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编码技术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7 01:33:58 阅读量: 2 订阅数: 5 

# 通信编码技术:LDPC、RS与Polar码解析
## 1. QC LDPC码的构建与解码
### 1.1 QC LDPC码的构建
QC LDPC码的基础图元素取值范围从 -1 到 (Z - 1)。按照惯例,-1 表示全为 0 的矩阵,而 0 到 (Z - 1) 表示单位矩阵 I 可能的循环移位版本。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展示 QC LDPC 码的构建过程。
假设单位矩阵 I 为:
\[
I =
\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end{pmatrix}
\]
则基础图的元素如下:
\[
-1 =
\begin{pmatrix}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end{pmatrix}
\]
\[
0 =
\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end{pmatrix}
\]
\[
1 =
\begin{pmatrix}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0
\end{pmatrix}
\]
\[
2 =
\begin{pmatrix}
0 & 0 & 1 \\
1 & 0 & 0 \\
0 & 1 & 0
\end{pmatrix}
\]
\[
3 =
\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end{pmatrix}
\]
若基础图 U 为:
\[
U =
\begin{pmatrix}
3 & -1 & -1 \\
1 & -1 & 0 \\
-1 & 2
\end{pmatrix}
\]
则对应的校验矩阵 H 为:
\[
H =
\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end{pmatrix}
\]
需要注意的是,QC LDPC 码高性能的关键在于基础图的构建。虽然单位矩阵的循环置换数量为 Z,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简化实现,通常会限制使用的置换数量。
### 1.2 LDPC码的解码
LDPC 码与传统分组码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解码方式。传统码通常码长较短,采用最大似然(ML)解码;而 LDPC 码码长较长,采用迭代解码。
LDPC 码使用消息传递算法进行解码,其工作原理可以描述为消息在 Tanner 图的边上传送。Tanner 图上的每个节点独立工作,仅能获取与其相连边所传递的信息。消息传递算法使得消息在比特节点和校验节点之间反复迭代传递。为了实现最优解码,传递的消息是码字比特信息为 1 的概率估计,每个估计以对数似然比(LLR)的形式表示。对于码字比特 \(b_i\),LLR\((b_i) = \ln prob.(b_i = 0) - \ln prob.(b_i = 1)\)。正的 LLR 表示更确信关联比特值为 0,负的 LLR 表示更确信比特值为 1,LLR 的大小表示确信程度。这种解码方式称为置信传播解码,具体步骤如下:
1. 每个码字从信道输出时不是硬输出(1 或 0),而是软输出。这些软输出被转换为 LLR 形式的初始估计。
2. 每个比特节点将其初始估计发送给与其相连的校验节点。
3. 每个校验节点对与其相关的奇偶校验方程中的比特进行新的估计,并通过相连的边将这些新估计发送回相关的比特节点。
4. 比特节点的新估计被发送给校验节点,重复步骤 3 和 4,直到找到允许的码字或达到允许的最大迭代次数。
在估计收敛并纠正所有错误之前,可能需要进行多次解码迭代。码长越长,纠错能力的置信度越高,因此长码长是理想的。然而,长码长会增加计算复杂度,因为这会增大奇偶校验矩阵的大小,从而增加估计每个比特所需的解码计算量。因此,长码长加上多次解码迭代会导致延迟增加。
## 2. Reed - Solomon(RS)码
### 2.1 RS码的基本原理
Reed - Solomon 码是 1960 年由 I. Reed 和 G. Solomon 开发的,广泛应用于数字无线系统中。这些码是“非二进制”循环分组码。在非二进制分组码中,输入比特流被转换为 m 比特长的符号,这些符号被分隔成每个长度为 k 个符号的消息块。编码器然后添加 r 个校验符号,每个校验符号也为 m 比特长,从而创建一个长度为 n 个符号的码字。RS (n, k) 码存在于所有满足 \(0 < k < 2^m + 2\) 的 n 和 k 值中。
最常用的 RS (n, k) 码为 \(n, k = (2^m - 1, 2^m - 1 - 2t)\),其中 t 是每个码字可纠正的符号错误数,因此奇偶校验符号数 \(n - k\) 等于 2t。
对于非二进制码,两个码字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符号不同的位置数。对于 RS 码,码的最小距离 \(d_{min}\) 为 \(d_{min} = n - k + 1\)。将 \(d_{min}\) 代入相关公式可得 \(t = \lfloor\frac{n - k}{2}\rfloor = \lfloor\frac{r}{2}\rfloor\),其中 \(\lfloor i\rfloor\) 表示不超过 i 的最大整数。
### 2.2 RS码的缩短
RS 码可以通过将编码器处指定的一些信息符号置为零(例如前 i 个符号),不传输这些符号,然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