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初始接入、RRC与移动性相关技术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7 01:40:44 阅读量: 2 订阅数: 13 


5G系统设计:架构与关键技术解析
# 5G 初始接入、RRC 与移动性技术解析
## 1. 5G 初始接入面临的挑战
在 5G 网络中,初始接入是用户设备(UE)与基站(BS)建立连接的重要阶段。与 4G LTE 系统相比,5G 由于采用毫米波(mmWave)频段和高度定向的链路,使得初始接入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在高度定向链路的情况下,除了时间和频率域,5G 网络元素(如 BS、UE 或中继)还需要在空间维度上相互发现。例如,每个接收器在建立数据链路之前必须确定传入信号的到达角度。
根据波束成形架构的不同,扫描所有可能的到达角度可能会在控制平面(CP)中导致较高的延迟。在 5G 系统早期部署阶段,毫米波覆盖预计是“分散的”,毫米波小小区与 LTE 宏小区之间的切换会相当频繁,这将导致更高的延迟。因此,需要一种快速发现过程来在角空间中找到连接点。
## 2. 波束成形架构
主要的波束成形架构有模拟、数字和混合波束成形三种。
- **模拟波束成形**:依赖射频(RF)中廉价的移相器来创建并将波束导向所需方向。每个接收器一次只能将波束导向一个方向,因此接收器必须逐个将波束导向所有可用角度。
- **数字波束成形**:依赖于连接到多天线阵列每个天线元件的模数转换器(ADC)获得的数字样本。由于有所有可用的数字样本,接收器可以同时将波束导向与天线元件数量相同的多个方向。但这会导致功耗增加,因为与模拟波束成形相比,需要使用更多的 ADC。不过,数字波束成形的角度扫描速度比模拟波束成形快 M 倍,其中 M 是接收器需要扫描的角域大小。
- **混合波束成形**:结合了模拟和数字波束成形的优点。
| 波束成形架构 |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 --- | --- | --- | --- |
| 模拟波束成形 | 依赖射频移相器 | 成本低 | 扫描速度慢,一次只能导向一个方向 |
| 数字波束成形 | 依赖 ADC 获得的数字样本 | 扫描速度快 | 功耗高 |
| 混合波束成形 | 结合模拟和数字优点 | - | - |
## 3. 数字波束成形在初始接入阶段的优势
在同步阶段,假设基站在每个同步时隙随机选择一个方向,并以模拟定向方式或全向方式(传输角度固定)发送同步信号。数字接收器波束成形表现出无可争议的优越性,即使在信噪比(SNR)低于 -17 dB 的情况下也能被检测到。选择这个 SNR 值作为阈值是因为在 1 GHz 带宽下运行的毫米波系统在该 SNR 下可以提供 10 Mbps 的数据速率。
### 3.1 五种发现设计选项比较
为了进一步研究初始接入的性能,比较了五种发现设计选项,这些选项根据同步信号传输模式(模拟定向或模拟全向)、同步信号接收架构(模拟定向、模拟全向或数字定向)和随机接入接收模式(模拟定向、模拟全向或数字定向)进行区分和命名。具体如下表所示:
| 选项 | 同步 BS 发送 | 同步 UE 接收 | 随机接入 BS 接收 |
| --- | --- | --- | --- |
| DDO | 模拟定向 | 模拟定向 | 模拟全向 |
| DDD | 模拟定向 | 模拟定向 | 模拟定向 |
| ODD | 模拟全向 | 模拟定向 | 模拟定向 |
| ODDig | 模拟全向 | 模拟定向 | 数字定向 |
| ODigDig | 模拟全向 | 数字定向 | 数字定向 |
从延迟和开销的角度对边缘用户(定义为 SNR 的第 1 百分位)和高 SNR 用户进行比较。开销定义为同步信号持续时间与传输周期的比率。随着开销的增加,即用于这些信号的资源增多,延迟相应降低。数字波束成形显著减少了同步和随机接入时间。
### 3.2 功耗问题及解决方案
然而,数字波束成形的高功耗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抵消数字波束成形的高功耗,可以采用低量化的 ADC,例如 2 - 3 位。由于 ADC 的功耗随比特分辨率呈指数级增长,采用低量化 ADC 可以将数字波束成形的功耗降低到与模拟波束成形相同的水平。并且在边缘用户的低 SNR 区域,降低量化分辨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4. 低延迟初始接入的波束寻找
为了降低同步延迟,在初始接入阶段使用数字波束成形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有移动性的场景中。对于大型但有限的毫米波网络,可以使用基于码本的模拟波束成形和高效的遗传算法(GA)来进行初始接入波束成形。
### 4.1 遗传算法流程
算法从随机获取 L 个可能的波束选择集开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