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族氮化物光电探测器的发展与应用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5 01:20:52 阅读量: 3 订阅数: 6 


III族氮化物器件与纳米工程进展
# III族氮化物光电探测器的发展与应用
## 1. 引言
在光电探测器领域,III族氮化物材料(如GaN和AlGaN)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使其在不同的光谱范围内都能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本文将详细介绍III族氮化物光电探测器在雪崩探测器、光晶体管、真空紫外性能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太阳能盲区光电探测器的发展情况。
## 2. 雪崩探测器和光晶体管
### 2.1 雪崩探测器(APDs)
- **原理与优势**:具有内部增益的光电探测器备受关注,因为无需外部放大器就能获得高响应度。雪崩光电探测器(APDs)的高增益源于雪崩倍增过程,这是一个快速且低噪声的过程,在技术上具有吸引力。
- **存在问题**:然而,异质外延生长的III族氮化物材料具有高的穿透位错密度(TDD),在高场条件下,泄漏电流会主导雪崩过程。此外,由于穿透位错处的高电场,雪崩击穿会伴随着微等离子体的产生。
- **研究进展**:
- Osinsky等人首次报道了III族氮化物中的APD操作,并进行了光学和电学测量以研究微等离子体的形成。但由于穿透位错上的微等离子体形成,实际器件区域的雪崩击穿较弱。
- Carrano等人在高性能p - i - n二极管中发现了雪崩增益的证据。
- McIntosh等人基于氢化物气相外延生长的低缺陷密度GaN开发了无微等离子体的APDs,在320 - 360 nm波长范围内测量到均匀的倍增增益为10。
- Carrano等人通过使用相对较小的台面尺寸观察到了无微等离子体的APDs。当器件直径非常小(< 25 µm)时,一些制造的器件不含穿透位错,从而消除了微等离子体的形成,器件显示出稳定且均匀的增益 > 25,但该技术存在器件产量低和大面积器件不可用的缺点。
- Yang等人使用类似的小直径器件首次明确报道了强雪崩倍增,击穿电压具有雪崩倍增理论预测的温度依赖性,证明了雪崩操作,获得的雪崩增益为23。
- Limb等人基于类似的器件结构,使用HVPE生长的块状GaN衬底,降低了TDD,从而提高了性能。制造的台面结构二极管在80 - 90 V的击穿电压下具有极低的暗电流,稳定的光学增益 > 1000,且无微等离子体形成,还显示出正的击穿电压温度系数,证实了雪崩操作。
### 2.2 光晶体管
- **原理**:光晶体管的增益机制与双极结型晶体管(BJT)相同,光生载流子提供相当于基极电流的电流,通过晶体管作用进行倍增。
- **发展困难**:在GaN中开发BJT和光晶体管存在困难,原因包括p型掺杂低、结泄漏高以及与Mg相关的p掺杂记忆效应。
- **研究进展**:
- Yang等人报道了基于AlGaN/GaN异质结构的高增益(> 10⁵)光晶体管操作,但增益主要归因于光电导效应。
- Chernyak等人报道了基于AlGaN/GaN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的光晶体管作用,在N - p - n配置下,使用电子束照明进行器件测量,获得了约2.5的晶体管作用增益。
### 2.3 雪崩探测器和光晶体管研究进展对比
|研究团队|探测器类型|关键成果|
| ---- | ---- | ---- |
|Osinsky等|APDs|首次报道III族氮化物中APD操作,研究微等离子体形成|
|Carrano等|APDs|高性能p - i - n二极管中发现雪崩增益证据|
|McIntosh等|APDs|基于低缺陷密度GaN开发无微等离子体APDs,增益为10|
|Carrano等|APDs|小台面尺寸实现无微等离子体APDs,增益 > 25|
|Yang等|APDs|小直径器件明确报道强雪崩倍增,增益为23|
|Limb等|APDs|使用HVPE生长衬底提高性能,增益 > 1000|
|Yang等|光晶体管|基于AlGaN/GaN异质结构,增益 > 10⁵(主要为光电导效应)|
|Chernyak等|光晶体管|基于AlGaN/GaN HBT,增益约2.5|
### 2.4 雪崩探测器和光晶体管发展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开始研究APDs和光晶体管] --> B[发现APDs高增益优势及问题]
B --> C[众多团队开展APDs研究]
C --> D[取得不同APDs研究成果]
A --> E[认识光晶体管原理及发展困难]
E --> F[开展光晶体管研究]
F --> G[取得光晶体管研究成果]
```
## 3. 真空紫外(VUV)性能
### 3.1 应用与优势
GaN基光电探测器在10 - 200 nm的真空紫外(VUV)波长范围内也很有用,主要应用于空间科学中的光谱测量和成像应用。这些应用通常要求出色的噪声性能和辐射硬度,GaN基光电探测器是理想的解决方案。由于光子能量远高于半导体带隙,吸收发生在表面附近很短的距离内,肖特基势垒光电探测器的结位于半导体表面,因此不同配置的肖特基势垒光电探测器最适合该应用,而光电导体由于噪声性能较差不适合。
### 3.2 研究进展
- **肖特基势垒光电二极管**:Motogaito等人报道了由GaN制成的肖特基势垒光电二极管的表征技术和性能结果。使用BL7B同步辐射源作为564 - 41 nm波长范围内的光源,在VUV范围内的响应度在10 mA/W左右,并随反向偏压增加而增加。
- **MSM结构**:与肖特基结二极管相比,MSM结构通常提供较低的暗电流,这对空间应用很重要。Monroy等人使用Super - ACO同步辐射源测量了GaN MSM的VUV性能。比较了使用GaN和AlN成核层生长的器件,发现由于残余掺杂较低,AlN成核层上的器件暗电流显著降低。在5 V反向偏压下,VUV响应度超过100 mA/W。
### 3.3 真空紫外性能研究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确定GaN基探测器在VUV的应用] --> B[开展肖特基势垒光电二极管研究]
B --> C[取得肖特基势垒光电二极管研究成果]
A --> D[开展MSM结构研究]
D --> E[取得MSM结构研究成果]
```
## 4. 其他杂项工作
### 4.1 解决光照问题
- Ozelo等人解决了顶部照明时金属覆盖大部分表面的问题,他们在MSM指之间制造了聚合物微透镜,将入射到整个表面的光聚焦到指之间的开口中。
### 4.2 改进接触材料
- Kim等人报道了在GaN上成功使用基于IrO₂的肖特基接触。使用IrO₂产生的较高势垒意味着较低的泄漏电流(从而提高探测率),并且感兴趣的光子(λ ~ 360 nm)能够更好地穿透接触层到达光电二极管的有源吸收区域。
### 4.3 开发探测器阵列
- Huang等人报道了该材料系统中的第一个光电探测器阵列,即1 × 16元素的GaN MSM光电探测器线性阵列。
### 4.4 开发谐振腔光电探测器
- Kishino等人开发了该材料系统中的第一个谐振腔光电探测器。使用由20周期的Al₀.₀₆Ga₀.₉₄N/AlN底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BR)、GaN有源区域和2周期的ZrO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