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辅助可视化与引导:理论、模型与应用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9-03 00:26:39 阅读量: 10 订阅数: 20 AIGC 


数据可视化的理论与实践
# 知识辅助可视化与引导:理论、模型与应用
## 1. 引导在数据分析中的核心概念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用户会以隐式或显式的方式提供自身需求和问题作为输入,系统则提供可能的答案来缓解问题情境。核心问题在于参与程度,一方面,用户通过与系统交互,明确或含蓄地表达分析目标以及阻碍进展的知识差距;另一方面,系统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反应,提供有助于决定达成目标所需步骤的线索。
引导具有以下特点:
- 是一个与用户常规数据分析活动并行的动态过程。
- 由于知识差距导致数据分析停滞时产生需求。
- 是一种假设有人参与其中的交互式场景。
可以将引导类比为导师帮助学生,导师虽不知道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行找到答案。因此,引导不仅仅是计算结果的附加算法,更是人机合作的催化剂。
## 2. 丰富引导的可视化分析模型
### 2.1 模型基础与扩展
基于前人对引导的初步定义,聚焦于可视化分析(VA),并针对用户的知识差距、引导生成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引导提供的程度进行了调整。Ceneda 等人扩展了 van Wijk 的可视化模型,将引导生成过程和 VA 过程纳入其中,用“可视化分析”取代了“可视化”这一术语,使模型涵盖了视觉和分析方法。
### 2.2 模型组件
模型组件在图中以不同形式表示:
- 方框代表数据或图像等人工制品。
- 圆圈代表处理输入并生成输出的功能。
可视化和分析手段 [V] 根据特定规格 [S] 将数据 [D] 转换为图像 [I],图像被感知(P)以生成知识 [K]。用户基于积累的知识,通过调整规格(如选择不同的聚类算法或改变数据视角)交互式地探索(E)数据。van Wijk 的模型有效地传达了通过 VA 介导的知识生成的迭代和动态性质,适合扩展为引导式 VA 模型。
### 2.3 引导生成过程
Ceneda 等人在模型中添加了与引导相关的新组件,其中引导生成过程(G)处于核心位置。它首先与用户的知识 [K] 相连,因为在采取任何引导措施之前,需要了解用户的具体问题。他们引入“知识差距”这一术语来描述阻碍数据分析继续进行的实际不足。引导生成过程(G)还与多种信息源相连,包括原始数据 [D]、可视化图像 [I]、VA 规格 [S]、交互历史或来源 [H] 以及领域约定或模型 [D],这些组件构成了引导生成过程的输入。
### 2.4 引导输出场景
引导生成过程的结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交付,主要有以下三种场景:
|引导类型|引导程度|特点|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