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加同态DD-PKE再探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0:16:09 阅读量: 1 订阅数: 5 


信息安全与密码学进展
### 可加同态DD - PKE再探
#### 解密过程正确性
解密过程的正确性体现在以下两个等式:
- $\text{Dec}(PP,sk)(\text{Enc}(PP,pk)(m)) = \frac{x(rR + Pm - srQ)}{N}= m$
- $m\text{Dec}(PP,MK)(\text{Enc}(PP,pk)(m)) = \frac{x(M(rR + Pm))}{N}M^{-1} \bmod N = m$
这里利用了$\text{ord}(Q)$整除$M$的事实,即$MR = sMQ = O$。
同时有以下几点说明:
1. 知道$M$在多项式时间内等同于知道$N$的因子分解。因此,从公共参数$PP$计算主秘密密钥$MK$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
2. 在$E(Z_{N^2})$中离散对数问题(DLP)困难的假设下,从用户的公钥计算其私钥在计算上也是不可行的。
3. 在不知道$N$的因子分解的情况下,要在曲线上找到一个与公开已知点$Q$、$R$和$P_1$的线性组合不同的点$Q'$是计算上不可行的,因为需要求解$Z_{N^2}$中的多项式方程。
4. 主解密算法不需要用户的公钥,因此成功定义了一个UI - DD - PKE方案。
5. 主解密对于给定的密文$c \in C$永远不会失败,总是输出消息$m \in P$。而用户解密不同,如果$\frac{x(B - sA)}{N}$不能整除,则输出$\perp$。后续会证明,当且仅当给定的密文无效时会出现这种情况,用户可以有效检测。
#### 密码系统的性质
1. **可加同态性**:密码系统是可加同态的,即$\text{Dec}(PP,sk)(\text{Enc}(PP,pk)(m_1) + \text{Enc}(PP,pk)(m_2)) = m_1 + m_2$。结合前面提到的第4点,该方案是一个可加同态的UI - DD - PKE方案。
- **证明**:设$m_1, m_2 \in Z_N$是两个明文,分别加密为$(A_1, B_1)$和$(A_2, B_2)$。则$(A, B) := (A_1, B_1)+(A_2, B_2)$是$m := m_1 + m_2$的密文,因为:
$\frac{x(B - sA)}{N} = \frac{x(r_1R + Pm_1 + r_2R + Pm_2 - sr_1Q - sr_2Q)}{N}= \frac{x(P(m_1 + m_2))}{N}= \frac{(m_1 + m_2)N}{N}= m_1 + m_2$。
2. **用户检测无效密文**:用户可以检测无效密文。
- **证明**:根据定义,密文$c$的形式为$(A, B) = (rQ, tQ + Pm) \in \langle Q \rangle \times \langle Q, P_1 \rangle$。若$s$表示用户的私钥,密文$c$有效当且仅当$t = rs \bmod \text{ord}(Q)$,这等价于$B - sA = Pm$。
3. **主实体检测无效密文**:如果在$E(Z_{N^2})$中DDH$_{Z_{N^2}}$问题是困难的(即使知道$N$的因子分解),那么主实体在给定用户公钥的情况下,无法判断给定的密文是否是在该公钥下的有效加密。
- **证明**:假设主实体可以检测无效密文,其形式为$(A, B) = (rQ, tQ + Pm) \in \langle Q \rangle \times \langle Q, P_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