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安全性加固】:基于ISO 11898-2标准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1-16 05:54:56 阅读量: 60 订阅数: 30 AIGC 


LoRaWAN安全加固:Join-Request重放攻击防护.pdf

#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CAN总线技术及ISO 11898-2标准,随后深入分析了CAN总线的安全理论基础,包括其基本原理、标准技术细节以及安全性威胁与风险评估。通过研究基于ISO 11898-2的CAN安全性加固实践,探讨了安全通信策略、物理层保护措施和软件层安全防护技术。案例分析章节着重于工业和汽车行业应用中CAN安全加固的实现及其效果。最后,文章总结了当前CAN安全性加固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技术进步和新兴技术在CAN安全领域应用的潜力进行了展望。
# 关键字
CAN总线;ISO 11898-2标准;安全理论;风险评估;安全加固实践;案例分析
参考资源链接:[ISO 11898-2-2016.pdf](https://wenku.csdn.net/doc/6412b71ebe7fbd1778d49270?spm=1055.2635.3001.10343)
# 1. CAN总线与ISO 11898-2标准概述
## 1.1 CAN总线简介
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总线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的高速串行通信协议。它由德国Bosch公司开发,最初是为汽车内部通信而设计,但由于其高可靠性和灵活性,现已在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1.2 ISO 11898-2标准
在众多的CAN总线标准中,ISO 11898-2标准专门定义了高速CAN网络的物理层特性。此标准规定了总线电气特性,包括信号电平、位时间、同步机制等,确保不同制造商的设备能够互操作。
## 1.3 CAN总线的优势
CAN总线技术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多主控制,允许多个控制单元共享信息,同时具备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有效解决了总线冲突问题。它还支持差错检测与处理,包括循环冗余检查(CRC)和帧检查序列(FCS),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 2. CAN总线安全理论基础
### 2.1 CAN总线的基本原理
#### 2.1.1 CAN协议架构与报文格式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高效的数据通信协议,它最初是由德国汽车公司博世在1980年代初期开发的。CAN协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实时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工业自动化等对数据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
CAN协议的核心是基于报文的传输,它的报文格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确保信息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且可靠地传递。CAN报文具有以下特点:
- **ID的优先级**: CAN报文通过一个唯一的标识符(ID)来标识,这个标识符也决定了报文的优先级,数值越小的ID拥有越高的优先级。
- **非破坏性的仲裁**: 当多个节点尝试同时发送数据时,通过ID的非破坏性仲裁机制,确保优先级高的节点能够胜出,优先发送数据。
- **错误检测与处理**: CAN协议支持自动错误检测和识别机制,如循环冗余检查(CRC)、帧检查和报文监控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数据长度**: 一个标准的CAN报文最多可以传输8个字节的数据。
```plaintext
+---------+---------+---------+---------+---------+---------+---------+---------+
| Start of Frame | Identifier | RTR | IDE | R0 | DLC | Data | CRC | ACK | End of Frame |
+---------+---------+---------+---------+---------+---------+---------+---------+
```
每个部分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 **SOF(Start of Frame)**: 标志报文的开始。
- **Identifier**: 用于定义报文的优先级,并指示报文的发送者和内容。
- **RTR(Remote Transmission Request)**: 标识报文是否为请求类型。
- **IDE(Identifier Extension)**: 指示是否使用标准标识符还是扩展标识符。
- **R0**: 保留位,通常被设为0。
- **DLC(Data Length Code)**: 指示随后数据字段的字节数。
- **Data**: 携带实际数据,长度从0到8字节不等。
-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用于检测和识别报文中的错误。
- **ACK(Acknowledgement)**: 用于确认报文是否被正确接收。
#### 2.1.2 CAN网络的拓扑结构与传输介质
CAN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为总线型或星型结构。总线型结构中,所有的节点都连接在同一条总线上,这种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但同时对信号的质量要求更高。星型结构则通过集中式连接器,将各个节点连接到中央集线器,这种结构可以减少信号反射,增强网络的稳定性,但成本较高。
传输介质的类型也对网络性能有影响。最常用的介质是双绞线,也有使用屏蔽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情况。双绞线的优点是成本低,抗干扰性能良好,适用于大多数工业和汽车环境。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中,如航空航天领域,可能会选择使用屏蔽电缆以进一步减少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介质,网络的终端电阻都至关重要。总线两端必须匹配适当的终端电阻以吸收信号,防止反射。终端电阻的阻值通常为120欧姆,以适应ISO 11898标准。
### 2.2 ISO 11898-2标准详解
#### 2.2.1 标准的起源和核心要求
ISO 11898-2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CAN总线制定的标准之一,专门针对高速CAN网络(最高可达1Mbps)的物理层进行了规定。该标准为保证CAN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ISO 11898-2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 **信号电平规范**:定义了CAN网络上的高电平(Recessive)和低电平(Dominant)的电平范围。
- **差分信号传输**:采用了差分信号传输技术,即发送节点同时发送正负两个信号,接收节点对这两个信号进行差分接收,极大地提高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 **终端匹配**:规定了网络两端必须有终端匹配电阻,以减少信号反射。
- **电气特性**:详细规定了电压范围、信号速率、传输介质等电气特性参数。
该标准的核心要求之一是确保CAN网络在不同的电气和物理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通信。为此,ISO 11898-2标准严格限定了信号的电气特性,比如差分信号的电压差应该大于0.9V来表示逻辑“0”(Dominant),小于0.5V来表示逻辑“1”(Recessive)。标准的这些规定使不同制造商生产的CAN设备能够无缝集成和兼容。
#### 2.2.2 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的技术细节
在CAN网络的OSI模型中,ISO 11898-2标准主要涉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底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而数据链路层的上层通常由CAN 2.0A和CAN 2.0B标准(也就是ISO 11898-3)定义。
物理层包含的详细技术细节如下:
- **信号电平和物理接口**: 标准规定CANH和CANL两条线路分别维持在2.5V和2.5V的差分电平,以表示无信号状态(即Recessive状态)。当某一节点发送Dominant信号时,会将CANH拉高至3.5V以上,同时将CANL拉低至1.5V以下。
- **差分驱动和接收器**: 为了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发送端使用差分驱动器发送信号,接收端使用差分接收器来识别信号电平。
- **阻抗匹配**: 终端电阻的阻值必须精确匹配120欧姆,以避免由于阻抗失配引起的信号反射问题。
数据链路层负责处理报文的封装和解析,它使用非破坏性仲裁机制来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不会发生冲突。数据链路层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同时对错误进行检测和处理。
### 2.3 安全性威胁与风险评估
#### 2.3.1 常见的CAN总线安全威胁
随着对CAN网络依赖性的增加,其潜在的安全威胁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常见的安全威胁包括:
- **报文篡改**: 攻击者可能会篡改CAN报文,导致控制指令的误操作,产生安全隐患。
- **拒绝服务攻击(DoS)**: 通过持续发送大量无效报文,使得有效报文无法传输,导致网络拥堵甚至暂时失效。
- **重放攻击**: 攻击者记录下CAN报文,然后在某个时点重新发送这些报文,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
- **物理层攻击**: 对CAN网络的物理层设备进行干扰或破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