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URLLC物理层技术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0:46:49 阅读量: 8 订阅数: 29 AIGC 

### NR URLLC物理层技术解析
#### 1. 短处理时间
在NR中,针对两种情况规定了设备应管理的最小调度时间:
- 接收下行数据传输结束到发送相应HARQ反馈之间的处理时间,记为d1。
- 接收上行授权结束到发送相应上行数据传输之间的处理时间,记为d2。
这些延迟的长度取决于一组调度因素:
1. 用于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数据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符号数量。
2.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PDSCH符号在下行分配中是否重叠。
3. 第一个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符号中DMRS和数据是否混合。
4. 下行分配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OS)数量。
5. 设备处理能力。
设备处理能力因素反映了设备的处理速度,其中能力2针对低延迟服务(如URLLC),而能力1是基本处理速度。d1和d2的定义表达式为能力1和2对应的最小处理定时参数N1和N2(见表1)与调度相关延迟之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120kHz子载波间隔(SCS),在版本15中未定义能力2,因此采用能力1的值。
| SCS | Capability 1 | | Capability 2 | |
| --- | --- | --- | --- | --- |
| | N1 [OFDM symbols] | N2 [OFDM symbols] | N1 [OFDM symbols] | N2 [OFDM symbols] |
| | 1 DMRS | >1 DMRS | 1 DMRS | >1 DMRS |
| 15 kHz | 8 | 13 (14 if in OS #12) | 10 | 3 |
| | | | | 5 |
| 30 kHz | 10 | 13 | 12 | 4.5 |
| | | | | 5.5 |
| 60 kHz | 17 | 20 | 23 | 9 (FR1) |
| | | | | 11 (FR1) |
| 120 kHz | 20 | 24 | 36 | 20 (Cap. 1) |
| | | | | 24 (Cap. 1) |
| | | | | 36 (Cap. 1) |
d1(以OS为单位)的计算公式为:
d1 = N1 + d1,1
其中:
\[
d_{1,1} =
\begin{cases}
7 - i & [Mapping type A; i < 7] \\
3 & [Mapping type B; Capability 1; allocation 4 OFDM symbols] \\
3 + d & [Mapping type B; Capability 1; allocation 2 OFDM symbols] \\
d & [Mapping type B; Capability 2; allocation 2 or 4 OFDM symbols] \\
0 & [Otherwise]
\end{cases}
\]
这里i是PDSCH分配中最后一个符号的索引,d是PDCCH和PDSCH重叠符号的数量。从表达式可以看出,下行和上行控制的放置会影响处理延迟,目的是为设备处理并行任务提供额外的时间。
d2(以OS为单位)的计算公式为:
d2 = N2 + d2,1
其中:
\[
d_{2,1} =
\begin{cases}
0 & [Only DMRS in first PUSCH symbol] \\
1 & [Otherwise]
\end{cases}
\]
这样设备在开始解码之前可以有一个额外的符号来根据DMRS进行信道估计。
假设设备具有能力2处理能力,我们可以计算一些有趣的URLLC配置的处理延迟,见表2。这里假设PDSCH中配置了1个DMRS,对于4和2符号的下行传输,PDCCH和PDSCH重叠1个符号,并且第一个PUSCH符号中DMRS与数据混合。可以注意到,处理延迟并不会随着更短的分配而减少,这可能与预期相反。
| Allocation | d1 [OFDM symbols] | | d2 [OFDM symbols] | |
| --- | --- | --- | --- | --- |
| | 15 kHz SCS | 120 kHz SCS (Cap. 1 values) | 15 kHz SCS | 120 kHz SCS (Cap. 1 values) |
| Slot [14 symbols] | 3 | 20 | 6 | 37 |
| 7 symbols | 3 | 20 | 6 | 37 |
| 4 symbols | 4 | 21 | 6 | 37 |
| 2 symbols | 4 | 21 | 6 | 37 |
网络会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明确向设备指示上行定时,用于下行HARQ反馈或上行数据。
#### 2. 下行多天线技术
提高下行信号质量有多种方法:
- **设备端多天线**:为设备配备多个交叉极化天线接收相同传输是最明显的方法之一。对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可使接收端具有方向性,从而抑制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质量。可以合理预期,更多针对蜂窝机器类型通信(cMTC)服务的高端NR URLLC设备至少会有4个接收天线,即2对交叉极化元件。
- **基站端波束赋形**:即使不为设备配备更多天线,也可以利用基站(gNB)侧的大型阵列进行强大的波束赋形。随着频率的增加,天线元件变小,因此可以实现具有许多元件的合理尺寸阵列。由于天线元件的大小与波长成正比(通常在λ/2范围内),载波频率加倍会使阵列尺寸减半,如果保持相同的阵列尺寸,则可以容纳两倍数量的元件。同时,天线的最大定向增益预计会随元件数量增加而增加。因此,在NR中使用的较高载波频率下,通常可以实现更高的定向增益。
由于NR中的设备特定DMRS插入在下行传输中,波束赋形对设备来说是透明的,无需额外指示。DMRS与数据以相同方式进行波束赋形,当设备基于参考信号进行解调时,波束赋形会自动处理。
gNB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为天线阵列选择波束:
- **数字波束赋形**:基于预编码矩阵。设备被配置为接收导频符号,并尝试使用码本中的一组预配置预编码器。设备在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报告中指出码本中给出最高质量的索引。使用预编码器使gNB能够同时向不同设备使用多个波束,还能实现具有多个数据层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对于URLLC,虽然不追求高频谱效率,但基于预编码器的波束赋形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比基于波束网格的波束赋形更快、更精确。然而,其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导频和测量报告,并且在条件变化时存在使用错误预编码器的风险。
- **模拟波束赋形**:基于传输权重。在模拟设置中,波束是经过数模(D/A)转换后形成的主瓣,通常通过在网格中扫描一组波束并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