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生长:HPCVD方法及特性表征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5 01:19:21 订阅数: 6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前沿研究与应用
### InN 生长:HPCVD 方法及特性表征
#### 1. InN 生长中的氨分解温度
在高压条件下,氨分解起始温度的降低对于 InN 生长的优化以及该材料系统中点缺陷化学的控制至关重要。氨分解研究表明,为使氨前驱体充分裂解,生长温度需高于 1000K。然而,文献中 OMCVD 生长 InN 的温度范围为 675K - 840K。在 HPCVD 条件下,生长温度可显著提高。
#### 2. HPCVD 生长 InN 的脉冲注入方案
HPCVD 生长需要控制气相反应以及营养物质向生长表面的有效扩散,因此采用了脉冲注入方案。TMI 和 NH₃ 前驱体在时间上受到控制,并嵌入由超纯氮气组成的高压载气流中,载气由液氮罐蒸发提供。总气体流量和反应器压力始终保持恒定。
- **关键参数**:循环序列的重复率、前驱体脉冲长度和在循环序列中的位置是关键的生长控制参数。对于后续详细讨论的 InN 层,循环序列时间为 4 - 10 秒,TMI 和氨脉冲宽度分别为 0.3 - 0.6 秒和 0.8 - 1.5 秒,脉冲间隔为 1 - 5 秒。
- **生长步骤**:
1. 将反应器上下部分对称嵌入的衬底加热至约 1150K - 1200K,并暴露于氨中 30 分钟。
2. 生长前,将温度降至生长温度。
3. 按图 16 所示顺序供应前驱体,启动 InN 生长。
```mermaid
graph LR
A[加热衬底至 1150K - 1200K] --> B[暴露于氨 30 分钟]
B --> C[降低温度至生长温度]
C --> D[供应前驱体启动生长]
```
#### 3. 实时光学监测
- **监测方法**:通过沿衬底中心轴的集成光学端口,使用 UVAS 监测气体成分;通过蓝宝石衬底背面,使用 PAR 和 LLS 监测生长表面条件。
- **监测结果**:
- PAR 信号的时间演变包含与生长表面和生长历史相关的关键信息。PAR 干涉条纹的发展提供了整体层生长的信息,而干涉条纹上的“精细结构”则提供了生长表面化学和动力学的见解。
- LLS 信号跟踪表面形态的演变,在薄膜成核阶段增加,在稳态生长阶段减少,表明表面变得光滑。
- **生长速率控制**:通过分析 PAR 信号,可以估计平均生长速率和薄膜与衬底介电函数的差异。通过改变每次注入脉冲中 TMI 和氨的浓度,每个循环序列的生长速率可以从亚单层调整到单层以上,实现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精确生长。
#### 4. 生长过程的详细分析
通过分析 PAR 精细结构并将其与 UV 吸收轨迹关联,可以深入了解生长过程。例如,在 InN 成核阶段和稳态生长期间,观察到 PAR 和 UV 吸收轨迹的变化。
- **时间延迟**:前驱体注入时间与 UVAS 和 PAR 响应之间存在时间偏移,这是由于前驱体从阀门到衬底中心线的平均传播时间造成的。
- **成核标志**:首次引入 TMI - 氨组合后,PAR 响应大幅增加,表明 InN 成核开始以及生长表面附近存在 TMI 碎片。
- **稳态表面化学**:通常在 5 - 20 次循环前驱体暴露后,根据衬底温度、前驱体流量比、气相速度和反应器压力,达到稳态表面化学。
#### 5. InN 层的非原位表征
- **X 射线衍射**:对样品 #C 的 XRD 分析显示,在 31.265 处有单相 InN 衍射峰,对应于纤锌矿型 InN 的 (0002) 反射,半高宽约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