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聚类与分类:以爱伦·坡短篇小说为例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2:32:16 阅读量: 2 订阅数: 6 


实用文本挖掘与Perl编程
### 文本聚类与分类:以爱伦·坡短篇小说为例
#### 1. 引言
在文本分析领域,聚类和分类是重要的技术手段。聚类可以将相似的文本归为一类,而分类则是根据已知的类别对文本进行标记。本文将以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为例,介绍聚类和分类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 2. K - 均值聚类
K - 均值聚类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簇中,使得簇内的数据点相似度较高,而簇间的相似度较低。
##### 2.1 双变量聚类示例
以爱伦·坡短篇小说中“he”和“she”的使用频率为例,我们可以使用 K - 均值聚类将故事分为不同的簇。以下是具体的代码实现:
```R
poeTitles = read.csv("C:\\Poe 68 Titles.txt", header = F)
out = kmeans(heSheRate, centers = 6)
plot(heRate, sheRate, type = "n")
text(heRate, sheRate, out$cluster)
as.matrix(poeTitles)[out$cluster == 2]
```
运行上述代码后,我们可以得到簇 2 中的故事名称,如“THE ISLAND OF THE FAY”、“ELEONORA”等。
##### 2.2 多变量聚类
K - 均值聚类并不局限于两个变量,它可以处理多个变量的情况。以爱伦·坡短篇小说中八个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为例,我们可以使用矩阵方法一次性计算所有变量的频率,并进行聚类分析。
```R
Poe8rate = Poe8pn / size * 1000
out = kmeans(Poe8rate, centers = 2)
out$cluster
plot(heRate, sheRate, type = "n")
text(heRate, sheRate, out$cluster)
```
通过上述代码,我们将故事分为两个簇,并绘制了基于“heRate”和“sheRate”的聚类图。
然而,当处理三个或更多变量时,可视化变得困难。在这个例子中,有 8 个变量,一次绘制两个变量的组合共有 28 种。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多个二维图来观察聚类结果,但这些图只是八维数据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可能会丢失一些信息。
#### 3. 主成分分析(PCA)在聚类中的应用
为了降低数据的维度,我们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PCA)。PCA 可以将原始数据集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主成分,其中一些主成分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变异性。
##### 3.1 PCA 分析
对八个第三人称代词的频率数据进行 PCA 分析,代码如下:
```R
out = prcomp(Poe8rate, scale = T)
summary(out)
```
PCA 分析的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 41.6%和 25.3%的变异性,前五个主成分共解释了 90.86%的变异性。与代词计数的 PCA 结果相比,频率数据的主成分变异性更加分散。
##### 3.2 主成分的解释
通过分析主成分的权重,我们可以对主成分进行解释。例如,PC1 比较了男性和女性代词,PC2 接近代词频率的平均值。此外,PC3 对比了“she”、“her”和“hers”,PC4 对比了“him”和“his”。
##### 3.3 基于主成分的聚类
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八个主成分进行聚类,也可以只使用前两个主成分。以下是使用所有八个主成分进行聚类的代码:
```R
# 假设 pca - poearate 是经过 PCA 转换后的数据
out = kmeans(pca - poearate, centers = 2)
plot(pca - poearate[, 1], pca - poearate[, 2], type = "n")
text(pca - poearate[, 1], pca - poearate[, 2], out$cluster)
```
聚类完成后,我们可以思考爱伦·坡的故事是如何被划分的,以及这些划分对于读者是否有意义。
#### 4. 层次聚类
除了 K - 均值聚类,层次聚类也是一种常用的聚类方法。层次聚类通过构建树状结构(称为树状图)来表示数据的聚类关系。
##### 4.1 相似度度量
聚类需要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