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物联网协议详解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0:41:37 阅读量: 13 订阅数: 14 AIGC 

# 无线物联网协议详解
## 1. Z - Wave协议
Z - Wave由ZenSys公司创建,作为支持智能家居产品(如灯光控制、恒温器和车库门开启器)的无线连接。2003年,ZenSys开始销售Z - Wave产品;2005年,其他公司加入形成Z - Wave联盟;2008年,ZenSys被Sigma Designs收购。
### 1.1 协议特点
Z - Wave专为实现家庭自动化产品和应用而开发,其物理层注重低功耗、延长电池寿命,并能在室内环境中良好传播。
### 1.2 协议栈
Z - Wave协议栈有五层:
- 物理层(PHY):处理无线电和调制解调器功能。
- 媒体访问层(MAC):处理介质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 传输层:处理错误检查、确认和重传请求。
- 路由层:处理通过网状网络的路由。
- 应用层:是应用的核心。
### 1.3 标准情况
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将Z - Wave的下两层标准化为ITU G.9959。独立标准机构对下层进行标准化是其他无线物联网协议的趋势,Z - Wave联盟则为上层操作提供规范。
| 层 | 功能 |
| --- | --- |
| 物理层 | 处理无线电和调制解调器功能 |
| 媒体访问层 | 处理介质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
| 传输层 | 处理错误检查、确认和重传请求 |
| 路由层 | 处理通过网状网络的路由 |
| 应用层 | 应用核心 |
## 2. IEEE 802.15.4标准
IEEE 802.15.4是涵盖低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络(LR - WPAN)的IEEE标准。它本身不是无线物联网实现或技术,而是技术遵循的标准,基于该标准的无线物联网技术包括ZigBee和Thread规范。
### 2.1 发展历程
- 2003年,首次标准化为IEEE 802.15.4 - 2003,规定了信道计划和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偏移正交相移键控(OQPSK)调制方案。
- 2006年,更新为IEEE 802.15.4 - 2006时,增加了并行序列扩频。
- 之后又更新为IEEE 802.15.4 - 2011和IEEE 802.15.4 - 2015,增加了新波形和功能。
### 2.2 频率频段
IEEE 802.15.4确定了三个频段:2.4 GHz国际工业、医疗和科学(ISM)频段、915 MHz ISM频段和868 MHz短程设备频段(SRD)。其中,低于1 GHz的频段不是国际性的,由各个地区定义。
### 2.3 信道计划
该标准规定了27个信道,编号从0到26,具体频率如下表所示:
| 信道 | 范围 |
| --- | --- |
| 0 | 868.3 MHz |
| 1 - 10 | 904 + 2 * n MHz |
| 11 - 26 | 2350 + 5 * n MHz |
### 2.4 收发器
IEEE 802.15.4所需的接收器灵敏度随调制类型和操作频段而变化,在指定的接收器灵敏度下,接收器预计以1%或更低的数据包错误率(PER)运行,具体灵敏度如下表:
| 频段 | 调制 | 灵敏度 |
| --- | --- | --- |
| 2.4 GHz | OQPSK | - 85 dBm |
| 低于1 GHz | BPSK | - 92 dBm |
| 低于1 GHz | ASK | - 85 dBm |
| 低于1 GHz | OQPSK | - 85 dBm |
### 2.5 频率信道选择
- 2.4 GHz频段:允许供应商生产国际通用的解决方案,但该频段非常拥挤。IEEE 802.15.4可以选择多个信道中的一个进行操作,使用直接序列扩频来减轻信道内干扰。
- 低于1 GHz频段:允许更好的室内传播,且环境不太拥挤。
### 2.6 典型范围
基于相关参考,IEEE 802.15.4的典型操作范围在10米到100米之间。
### 2.7 访问和扩频技术
- 访问方式:使用频分多址(FDMA)进行信道定义,同一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共享单个频率信道。
- 扩频技术:根据频段和调制方式使用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并行序列扩频(PSSS)两种技术。
| 频段 | 调制 | 扩频 |
| --- | --- | --- |
| 2.4 GHz/915 MHz/868 MHz | OQPSK | DSSS (16 - ary) |
| 868 MHz/915 MHz | ASK | PSSS |
| 868 MHz/915 MHz | BPSK | DSSS (binary) |
### 2.8 调制和数据速率
IEEE 802.15.4根据操作频段使用不同的物理层,调制和数据速率如下表:
| 频段 | 调制 | 数据速率 |
| --- | --- | --- |
| 2.4 GHz/915 MHz | OQPSK | 250 kb/s |
| 868 MHz | OQPSK | 100 kb/s |
| 868 MHz/915 MHz | ASK | 250 kb/s |
| 868 MHz | BPSK | 20 kb/s |
| 915 MHz | BPSK | 40 kb/s |
### 2.9 错误检测和纠正
IEEE 802.15.4不使用前向纠错技术,使用循环冗余校验来检测接收数据包中是否发生比特错误。由于没有前向纠错,单个比特错误将需要重新传输数据包。
### 2.10 网络拓扑
IEEE 802.15.4识别两种拓扑:星形和对等(网状)拓扑,还列出了“集群树”作为网状拓扑的用例。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2.4 GHz频段):::process --> B(国际通用解决方案):::process
A --> C(频段拥挤):::process
C --> D(选择信道操作):::process
D --> E(使用DSSS减轻干扰):::process
