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最大后验分类对Willis环前循环进行解剖标记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1:33:57 阅读量: 1 订阅数: 8 


医学图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介入技术进展
### 利用最大后验分类对 Willis 环前循环进行解剖标记
在医学研究中,对 Willis 环动脉进行自动化解剖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发现血管病变发展的几何风险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基于最大后验分类的方法,用于对 Willis 环前部血管进行解剖标记。
#### 1. 引言
Willis 环是连接大脑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脑血管环,其分叉处是动脉瘤形成的常见部位。分析这些血管和分叉的统计特征变化,有助于识别血管病变的几何风险因素。而在不同受试者之间进行血管比较和配准,需要进行地标匹配和解剖标记,手动完成这些任务既繁琐又耗时,因此自动化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聚焦于 Willis 环前部的解剖标记,该部分由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三条主要血管组成,约 80%的动脉瘤发生在这些血管上。我们关注的是 ICA 与眼动脉(OA)、后交通动脉(PcoA)、前脉络膜动脉(AchA)的分叉,ICA 终末分叉,以及 MCA 的主要分叉(将 MCA - M1 和 MCA - M2 段分开),这些分叉被称为感兴趣分叉(BoI)。
目前,血管解剖标记的相关研究较少。以往的方法,如用于气道树和支气管分支标记的方法,由于脑血管的特殊性(血管更长、更弯曲,分叉更复杂),难以直接应用于脑血管标记。Bogunović 等人虽展示了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对 ICA 终末分叉进行分类,但仅检测单个分叉,未考虑树的属性。
#### 2. 方法
##### 2.1 血管树提取与特征表征
- **血管树提取**:从 3D 图像中全自动分割脑血管,使用名为测地线活动区域(GAR)的几何可变形模型。对分割后的血管进行基于塌缩前沿的快速拓扑细化,以获得血管树的大致拓扑结构。由于图像采集噪声和分割不准确,提取的拓扑可能形成包含循环的连通图,而非树,但图的端点对应血管树的根和末端叶。将最低轴向平面上半径最大的端点作为根,对应进入视野的 ICA。通过沿最小成本路径从端点向根回溯,使用开源库 VMTK 中的方法获得准确的中心线,这些中心线形成有根树,边的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 **分叉特征向量**:使用 VMTK 中的 Antiga 方法对每个分叉进行特征表征,该方法基于客观标准定义分叉的起源和分叉向量。选择以下特征来量化分叉的几何形状,形成 21 维、尺度不变的分叉特征向量:
- 分叉平面法向量的矢状、轴向和冠状分量(3 个)。
- 三个分叉向量的矢状、轴向和冠状分量(9 个)。
- 每对分叉向量之间的角度(3 个)。
- 每对分叉分支的平均血管半径比(3 个)。
- 每个分叉分支与树的根分支(ICA)的平均血管半径比(3 个)。
- **树特征**:为了表征提取的树,为每对分叉关联继承关系(祖先 - 后代或兄弟),并为特定分叉在树中出现的概率赋值。此外,还可以考虑分叉之间连接血管的特征,如平均长度、曲率、扭转或曲折度。
mermaid 流程图如下:
```mermaid
graph LR
A[3D 图像] --> B[GAR 分割]
B --> C[拓扑细化]
C --> D[确定根]
D --> E[中心线提取]
E --> F[分叉特征提取]
F --> G[树特征表征]
```
##### 2.2 分叉分类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