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ishArrayStack:高效节省空间的数组栈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19 01:21:52 阅读量: 1 订阅数: 2 


开放数据结构:入门指南
### RootishArrayStack:高效节省空间的数组栈
#### 1. 引言
在数据存储和处理中,数据结构的选择至关重要。许多传统的数据结构在存储数据时,由于避免频繁调整数组大小,导致数组常常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了空间的浪费。例如,在`ArrayStack`执行`resize()`操作后,底层数组`a`可能只有一半被使用,甚至有时只有三分之一的空间存储了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RootishArrayStack`数据结构。
#### 2. DualArrayDeque的特性总结
在深入了解`RootishArrayStack`之前,先回顾一下`DualArrayDeque`的特性。`DualArrayDeque`实现了`List`接口,在忽略`resize()`和`balance()`操作的成本时,具有以下特性:
- **`get(i)`和`set(i,x)`操作**:每次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1)$。
- **`add(i,x)`和`remove(i)`操作**:每次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1 + min{i,n - i})$。
并且,从一个空的`DualArrayDeque`开始,任何由$m$次`add(i,x)`和`remove(i)`操作组成的序列,在所有`resize()`和`balance()`调用中总共花费的时间为$O(m)$。
#### 3. RootishArrayStack的介绍
`RootishArrayStack`是一种用于解决空间浪费问题的数据结构。它使用$O(\sqrt{n})$个数组来存储$n$个元素,在这些数组中,任何时候最多只有$O(\sqrt{n})$个数组位置未被使用,其余位置都用于存储数据。因此,在存储$n$个元素时,该数据结构最多浪费$O(\sqrt{n})$的空间。
##### 3.1 存储结构
`RootishArrayStack`将元素存储在一个名为`blocks`的数组列表中,这些数组被称为块,编号从$0$到$r - 1$。每个块`b`包含$b + 1$个元素,因此所有$r$个块总共包含的元素数量为:
$1 + 2 + 3 + \cdots + r = \frac{r(r + 1)}{2}$
元素在块内按顺序排列,索引为$0$的元素存储在块$0$中,索引为$1$和$2$的元素存储在块$1$中,索引为$3$、$4$和$5$的元素存储在块$2$中,依此类推。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块0: 1个元素):::process --> B(块1: 2个元素):::process
B --> C(块2: 3个元素):::process
C --> D(块3: 4个元素):::process
D --> E(块4: 5个元素):::process
```
##### 3.2 索引计算
在`RootishArrayStack`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索引$i$确定元素所在的块以及该元素在块内的索引。
- **确定元素在块内的索引**:如果索引$i$位于块$b$中,那么块$0$到$b - 1$中的元素总数为$\frac{b(b + 1)}{2}$。因此,元素$i$在块$b$内的位置为:
$j = i - \frac{b(b + 1)}{2}$
- **确定元素所在的块**:索引小于或等于$i$的元素数量为$i + 1$,而块$0$到$b$中的元素数量为$\frac{(b + 1)(b + 2)}{2}$。因此,$b$是满足$\frac{(b + 1)(b + 2)}{2} \geq i + 1$的最小整数。通过求解二次方程$b^2 + 3b - 2i = 0$,我们得到两个解$b = \frac{-3 + \sqrt{9 + 8i}}{2}$和$b = \frac{-3 - \sqrt{9 + 8i}}{2}$。由于第二个解总是为负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取$b = \left\lceil\frac{-3 + \sqrt{9 + 8i}}{2}\right\rceil$。
以下是实现该计算的代码:
```java
RootishArrayStack
int i2b(int i) {
double db = (-3.0 + Math.sqrt(9 + 8*i)) / 2.0;
int b = (int)Math.ceil(db);
return b;
}
```
#### 4. RootishArrayStack的基本操作
##### 4.1 `get(i)`和`set(i,x)`操作
在确定了元素所在的块和块内索引后,`get(i)`和`set(i,x)`操作就变得很简单。首先计算出合适的块$b$和块内索引$j$,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
```java
RootishArrayStack
T get(int i) {
int b = i2b(i);
int j = i - b*(b+1)/2;
return blocks.get(b)[j];
}
T set(int i, T x) {
int b = i2b(i);
int j = i - b*(b+1)/2;
T y = blocks.get(b)[j];
blocks.get(b)[j] = x;
return y;
}
```
如果使用本章中的任何数据结构来表示`blocks`列表,`get(i)`和`set(i,x)`操作都可以在常数时间内完成。
##### 4.2 `add(i,x)`操作
`add(i,x)`操作的步骤如下:
1. 检查数据结构是否已满,即检查块的数量$r$是否满足$\frac{r(r + 1)}{2} = n$。如果是,则调用`grow()`方法添加一个新块。
2. 增加元素数量$n$。
3. 将索引为$i$到$n - 1$的元素向右移动一个位置,为新元素腾出空间。
4. 在索引$i$处插入新元素。
```java
RootishArrayStack
void add(int i, T x) {
int r = blocks.size();
if (r*(r+1)/2 < n + 1) grow();
n++;
for (int j = n-1; j > i; j--)
set(j, get(j-1));
set(i, x);
}
```
`grow()`方法的实现如下:
```java
RootishArrayStack
void grow() {
blocks.add(newArray(blocks.size()+1));
}
```
忽略`grow()`操作的成本,`add(i,x)`操作的成本主要由元素移动决定,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1 + n - i)$,与`ArrayStack`类似。
##### 4.3 `remove(i)`操作
`remove(i)`操作与`add(i,x)`操作类似,步骤如下:
1. 获取索引为$i$的元素。
2. 将索引为$i + 1$到$n$的元素向左移动一个位置。
3. 减少元素数量$n$。
4. 如果有多个空块,则调用`shrink()`方法移除除一个空块之外的所有空块。
```java
RootishArrayStack
T remove(int i) {
T x = get(i);
for (int j = i; j < n-1; j++)
set(j, get(j+1));
n--;
int r = blocks.size();
if ((r-2)*(r-1)/2 >= n)
shrink();
return x;
}
```
`shrink()`方法的实现如下:
```java
RootishArrayStack
void s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