F(低于1 GHz频段):::process --> G(更好室内传播):::process
F --> H(环境不太拥挤):::process
```
## 3. ZigBee规范
ZigBee规范最初由Ember公司开发,旨在让无线物联网网络能够容纳大量节点,最终形成了一个低功耗、低数据速率的无线个人区域网络(WPAN),其可容纳的节点数量比蓝牙多一个数量级。
### 3.1 发展历程
2003年,IEEE 802.15.4获得批准;2005年,ZigBee联盟发布了ZigBee规范1.0;2012年,Silicon Labs收购了Ember。
### 3.2 与IEEE 802.15.4的关系
ZigBee规范与IEEE 802.15.4标准紧密相关,但二者并不等同。IEEE 802.15.4标准提供了广泛的物理层规范,而ZigBee规范仅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标准化。
### 3.3 协议栈
ZigBee规范的协议栈如下:
- 物理层:处理频率转换、调制和扩频。
- 媒体访问层:处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以时隙形式的时分多址(TDMA)、错误检测和重传。
- 网络层:处理网络发现、网络管理和路由。
- 应用层:是应用的核心,ZigBee规范提供了统一的支持子层,以便在无线链路和下层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众多高层标准。
| 层 | 功能 |
| --- | --- |
| 物理层 | 处理频率转换、调制和扩频 |
| 媒体访问层 | 处理CSMA、TDMA时隙、错误检测和重传 |
| 网络层 | 处理网络发现、管理和路由 |
| 应用层 | 应用核心,提供统一支持子层 |
### 3.4 频段与数据包结构
ZigBee规范可在多个频段运行,每个选定频段的物理层均采用IEEE 802.15.4标准。其数据包在媒体访问和物理层的布局遵循IEEE 802.15.4的结构。
## 4. Thread协议
Thread由Alphabet Inc.(谷歌母公司)的子公司Nest Labs开发。Nest Labs在智能家居设备开发方面经验丰富,2014年,Nest Labs与其他行业伙伴共同成立了Thread Group,负责维护和推广Thread协议。
### 4.1 协议栈
Thread协议栈如图所示,它基于IEEE 802.15.4标准,与ZigBee规范类似,Thread Group维护协议的上层,而IEEE维护下层。其物理和MAC层由在2.4 GHz ISM频段运行的IEEE 802.15.4 OQPSK PHY定义。
Thread协议栈遵循TCP/IP参考模型:
- 传输层职责由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完成,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
- 互联网层职责通过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和“低功耗无线个人区域网络上的IPv6”(6LoWPAN)实现。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Thread协议栈):::process --> B(UDP传输层):::process
A --> C(IPv6和6LoWPAN互联网层):::process
A --> D(IEEE 802.15.4物理和MAC层):::process
```
## 5. Wi - Fi
“Wi - Fi”已成为“无线互联网”的代名词,它实际上是Wi - Fi联盟的商标。Wi - Fi联盟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认证无线产品的Wi - Fi互操作性,实际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的无线协议由IEEE 802.11规范定义。
### 5.1 发展与标准
IEEE 802.11标准于1997年首次发布,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Wi - Fi联盟仅对标准中包含的部分波形进行认证,即我们使用的“Wi - Fi”仅采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波形。
### 5.2 与物联网的关系
虽然本书主要关注低功耗、低数据速率的无线物联网设备网络,Wi - Fi的能耗问题使其不太符合这一要求,但IEEE 802.11标准为物联网提供了许多服务,并常作为无线物联网设备网络的网关。
### 5.3 协议栈
Wi - Fi建立WLAN的协议栈遵循TCP/IP栈,最低层(链路层)由IEEE标准定义,上层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定义。最低层包括物理层、MAC层和数据链路层,IEEE 802.11和IEEE 802.3(以太网)都定义了物理和MAC层,并与由IEEE 802.2标准定义的数据链路层接口,二者均可用于创建局域网,IEEE 802.11为物理电缆提供了无线替代方案。
### 5.4 频段与信道
Wi - Fi在2.4 GHz和5 GHz ISM频段运行,任一频段都可作为设备网络的网关。2.4 GHz频段的Wi - Fi操作会对许多设备网络造成干扰。
2.4 GHz频段的Wi - Fi信道从1号信道(2412 MHz)开始,到13号信道(2472 MHz)结束,信道间隔为5 MHz,但信道宽度大于5 MHz,导致信道重叠。通常选择非重叠的信道集使用,如在美国常用的1、6和11号信道。此外,还有一个中心频率为2484 MHz的14号信道,其可用性取决于具体的操作地区。
| 频段 | 信道范围 | 信道间隔 | 特点 |
| --- | --- | --- | --- |
| 2.4 GHz | 1 - 13 | 5 MHz | 信道重叠,需选非重叠信道集 |
| 2.4 GHz | 14 | - | 可用性取决于地区 |
### 5.5 物理层技术
Wi - Fi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直接序列扩频(DSSS)两种物理层技术。由于本书重点不在Wi - Fi,OFDM的理论概念将在其他文献中讨论,而DSSS被ZigBee等无线物联网协议使用。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