- **假设 8**:状态和行动的顺序应符合定义。在描述初始心理状态时,项的顺序是任意的。一旦 C 发起欺骗行为,心理状态和行动的顺序(如灰色区域所示)就很重要了。
## 2. 派生元谓词
在成功将欺骗表达为一个复杂概念后,我们可以尝试在“想要 - 知道 - 相信”的基础上表达所有心理状态和行动。
### 2.1 假设 9
派生元谓词集全面涵盖了表达人与人之间互动及其情感的动词集。我们深入处理了之前引入的心理理论(ToM)实体。
派生元谓词分为以下两类:
| 类别 | 描述 |
| ---- | ---- |
| 无明确情感负载的派生心理状态和行动的元谓词 | 这些仅在知识和意图维度上进行特征描述,并且可以很好地形式化。 |
| 情感的元谓词 | 这些在形式上独立于第一类心理元谓词,它们属于上述元谓词类别在智能体选择行动以从一种心理状态达到另一种心理状态方面的等价类。这些元谓词带有情感、情绪和感受,无法在我们的基础上完全表达,但对于教学目的来说,这些近似是令人满意的。 |
由于我们所有的心理元谓词都允许多种解释,我们将作为长期目标的欲望与作为即时目标的意图合并到元谓词“want(Agent, Goal)”中,其中“Goal ≡µ1 * …* µk”。这使我们能够减少用于分析可解释公式的良好编写的心理公式的数量。信念和知识的区别在于,智能体能够改变和修正信念,但知识只能通过获取得到。
我们不仅可以在“想要 - 知道 - 相信”的基础上表达单个智能体的心理行动,还可以表达多智能体冲突中涉及的心理行动。以下是一些选定心理行动的单个子句:
```prolog
disagree(A,B,W) :- inform(A,B,W), not believe(B,W), inform(B,A, not W).
agree(A,B, W) :- inform(A,B, W), believe(B, W), inform(B,A, W).
explain(A,B, W) :- believe(A, (W :- V)), not know(B, W), inform(A,B,V),
inform(A,B,(W :- V)), believe(B,W).
confirm(A,B, W) :- inform(A,B,W), know(A, believe(B, W)).
bring_attention(A,B, W) :- want(A, believe(B, know(A, W))).
remind(A,B, W):- believe(A, believe(B, W)),
inform(A,B,W), want(A, know(B, know(A, W))).
understand(A,W) :- inform(B,A,W), believe(B, not believe(A, (W :- V))),
want(B, believe(A, (W :- V))), inform(B, A,(W :- V)),
believe(A,(W :- V)),
believe(A, W).
accept_responsibility(A, W) :- want(B, not W), believe(B, (W:-do(A,W1))),
want(A, know(B, believe(A, (W:-do(A,W1)) ))),
inform(A,B, (W:-do(A,W1)) ).
expect(A, W) :- not know(A, W),believe(A, B), (believe(A, W:-believe(_, B )) or
sense(A, W)), know(A, W).
```
## 3. 处理多重含义
### 3.1 假设 10
智能体可用的行动集是从相应的自然语言实体集派生而来的。对于每个这样的实体,我们根据其在“想要 - 知道 - 相信”基础上的定义族,获得执行所表示行动的一系列条件。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表示心理行动的实体的含义范围由该实体的上下文(伴随句子中的其他心理实体集)决定。在我们的心理世界模型中,每个心理行动都有一系列子句,每个子句列举了心理状态的特定条件。
以“inform”为例,有以下四个子句:
```prolog
(1) inform(Who, Whom, What): want(Who, know(Whom, What)), believe(Who, not
know(Whom, What)),
believe(Who, want(Whom, know(Whom, What))). % 默认告知
(2) inform(Who, Whom, What): ask(Whom, Who, What),
want(Who, know(Whom, What)). % 作为回答的告知
(3) inform(Who, Whom, What): ask(SomeOne, Who, believe(Whom, What)),
want(Who, know(Whom, What). % 遵循某人的告知请求
(4) inform(Who, Whom, What): believe(Who, know(Whom, What)),
want(Who, believe(Whom, now(Who,What))). % 告知某人不仅他自己知道,而且告知者也知道某事
```
每个自然语言心理实体都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些可能在特定上下文中确定。在形式化心理世界时,需要为每个相应的词汇单元表示在特定领域中相关的所有含义。一种直接的方法是总结每个参与心理实体的所有含义并构建相应的子句集。然而,这种方法会丢失自然语言将所有含义划分为由单词表示的类别的有价值信息。忽略这些信息会导致我们失去心理世界的整体结构,而自然语言敏锐地反映了这种结构。
如果对于一个给定的实体有一对不同的定义(子句),应该有一种机制来正式表达这些子句之间的相似性,以避免丢失重要的语义线索。例如,在“想要 - 知道 - 相信”的基础上很难构建“suggest”和“hint”的通用参数化定义,但完全独立的子句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我们要处理“hint about a solution ≡ suggest a solution”的情况)。
从形式表示的角度来看,使用相同的谓词来表达同一词汇实体的所有含义是很自然的。应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