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剂生产与温室自动化的智能优化方案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0 01:05:12 阅读量: 1 订阅数: 6 


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前沿进展
### 片剂生产与温室自动化的智能优化方案
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种植领域,如何实现高效、精准的生产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介绍片剂生产过程中参数优化的方法,以及温室环境自动化控制的解决方案。
#### 片剂生产过程参数建模与优化
在片剂生产过程中,要建立过程参数、原材料特性与压片过程质量(如封盖系数CC、质量标准差、抗压强度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模型。由于系统特性依赖于许多随机过程,使用描述压片机操作的物理定律来建模并不合理,而基于数据的计算智能方法更为合适。
- **局部模型网络**
- 采用局部模型网络方法,根据输出不同,使用2到4个输入。为每个输出(CC、抗压强度标准差、质量标准差)构建单独的神经模糊模型。
- 局部模型网络的输出 ˆy 可通过对M个局部模型输出 ˆyi 进行插值计算得出:
\[
\hat{y} = \sum_{i = 1}^{M} \hat{y}_i(u) \Phi_i(u)
\]
其中,\(\Phi_i(\cdot)\) 是插值、有效性或加权函数,描述了局部模型的有效区域和对输出的贡献。为实现局部模型之间的平滑过渡,\(\Phi_i(\cdot)\) 是0到1之间的平滑函数,且需满足:
\[
\sum_{i = 1}^{M} \Phi_i(u) = 1
\]
- 局部模型可选择任意类型,线性参数化的模型类(如多项式)较为有利。常见的选择有0次多项式(常数)、1次多项式(线性)等。随着多项式次数增加,达到一定精度所需的局部模型数量减少。本文主要使用线性局部模型:
\[
\hat{y}_i(u) = w_{i,0} + w_{i,1}u_1 + w_{i,2}u_2 + \cdots + w_{i,p}u_p
\]
- **数据预处理**
- 每个原材料批次的颗粒组成独特,其特性可通过粒度分布来表征。模型输出是片剂成分、主压缩压力P、预压缩压力pp和压片速度v的函数。
- 将粒度分为8个子组:0 - 0.045、0.045 - 0.071、0.71 - 0.125、0.125 - 0.25、0.25 - 0.5、0.5 - 0.71、0.71 - 1.0和1.0 - 1.25mm。由于训练数据稀疏,假设原材料特性由粒度分布的平均值µ唯一描述,并将输入和输出归一化到区间[0, 1]。
- **模型结构**
- 由于先验知识表明,代表片剂质量的三个不同模型输出依赖于不同的输入变量集,因此构建三个独立的单输入多输出(MISO)模型更为有利,而使用单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型会丢弃这些知识,导致次优结果。
- 任务是对封盖系数CC、片剂质量标准差\(\sigma_m\)和抗压强度标准差\(\sigma_{cs}\)这三个输出维度进行建模。
以下是片剂生产过程建模与优化的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A[数据收集] --> B[数据预处理]
B --> C[构建局部模型网络]
C --> D[模型训练]
D --> E[模型验证]
E --> F[优化过程参数]
F --> G[得出最优参数]
```
#### 结果
- **建模**
- 使用LOLIMOT算法对局部模型网络进行训练,该算法的一个优点是只需训练一次即可获得可靠且可重复的结果。最终训练使用了整个数据集,以检查是否存在过拟合。
- 对于质量标准差\(\sigma_m\)的建模使用了3个局部模型,抗压强度标准差\(\sigma_{cs}\)使用了4个局部模型,封盖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