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环境下的受保护功率门控技术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0 02:13:39 订阅数: 4 


并行化桌面搜索索引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 多核环境下的受保护功率门控技术解析
在多核系统中,功率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合理的功率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功耗。本文将深入探讨多核环境下的功率门控技术,包括建模方法、不同功率门控方式的实验结果以及相关结论和未来展望。
#### 1. 资源利用率与功率门控算法
对于一个 2 核系统,资源利用率(RU)的计算如下:
- RU(1) = 1.2 / 16 = 0.075
- RU(2) = 1.4 / 16 = 0.0875
在初步研究中,采用简单的启发式算法来理解具备两种控制旋钮(大旋钮和小旋钮)的系统的权衡。这些算法可被更复杂的功率门控或其他节能机制(如 DVFS)替代。大旋钮和小旋钮启发式算法都基于预测算法,该算法依据先前发表的概念,即监测资源的空闲状态,若空闲状态持续超过预设阈值 CT,则预测该资源将经历长时间的空闲状态序列,进而启动功率门控过程,在有新任务时唤醒资源。大旋钮用于关闭核心,小旋钮用于关闭目标执行单元。后续将评估唤醒延迟和空闲阈值相关的开销对性能和节能的影响。
#### 2. 建模方法
为理解多核功率门控问题的基本权衡,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排队模型 Qute(基于排队的时序估计器),该模型用 C/C++ 实现。其主要特点如下:
- **任务到达**:使用集中式任务到达队列,任务到达过程可采用任意到达分布建模,本文假设为泊松到达过程。任务从中央队列头部以轮询方式分配给等待的核心。
- **任务处理**:每个核心为分配的任务服务一个预设的时间片,若任务未在该时间片内完成,则将任务重新排入中央队列尾部,任务完成后从队列中移除。任务长度从用户指定的概率分布(如高斯分布)中选取。
- **功率状态模拟**:每个核心可在 n 种不同的“功率”状态下运行,初始假设 n = 2,即标称全功率模式(Hi)和单一低功率模式(Lo)。低功率模式下,核心消耗标称功率 P 的一部分 F(保守设置为 0.75)。
实验参数如下表所示:
| 参数 | 值 |
| ---- | ---- |
| 核心数量 (N) | 32 |
| 平均任务长度 | 5 ms (高斯分布) |
| 平均到达间隔率 | 0.25 ms (指数分布) |
| 时间片 | 1 ms |
| 核心开启延迟 | 0.5 ms |
| 空闲阈值 CT | 0.5 ms |
| 功率模式数量 | 2 |
| Hi 模式均值 | 300µs (高斯分布) |
| Lo 模式均值 | 100µs (高斯分布) |
| F | 0.75 |
| 核心内转换开销 | 1µs |
系统总功率的计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公式:
- 当两个旋钮都启用时:
- 总系统功率 = 开启的核心数量 × (%Hi 时间 + F × %Lo 时间) × P
- 当仅启用小旋钮时:
- 总系统功率 = 活动核心数量 × (%Hi 时间 + F × %Lo 时间) × P + (N - 活动核心数量) × F × P
系统利用率(SU)的计算公式为:
- SU = λ / (μ × N),其中 λ 是平均到达率,μ 是平均服务时间。通过改变到达率来评估不同利用率水平下的功率门控技术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