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GSM-IoT技术特性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0:46:42 阅读量: 14 订阅数: 39 AIGC 

### EC - GSM - IoT技术特性解析
#### 1. HARQ机制
在通信过程中,接收端的RLC/MAC头部设计得比相应的数据块更具鲁棒性。这意味着在接收时,即便数据部分出现错误,头部仍能被正确接收。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接收端能够知晓传输块的块序列号(Block Sequence Number),并将数据块的估计比特(软比特)存储在其软比特缓冲区中。为了将软比特正确存储在相应位置,接收端还需要了解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和冗余版本(PS),这些信息通过RLC/MAC头部的编码和打孔方案指示字段进行传达。
不同的MCS码率会使用不同数量的PS(2个或3个),PS的数量取决于覆盖编码器所有比特所需的冗余版本数量。例如,当接收完三个PS后,MCS的码率R = 1,此时需要三个PS来覆盖编码器的所有比特,并且编码比特流中每隔三位的比特会被添加到相应的PS中。
只要接收到RLC/MAC头部,接收端就能对传输的比特进行估计并放入软比特缓冲区。若部分比特没有软比特信息,虽然仍可对块进行解码,但这些比特位置不会为整体解码过程增添额外信息。
以下是接收端的工作流程示例:
1. 第一次和第二次传输时,头部被正确接收,但数据无法解码。
2. 第三次传输(发射端使用PS2)时,头部和数据均无法解码,因此无法为后续解码尝试提供额外信息。
3. 第四次传输再次使用PS0,发射端会循环使用PS,此时与PS0相关的软比特幅度会增加,接收端对其正确值更有把握,从而能够正确解码数据块。
##### 1.1 EC - GSM - IoT的下行链路HARQ
EC - GSM - IoT下行链路HARQ操作原则与EGPRS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要区别。为了降低设备在软缓冲区内存方面的复杂度,EC - GSM - IoT的RLC协议栈仅支持16个块的RLC窗口大小(EGPRS为1024个块)。尽管设备无需为RLC窗口中的每个RLC块存储软比特,但这仍显著降低了设备对软缓冲区容量的要求。
下行链路HARQ的复杂度进一步降低体现在对GMSK调制的MCS所使用的PS数量的减少。模拟结果表明,将MCS - 1和MCS - 2的PS数量从两个减少到一个,对性能没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这些MCS的码率相对较低,且RLC/MAC头部性能与RLC数据性能较为接近,增量冗余所能带来的增益会受到RLC/MAC头部性能的限制。然而,对于MCS - 3和MCS - 4,码率相对较高,仅使用追逐合并(每次重传包含相同比特)与使用三个冗余版本的增量冗余相比,链路性能损失可达4 - 5 dB。若将PS数量限制为两个而非三个,软缓冲区内存需求可降低33%,且性能下降有限。
不同PS数量在不同MCS中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 MCS | EGPRS | EC - GSM - IoT |
| ---- | ---- | ---- |
| MCS - 1 | 2 | 1 |
| MCS - 2 | 2 | 1 |
| MCS - 3 | 3 | 2 |
| MCS - 4 | 3 | 2 |
##### 1.2 EC - GSM - IoT的上行链路HARQ
与EGPRS相比,EC - GSM - IoT的上行链路HARQ设计存在更显著的差异。在典型的HARQ操作中,为使HARQ高效工作,接收端需要对RLC/MAC头部进行解码。但对于EC - GSM - IoT,由于使用了FUA(相关内容可参考前文),此要求不再适用。基站不再从RLC/MAC头部获取BSN、MCS和PS信息,而是由基站控制器(BSC)提供这些信息。
BSC会向设备发送Ack/Nack信息,并分配FUA所需的资源,因此它清楚会有多少块被传输以及通过哪些物理资源进行传输。此外,设备在传输分配的块时需遵循特定顺序,例如重传(Nacked块)需优先于新传输,新传输需按顺序进行。所以,在基站进行软缓冲时,不再需要通过空中接口接收并正确解码RLC/MAC头部。
不过,在将解码后的数据块传递到上层之前,仍需对RLC/MAC头部进行解码,以验证从BSC接收的信息,并获取头部中与HARQ操作无关的其余信息。对于MCS - 1和MCS - 2,由于只支持一个PS,接收端还可对RLC/MAC头部进行软合并以提高其性能。
以下是EC - GSM - IoT上行链路HARQ的工作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第一次传输] --> B{数据是否解码成功}
B -- 否 --> C[第二次传输]
C --> D{数据是否解码成功}
D -- 否 --> E[第三次传输<br>信息从BSC获取]
E --> F{是否有软比特信息}
F -- 否 --> G[第四次传输<br>使用PS0]
G --> H{数据是否解码成功}
H -- 是 --> I[数据解码完成]
```
#### 2. 链路自适应
链路自适应是网络调整下行链路传输的MCS,或指示设备调整其上行链路MCS的手段。对于EC - GSM - IoT,链路自适应还涉及到信道编码(CC)的调整。
为了让网络决定合适的下行链路MCS,设备需要持续测量(并可能报告)在EC - PDTCH和EC - PACCH块上的C值,这些块的TFI值需与分配给设备的值匹配。C值会随时间进行过滤,它可以基于信号电平(RLA_EC)或信干噪比(SINR,SLA),具体由网络在EC SI中指示。通过设备报告的C值,网络能够了解接收设备所经历的信号电平或SINR水平。
除了信号电平或SINR估计,设备还会报告下行链路中所有分配信道(TS)上解调突发的原始比特错误率概率的均值(MEAN_BEP)和标准差(CV_BEP)。若使用盲重传,MEAN_BEP和CV_BEP会在合并盲重传后计算。估计标准差的目的是了解信道的变化情况,多样性大的信道使用低码率的MCS更有利,而标准差低的信道则更适合高码率的MCS。
网络会根据需要请求用于更新下行链路链路自适应的信道质量报告,即网络可以决定报告的请求时间和频率。在设备端,信道质量报告可与上行链路EC - PACCH上发送的Ack/Nack报告进行复用。
基站的上行链路链路自适应实现由具体实施决定,规范中没有测量要求,但可以合理推测基站也会进行类似设备的估计。
一个高效的链路自适应实现应充分利用所有可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