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信任链与文本水印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0 01:05:09 阅读量: 1 订阅数: 6 


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前沿进展
### 操作系统信任链与文本水印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 操作系统信任链研究
1. **背景与重要性**
- 随着时间推移,符合可信计算组(TCG)规范的计算平台预计在未来几年会广泛普及。可信计算(TC)技术为安全操作系统的研发带来了新机遇。安全操作系统能保护合法信息流,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访问,而TC技术可保障操作系统自身安全。借助TC技术开发安全操作系统是解决终端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操作系统将具备开源、可信、安全等特性。
- 信任链是TC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构建高可信度安全操作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操作系统信任链的概念**
- 传递信任(也称为“归纳信任”)是一个过程,信任根会对第二组功能给出可信描述。基于此描述,感兴趣的实体能确定对这第二组功能的信任程度。若该实体认为第二组功能的信任级别可接受,信任边界就会从信任根扩展到包含第二组功能,此过程可迭代进行。
- 传递信任用于提供平台特性的可信描述,还可证明不可迁移密钥的不可迁移性。它通过确保系统每一层的信任仅基于其下层的信任,直至作为信任根的硬件安全组件,从而建立信任链。若在任何阶段验证失败,系统可能会进入暂停模式以阻止可能的攻击,最终的完整性链能归纳性地保证系统完整性。
- 信任链从信任根开始,BIOS的不可修改部分测量BIOS的完整性,然后BIOS测量引导设备的主引导记录(MBR),MBR测量操作系统加载器,操作系统加载器测量操作系统内核,最后操作系统测量应用程序。以下是其流程的mermaid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A[信任根] --> B[BIOS完整性测量]
B --> C[MBR测量]
C --> D[OS加载器测量]
D --> E[OS内核测量]
E --> F[应用程序测量]
```
3. **操作系统信任链的构建**
- **相关工作**
- **AEGIS**: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的用于完整性检查的系统结构,其架构建立了信任链,推动信任向系统下层传递,实现安全启动,并在引导过程的每层转换时验证完整性,还包含完整性检查失败的恢复过程。
- **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在Linux上开发了完整性机制,首次将TCG信任概念从BIOS扩展到应用层的动态可执行内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Linux的安全完整性测量系统,所有加载到Linux系统的可执行内容在执行前都会被测量,测量结果由可信平台模块(TPM)保护,该测量架构应用于Web服务器应用,可检测如rootkit程序等不良调用。
- **Huang - Tao**:设计了服务器系统中的可信引导方法,该解决方案在每层控制能力转移时进行完整性验证,若验证通过则允许控制转移,使系统引导处于可信状态,提高系统安全性,且易于实现和灵活应用。
- **动态多路径信任链(DMPTC)**:基于软件类型和特性的机制,用于确保WINDOWS系统的可信性。它区分静态系统软件和动态应用程序软件,采用不同方式和策略控制各种可执行代码的加载和运行,旨在构建可信计算平台,同时考虑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WINDOWS内部安全机制大大降低可执行文件验证过程的时间成本,确保其灵活性和实用性。
- **Maruyama等**:深入研究了从GRUB引导加载器到操作系统的传递机制,描述了端到端的TCPA完整性机制并在Linux内核上实现。通过在GRUB内核加载器的引导过程中更新平台配置寄存器(PCR)链来完成内核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