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操作员人类视点建模与分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0:58:07 阅读量: 10 订阅数: 24 AIGC 

### 叉车操作员人类视点建模与分析
#### 1. 人类视点建模
在叉车操作中,操作员的视点建模是理解其注意力分布的关键。通过特定方法来表示和分析操作员的视点,有助于开发更智能的叉车操作支持系统。
- **视点表示**:叉车操作员的共同视点用公式(1)中的 \(G(s)\) 表示,它由每个工作上下文的 \(s\) 组 3D 凝视质心 \(g\) 组成,\(N_s\) 表示第 \(s\) 个工作上下文的质心总数(即凝视注视的聚类数)。所有凝视点都以叉车货叉的原点为参考,因为货叉是叉车的移动部件,容易吸引操作员的注意力,这种定义在货物搬运操作中尤为有用。
\[
G(s) =
\begin{cases}
\{g_1, g_2, \ldots, g_{N_1}\}, & s = 1 \\
\{g_1, g_2, \ldots, g_{N_2}\}, & s = 2 \\
\vdots \\
\{g_1, g_2, \ldots, g_{N_{14}}\}, & s = 14
\end{cases}
\]
- **工作上下文定义**:之前的研究定义了 6 种基本工作上下文,但该模型不能代表工作场所常见的所有基本工作上下文,例如未区分前进和后退操作。本研究将工作上下文扩展到 14 种,考虑了先前模型的局限性和工厂、仓库等工作场所的典型工作条件。
- **凝视模式分割**:由于凝视注视通常表示信息获取和处理,而凝视扫视倾向于表示不同注视点之间的注意力移动,因此本研究将凝视注视和扫视区分开来,并使用前者来建模人类视点。通过计算一系列凝视点的相对距离 \(d\)、速度 \(v\)、加速度 \(a\) 以及凝视向量之间的角度 \(h\) 及其角速度 \(x\) 等参数,利用 K - 均值聚类对 \(u = (d, v, a, x)\) 进行聚类,将凝视参数区分为扫视和注视。凝视注视被定义为具有最小平均 \(d\)、\(v\)、\(a\) 和 \(x\) 值的聚类。
\[
h = \cos^{-1} \left( \frac{\vec{P} \cdot \vec{Q}}{\vert\vec{P}\vert \vert\vec{Q}\vert} \right)
\]
- **凝视注视聚类**:使用凝视注视点进行 K - 均值聚类以识别球形自然聚类。由于缺乏关于叉车操作员注意力的先前研究,通过轮廓图和肘部方法选择最优的 \(K\) 值。肘部方法通过选择能解释至少 90% 方差的 \(K\) 来估计最优值,轮廓图则通过图形表示 \(K\) 个聚类中每个点的轮廓值进行交叉检查。
- **共同视点**:为了使基于操作员视点开发的系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用户,需要找到代表叉车操作总体注意力的共同视点。使用层次聚类方法,以所有类别操作员在每个工作上下文的凝视质心为基础,以两个凝视质心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均值为阈值,得到每个工作上下文的一组凝视质心,代表叉车操作的共同视点。
以下是处理凝视数据的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获取凝视数据] --> B[区分扫视和注视];
B --> C[将注视点转换到货叉局部坐标系];
C --> D[K - 均值聚类确定最优K];
D --> E[得到各操作员类别在各工作状态的视点];
E --> F[层次聚类得到共同视点];
```
#### 2. 人类视点的空间分析
对从上述建模过程得到的视点进行空间分析,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评估公式(1)中提出的共同视点模型对每个类别操作员视点的描述程度;二是比较每个工作上下文的视点模型。
- **交叉最近邻距离计算**:给定两组点 \(P_A\) 和 \(P_B\),通过公式(3)计算交叉最近邻距离的均值 \(r_A\),以评估它们之间的空间影响。
\[
r_A = \frac{1}{m_A + m_B} \left[ \sum_{i = 1}^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